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 实践中的应用——上海新天地旧城改造与更新
6.2.2 实践中的应用——上海新天地旧城改造与更新
上海新天地是近年来国内在旧城改造与更新领域做得非常成功的案例之一。它将上海极具特色的石库门建筑和旧的街区改造成一个极具传统和新纪元生活文化的都市旅游景点,它以中西结合、新旧结合为基调,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创造集历史、文化、旅游、餐饮、商业、娱乐、时尚、艺术等为一体的现代综合商贸区。
取名“新天地”是源于一大的灵感——“一”、“大”合起来是个“天”字,与“天”对应的是“地”。新天地紧临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淮海路。北临太仓路,南接自忠路,西起马当路,东至黄阪南路,以东西向的兴业路为界分为南北两个街区,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图6-1)新天地改建以前是成片的、有近百年历史的旧式里弄住宅,里弄空间狭小繁琐,存有大量居民自建的临时住房。

图6-1 上海新天地平面示意图(左)、夜景图(右)
1.街巷空间的保护设计
从空间肌理的保护设计来看,新天地的空间肌理是拆出来的。新天地原有的那些里弄由于几十年的演变,其传统的功能、房屋体系的布置都已经被改变了。比如,一些里弄空间无序的建设抢占了原有的间隔空间,使原本就很紧凑的里弄更加拥挤不堪。所以,整个新天地的建设也是一种对原有空间的恢复。建筑师对照着设计原稿的总图对每一栋楼进行检测、定位,留下设计的主体,拆掉使用过程中的乱搭乱建,恢复本来的空间。
新天地拆除了一大会址所在的109号街坊中部的一些保留价值较低的旧建筑,改建成内部步行街。通过周边的小型休闲广场或步行街人口,将主要人流引入。再通过两侧弄堂,将人流从内部的步行街分向周边建筑群,形成一个外部围合、内部开敞的空间格局。贯穿南北的步行街是为适应现代功能的需求拆出来的,道路时宽时窄,建筑高低起伏,因此,其道路空间的尺度丰富多变,实际上是一系列小型广场的围合,形成了一种休闲的市民空间。
拆的过程中还保留了历史记忆,在黄陂南路一侧的地段中部保留了部分里弄巷道,供人们观赏、追忆。虽然新天地的道路空间设计追求的是一种形似,而非神似,但是在整体设计上,注重了对人们的引导方式,使得改造后的道路空间更加亲切宜人。
2.节点空间的塑造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空间节点往往是体现街区历史文化特色的点睛之笔,有助于提高街区的整体氛围。新天地是由若干个团形小广场串联成线型道路,每一个小广场就是一个吸引人们关注的节点空间。罗小未在评价新天地时指出:从太仓路进入广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弄堂口左右两旁的Starbuck和上海东魅会所的石库门以及东面墙角一座用黑色大理石与玻璃建成的现代风格的瀑布水池。(图6-2)它们先入为主地告诉大家:这是一条旧式里弄但有今天的现代生活内容。

图6-2 上海新天地太仓路入口广场石库门、咖啡店(左)、瀑布水池(右)
从太仓路入口广场进入步行街,在主弄的中段,日本亚科音乐餐厅(ARK)的前面,通道被拓宽成为一个小广场,正好集中了好几个餐厅、专卖店、艺术画廊如琉璃工场、逸飞之家等的出入口,是北里最吸引人的节点空间。这个由建筑围合的空间是功能活动的聚焦点,而作为空间界面的建筑又是视觉和感觉的聚焦点。原敦和里并列的九个朝东的石库门,最具吸引力也最能勾起人们的怀旧情绪,坐在门前边喝咖啡边欣赏逸飞之家门前广场的时尚演出,具有特殊的浪漫情调。(图6-3)

图6-3 新天地逸飞广场(左)、原敦和里的九个石库门(右)
再往南走,在兴业路口主弄变成了一段覆盖了玻璃拱顶的廊,廊的南北两端有两个拱门。这一处节点空间犹如中国传统街道中的牌楼,位于街道当中的牌楼,将可以起到分割空间并丰富空间层次变化的作用。若在同一条街道上设置了两重牌楼,空间将可以划分为远、中、近三个层次,造成一种幽深的感觉。如果再为牌楼加上顶盖,空间不仅有层次的变化更有明暗的不同。这处玻璃连廊以西洋建筑风格传达了中式街巷空间的韵味(图6-4)。

图6-4 覆盖了玻璃拱顶的廊
3.空间小品的设计
(1)路灯的设计:路灯是不可缺少的功能性小品,设计的好能对街道的美好和增强识别性起到很大作用。上海新天地的路灯都是自行设计的,上面都有“新天地”专用图章。路灯有壁灯和柱灯,仿古设计,简单而不张扬。难能可贵的是,每条马路根据人流量的不同而进行了不同照度和光源的路灯设计,像人流量大的黄坡南路采用平均照度9.21x的金卤柱灯,而人流量小的南区支里弄则采用平均照度为3.5lx的节能灯,[8]由此一点可见其设计之深入。(图6-5)

图6-5 新天地的路灯
(2)座椅的设计:休息座椅通常被称为街道家具,走累了可以坐下歇息。座椅不仅是给人看的,主要是给人用的,因此,更应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新天地中的室外座椅均贴着建筑边缘设置,行人在此喝茶小憩,既有亲切、安全的感受又可以纵览整个开敞空间。(图6-6)

图6-6 新天地的座椅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指出:“沿建筑四周和空间边缘的座椅比在空间当中的座椅更受欢迎。每一条座椅或者每一处小憩之地都应有各自相宜的具体环境,置于空间内的小空间中,如凹处、转角处等能提供亲切、安全和良好微气候的地点。”
(3)绿化设计:绿化、雕塑都属于观赏性小品,起着点缀空间的作用。在步行商业街中,绿化设置以不遮挡行人视线为宜,或是自然生长的高大乔木,或是低矮的花坛。新天地中的高大乔木在行人视平线以下只是树干毫不遮挡。巨大的树冠部分枝叶相连,红瓦屋顶在树冠的掩映下若隐若现,两者相得益彰。精心设计的街道小品可以提升逛街的乐趣,加强街道的识别性,如新天地入口广场大理石与玻璃嵌合的瀑布水池,给人不经意间的惊喜。
4.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新天地是国内首例采用保留外皮、更新内部模式的项目。它不仅仅从修复旧建筑、仿古、控制建筑高度等传统的保护设计角度出发,同时借鉴了国外先进的城市设计理念,尤其是在传统建筑的保护上,新天地的保护方法综合了保存、重建、新建,而且以旧衬新,新旧结构在形式、材料、作法上都截然不同。
(1)建筑定位:新天地在建筑的定位上具有更明显的设计成分,除了沿黄阪南路北侧的建筑和一大会址保留原来的空间关系,地块内其他建筑的取舍都是服务于整体空间架构的设计,体现出城市设计对建筑的控制作用。如步行街两侧建筑边界位置和形状随着是维持原有线性空间还是围合成团状开敞空间的抉择而变动。自太仓路口逐步引申的步行街成了若干开放空间的组合,体现出林奇的观点“街道是被一系列节点所激活的路径”。
(2)建筑定形:新天地不仅从修复古建筑、仿古、控制建筑高度等传统的保护设计角度出发,同时引入了一种全新的城市设计思想,即在旧区中加入了新的建筑、新的空间、新的城市景观,强调新旧对抗中寻得交流。因此,在对建筑的定型上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对插建、新建的建筑物,在不影响重点历史建筑的保护的前提下,不走传统的“仿古”“复古”的老路,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大胆采用现代主义的手法,强调现代建筑与旧有建筑的对比与呼应;对保留的建筑物,在保留其建筑外观的同时,对内部设施包括结构体系则进行全面更新,运用新的建筑材料、适应新的使用功能、营造现代化的商业气氛。
(3)建筑定调:“新旧对比而存在”是新天地设计的基本理念,这从其建筑细节的设计上可窥见一般。地块内插建的新建筑甚至在老建筑上新添加的构件(如栏杆、雨罩),全部采用新材料新形式,形成几何形体与传统建筑、光洁的新材料与粗糙的砖石之间的对比,体现出传统与现代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感。例如,位于新天地北里的Luna餐厅部分采用了现代风格和玻璃幕墙,与周围老石库门的清水砖墙形成鲜明对比,但它也并非只有对比,其尺度与色彩,特别是在新与旧的交接上十分注意它们之间的和平共处。(图6-7)

图6-7 覆盖了玻璃拱顶的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