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简介
6.3 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简介
1.定位不变,见证历史
八大关是青岛人民的掌上明珠,从市领导到普通百姓,对保护八大关的重要性都有着充分且共同的认知。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自开始建设那一天,就被定性为高档别墅居住区,新中国成立以后,确定为风景区和疗养区。近百年来,长期坚持街区的基本性质,发展观景旅游和休养度假。
2.科学规划,依法保护
随着1994年青岛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2001年“八大关近代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青岛市就八大关的保护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
(1)2002年,编制了《八大关历史文化保护区控制性保护规划》。该规划强调:整体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整治;以保护性更新的方式来实现保护目的。
(2)2003年,编制了《八大关历史文化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该规划以《八大关历史文化保护区控制性保护规划》为指导,遵循其原则和规划理念,在原有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促进保护区的更新和复兴,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3)2004年5月11日,青岛市人大常委会颁布《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管理办法》,划定了城市风貌保护范围,包括“八大关、汇泉角、太平角疗养区”在内的9大保护区和众多保护点。
(4)2007年1月1日,制定实施了《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讨论稿)》。
(5)2011年9月6日,受国家文物局委托,青岛市文物局组织全国规划、建筑、社科、文物保护等方面专家听取了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所做的《八大关近代建筑文物保护规划》汇报,并原则上通过了该保护规划。该规划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为核心的综合性保护规划,规划涉及八大关近代建筑及其周边环境,规划范围354.7公顷。规划包括总则、综合概况、专项评估、规划原则和策略、保护区划与管理规定等十二个章节的内容。规划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更加有力地指导八大关区域的文物保护工作;二是通过文物本体的科学认定,确定了八大关近代建筑中文物建筑的范围、数量,进一步明确了管理、审批责任;三是规划编制了“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大关近代建筑加大资金投入的具体需求;四是增加了青岛市在编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方面的经验,对于下一步编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群等的保护规划提供了有力依据。[9]
(6)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八大关区域房屋租售管理工作的通知》,青岛市文物局向八大关居民和驻在单位发放了《八大关近代建筑保护须知》、《青岛文化遗产保护手册》,充分利用世界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大力宣传普及文物保护知识;依法严格行政审批;定期举办文物行政执法培训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和水平,并且坚持每周进行一次文物行政执法巡查。
3.原貌修复,综合整治
(1)2000年前后,为适应青岛文化及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青岛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对八大关区域环境进行整治的重要决策和部署,坚持“原貌修复建筑,综合整治环境”的原则,专门下发了《关于对八大关和小鱼山风貌保护区范围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的通告》及《青岛市八大关和小鱼山风貌保护区综合整治工程搬迁补偿标准有关规定》,成立了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确定并邀请加拿大设计公司与德国著名设计师为房屋修复总设计,特聘德国文物建筑专家为顾问,由青岛房产置业集团在试点基础上认真科学实施综合整治。
(2)2011年5月20日,青岛市下发了《关于成立青岛市八大关风貌保护区(含太平角、汇泉角)整治指挥部的通知》,成立专门的整治指挥部,全面开展了八大关风貌保护区(含太平角、汇泉角)内违法建筑治理工作。6月3下发了《关于尽快拆除八大关风貌保护区(含太平角、汇泉角)违法建筑的通知》,半年多时间,共拆除违法建筑503处10608平方米,修整建筑立面50000平方米,粉刷围墙31800平方米,更换屋面25000平方米,修整道路23条,完成架空线路下地30处,改造绿地5.68万平方米,栽植乔灌木2.98万株,补植草坪7万平方米,区域面貌焕然一新[10]。
4.全面普查,深入研究
青岛市文物局、市南区文物局自2007年以来,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认真组织文史、规划、建设、房产和文博专业人员,全面开展了八大关近代建筑普查工作,通过现场勘测、拍摄照片、走访住户及单位、查阅建筑档案等形式,对1949年以前形成的建筑进行了一次全面认真的调查,形成调查数据近万条,并进行了全面的资料整理和深入的学术研究工作,理清了绝大部分保护建筑的建造年代、建筑结构、建筑及占地面积、建筑师、原业主等原始数据,对重点建筑的艺术风格及人文脉络进行了深入考证,编纂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融合万方——八大关》一书。
5.完善机制,联合保护
针对八大关“三多”现象(即使用单位多,街区内现有居民近5000户,驻在单位近百家;房屋数量多,共721栋各类建筑,67万平方米,房屋产权及用途情况复杂;维修资金需求多),各有关部门积极合作、联合保护是保护利用好八大关街区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青岛市规划、公安、国土、旅游、环保、文化、文物等相关部门,以及市规划执法大队、市南区城管执法大队等单位,不仅做到了协同合作、群策群力,而且探索形成并不断完善了联席会议、联合执法、行政审批通报等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