1.7 相关研究成果

1.7 相关研究成果

关于青岛城市历史的研究早已深入展开,包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而关于青岛近代建筑的研究也已经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外开始,相应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

1.青岛城市历史的研究

青岛城市历史是一座盛满珍贵文化遗产的宝库,青岛城市历史的特点不仅体现为差异化的城市发展路径,更在于典型性的近现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价值。一座建置仅百余年的城市得以跻身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是青岛历史令人瞩目之处。1897年以来,青岛先后遭到德、日、美三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历史发展可谓跌宕起伏、历经沧桑,城市性质既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色彩,又有封建半封建旧中国的印记;城市发展既有技术先进的工贸基础,又有独具风韵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既有合理长远的规划引领,又有各具风情的多元化建筑——这就使青岛这座城市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城市风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海外关于青岛城市历史的研究,从1929年God Shall的《三色旗帜下的青岛》算起,博士论文已不下30余部。近年来,日本、德国、美国史学界对青岛的研究日渐升温,相继推出大批新的成果。”[2]国内关于青岛城市历史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董鉴鸿编著的《中国城市建设史》[3]和杨秉德主编的《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4]等书都对青岛近代的规划和城市发展有专门的介绍。

青岛市档案馆十分重视档案史料的开发工作,先后编辑出版了《帝国主义和胶海关》[5]、《中国收回青岛档案文献汇编》[6]、《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7]、《青岛开埠十七年——〈胶澳发展备忘录〉》[8]、《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9]、《青岛地图通鉴》[10]等一批档案史料汇编,在促进青岛城市历史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德国汉堡工业大学学者托尔斯腾·华纳(Torsten Warner)对青岛城市历史和建筑的研究比较系统,成果也较多。华纳于20世纪80年代从事关于青岛城市建设及建筑发展的研究,在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在1994年出版了《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11]一书,修订了当年的一些错误认识,使得在青岛的德国建筑的基本面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呈现。1996年,他完成了其博士论文《德租青岛时期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论文以建筑文化领域的交流入手,从德国人对青岛的规划与开发建设角度,对德租时期青岛城市发展研究全面的论述,全面揭示了1897—1914年特殊的历史阶段青岛的发展状态。青岛档案馆编译了他的著作《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该书作为青岛城市档案文献丛刊之一,首先从外国文化在中国入手,阐述了在亚洲建立的德国城市——青岛,介绍了青岛城市基础设施与建设,最后分析了对青岛的不同描述方式和认可状态。

北京大学的李东泉博士,对1898—1937年间青岛的城市形态作过全面的分析研究,2003年完成了博士论文《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1897—1937)》。该论文全面论述了1897—1937年间青岛近代城市发展的状况,青岛城市城市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德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移植与青岛城市的形成,30年代青岛城市的成长与完善,以区位理论对青岛的规划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中国城市发展提出了有益的见解。该论文对研究青岛近代建筑发展形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重庆大学的刘敏博士,2003年完成其博士论文《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论文以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城市的保护更新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融贯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力图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一是首次较为系统地归纳与提炼出青岛城市风貌特色。二是借用城市学、建筑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名城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框架。三是借鉴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展文化生态学的交叉与协同研究,构建城市文化生态保护论。论文高度概括与梳理了城市建设的历史发展脉络,系统归纳与提炼出青岛城市特色与个性。论文深刻阐释了青岛城市保护中的问题与矛盾,对青岛城市重要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空间环境以及城市总体特征作出了全面客观评析。提出运用价值评价论与文化生态保护论,开展对青岛旧城整体风貌、核心区、滨海区、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空间环境保护的实证研究,探索了有效而切实的城市文化生态保护更新途径。

2.青岛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青岛是中国近代的重要城市,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特色建筑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梁思成先生早在1949年前就提出应该重视青岛近代建筑研究的建议。1958年中国建筑学会编写的《青岛》一书中,梁思成先生又提出了青岛建筑研究的重要性。然而,对青岛近代建筑历史的深入研究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展开的。

国外,如上所述的《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一书,包括近代德国在中国的主要建筑,涉及地区有北京、天津、香港、上海、武汉、济南、青岛等地。青岛的德国建筑占有最重要的篇幅,这些建筑的建造时间多是在德租青岛时期(1897—1914年),该书所包括的建筑类型丰富,附有珍贵的历史照片,并且与现状建筑进行对比,作者也阐释了关于青岛城市特点,是一本很有研究价值的学术著作。同时,德国建筑学者林德(ChristophLind)的博士论文也对德租时期青岛的建筑有深入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殖民城市青岛的建筑形态(1897—1914)》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德租时期青岛的建筑形态及产生发展状况,是一篇比较全面介绍青岛德式建筑的论文,但其史料与分析深度没有达到更高的学术标准。

国内,对青岛城市及建筑研究较早的学者当数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徐飞鹏教授。他在1990年前后就开始了国内最早的对青岛近代建筑形态的探索研究,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出版了《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青岛篇》[12]。经过了详尽的考察和精心的整理,书中收集了从德租时期到1949年之前重要的建筑,在每一栋建筑的所附表格中都列有该建筑的信息。该书是青岛建筑研究重要的基础资料。1993年天津大学杨秉德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一书,徐飞鹏教授参与撰写了关于青岛城市建筑的一章。

天津大学的陈雳博士,2007年完成其博士论文,后于2010年出版其专著《楔入与涵化:德租时期青岛城市建筑》[13]。他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将建筑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为人们理解近代建筑与城市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该书简单梳理了青岛城市发展历程和城市的形成的过程,然后分别对外来建筑、中西建筑的融合和华人社区建筑等三种建筑体系进行了详细论述。该书认为:德租时期,各种建筑风格被移植到了青岛地区,青岛成为德国建筑在海外的展览场,其中新罗马风是最主要的建筑风格,青年风格派是另外一种重要的建筑风格。该时期的青岛建筑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随着新兴行业的出现,加剧了两种观念的碰撞与交融,这一点在建筑上也有明显的体现,这种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受到社会多元势差的影响,体现楔入与涵化的特点。德租时期青岛华人社区的合院式住宅是一种独特的居住建筑形态,它的外在形式、内部空间、街区组织和文化背景都有自己的特点,是研究青岛近代城市的重要依据。

3.青岛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研究

在以上所述关于青岛城市历史和近代建筑相关研究的成果中,涉及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的内容有很多。

在《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青岛篇》一书中,对街区内的花石楼、公主楼、朱德别墅等22座建筑有详细的介绍,并配有图片。在《楔入与涵化:德租时期青岛城市建筑》一书中,则对街区内的建筑风格特点作了认真梳理,并与当时国内外的建筑思潮进行了联系对比。《融合万方——八大关》[14]则是一本精美的优秀建筑园林摄影图集,书中展示了花树缤纷的街道景观、秀掩重关的园林意境、涵容世界的瑰丽楼宇,采用中英文向世人推介了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艺术和文化景观,重点介绍了八大关区域的66座别墅建筑(本书研究范围内60座)和太平角区域的42座别墅建筑。本书第五章的部分内容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了借鉴和引用。

《青岛八大关》[15]是一本精致的人文科普读本,作者从历史、建筑、文学、绿色、影视、人物和地理七个方面介绍了和八大关有关的人文知识,最后总结了今日八大关的荣誉和修复维护。

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建筑特色也引起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和档案工作者的注意,纷纷将镜头和目光聚焦青岛。简要介绍如下:

《青岛老别墅》由曾任青岛市图书馆馆长的鲁海著,青岛出版社2006年9月。该书图文并茂,全面反映了宋氏别墅、孔祥熙别墅、义聚合别墅等83座岛城的百年老建筑,并介绍了很多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名人与这些建筑的渊源。鲁海先生笔下的《老楼故事》、《老街故事》与《青岛旧事》三本书,真实地记录了老城区100多处老房子与老街百年来所发生的鲜为人知的历程故事以及自己所亲身经历的许许多多令人回味与感慨的往事。它犹如青岛百年历史的枝与叶,鲜活地应着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印记着城市所走过的坎坷而艰辛的脚步。

《青岛老建筑——钢笔画》,穆作恩绘图,鲁海撰文,青岛出版社2010年7月1日出版。穆作恩老人从2007年10月份退休后便开始以青岛的老建筑为内容进行钢笔画创作,穆老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宣传青岛。岛城的老建筑历史悠久,是青岛的标志之一,富有特色的建筑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宣传青岛方式。他认为这些老建筑饱含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文化底蕴不足的青岛,这些就是青岛文化的底蕴,应当充分的开发和保护。在2008年奥运帆船赛时,穆作恩老人将他的钢笔画在奥运赛场的门口送给国外的运动员来宣传青岛。本书共分三大部分140余幅钢笔画。

《收藏青岛》,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1日出版,是青岛本土摄影家王泽杰的《收藏青岛》摄影集。全书汇聚了作者多年来拍摄的老建筑和老城区人文生活片段的黑白影像精华,其中不乏老火车站天桥、胶东路“波螺油子”等城市老地标的精彩瞬间,也不乏对曲阜路天主教堂、江苏路基督教堂、德国总督府等代表性建筑光影的完美捕捉。

《青岛旧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编,哲夫、房芸芳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1日出版,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历史文物丛刊”之一。参与编写的哲夫先生是知名的邮品收藏家,书中收录了其多年来收集的与青岛相关的邮品,以德国客邮及德国、日本明信片为主,总计约270幅。许多图片未曾公开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青岛的社会历史,展示了青岛的城市建筑、风土人情,对于集邮爱好者以及对近代社会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是一本内容丰富、颇具参考价值的画册。

《欧韵青岛》,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编,青岛出版社2005年10月1日出版,该书展示了青岛最大的欧陆风范特质,溯源了20世纪初德占时的青岛,提倡中世纪欧洲城市自由活泼、景色如画的规划手法,于是,德意志民族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和折中主义,在这个海边的小镇身上构成了微观的欧洲近代城市风貌。

《青岛影像老街巷》、《青岛影像老建筑》,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薛晨钟摄影,鲁海撰文,青岛出版社2011年6月1日出版,记录了120余条街道和200余座老建筑。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关于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的专业书籍还在空缺中,这也是本书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