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万国建筑博览会”——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

2.4.1 “万国建筑博览会”——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是石头书写的历史,城市历史文化的沧桑被建筑默默地承载着。

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主要建设时期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由德、美、俄、日等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师陆续设计建造,至20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形成了风格各异、绚丽多彩的别墅群。八大关现存300余栋文物保护建筑,建筑风格多样而统一,集中体现了当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流变轨迹,由此而形成的文化景观允称盛大,透现了建筑史、园林史、文化史、艺术史、城市规划史与城市生活史的多重内涵,成为了一个历史标本。不仅代表了青岛的别墅区风范,而且典型体现了近代以来在中国出现的西洋别墅区的历史面貌。“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也缘此而来。

艺术风格多样化与文化背景多元化是八大关建筑的基本价值。在这里,集中了大量的欧式风格的建筑,有俄式、法式、丹麦式、希腊式、西班牙式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举凡古希腊式、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拜占庭式、巴洛克、洛可可、田园风、新艺术风格、折中主义、国际式等皆有所见。整体风格的协调性处理得恰到好处,细部上的表现更是精彩纷呈:那些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和塔司干柱式尽情展示着欧洲古典时期希腊、罗马建筑的遗风;哥特式尖顶则呈现了简洁与深奥的精神感召力;诸多有着精巧构思的露台、老虎窗和拱廊、挑台等无不风韵卓然;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大量运用的半木构装饰亦韵味独具;而摩登建筑则完全表现了全新的建筑思维。加之中国建筑元素和营造法式的不时闪现,有形与无形之间,无不在进行着东西方文化理念的交汇与对话。随着岁月的积淀,今天这些建筑已成为青岛最具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建筑的价值不光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以建筑为背景的人物和事件,发生在城市和建筑中的故事赋予建筑以灵魂。

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了较为盛大的历史文化集结,一批著名的历史人物曾在此拥有别墅。如:时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和中国首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的王正廷,时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的韩复榘,时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及北平市市长的何思源,时任国民党青岛市市长及山东省政府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的沈鸿烈,时任晚清军机大臣的吴郁生,著名音乐家谭淑真,著名教育家周钟岐等等。

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具有合适的比例,近人的尺度,当然是各个历史时期接待重要人物的首选之地。20世纪40年代,蒋介石、宋子文等曾下榻八大关别墅。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叶剑英、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曾下榻过八大关别墅。同时,八大关别墅还陆续接待了300余位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此休养,包括李四光、郭沫若、茅盾、曹禺、孙犁、刘海粟等。

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其所具备的历史轶事也非常丰富。例如山海关路17号被称为“元帅楼”,庭院内配有假山、水池,园内竹影婆娑,绿树成荫。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中有六位先后在这里休养过,故被青岛人称为“元帅楼”。又如黄海路18号的花石楼,相传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曾在此住过,也有说蒋介石也在此避过难。新中国成立后,花石楼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董必武、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此下榻。还有太平角一路1号的西班牙式建筑“朱德别墅”、山海关路13号中西合璧风格的韩复榘故居、居庸关路10号相传丹麦公子为迎接丹麦公主而修建的“公主楼”、居庸关路14号连续剧《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拍摄景地的“宋家花园”等等。

如前所述,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还是中外建筑师共同写就的一部建筑融和环境的经典,国内外众多的建筑师在这里设计建造了一座座精品建筑,一座座建筑也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刘耀宸、张新斋、徐垚、刘铨法、王节尧、王屏藩、苏复轩、弗拉吉米尔·尤力甫……

同时,出现在别墅区内的重要建筑遗存——青岛游艇俱乐部,则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帆船文化的一处重要史迹,而兴建于1936年的东海饭店则是中国“摩登派”建筑的代表作。

总之,街区内的每一栋建筑都有一个故事,其历史文化内涵非常值得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