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建筑与街道的位置关系
4.2.1 建筑与街道的位置关系
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内共有大小建筑400余栋,其中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各占一半,通过现场调研可以发现:街区内主体建筑大多退后街道,附属建筑则依据其性质不同或者紧靠街道(车库建筑),或者远离街道居于庭院的一个角落(佣人房储藏室等建筑)。下面将用每条街道上建筑与街道的距离极值来说明这种关系(表4-5)。
表4-5 建筑与街道的位置关系表(建筑后退街道边缘距离依据八大关地形图测量而得)

(续表)

说明:表中门牌号前无路名者为所在街道路名。
从表4-5中可以看出:
主体建筑后退街道最大距离在9.8~46.6米之间,大多在10~25米之间。最大后退街道46.6米,是位于山海关路19号青岛八大关礼堂,青岛人称“八大关小礼堂”,建于1959年,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厅堂建筑。由于其建筑体量较大,后退街道距离也大,弱化了体量,体现了对街道的尊重。最小后退街道在香港西路8号,距离只有9.8米。
主体建筑后退街道最小距离在2.2~15.0米之间,大多在2.2~7.0米之间。最小后退在香港西路12号,初步猜想是香港西路改建所致。同样是建筑体量庞大的位于山海关路9号的宾馆则只后退了宁武关路4.6米,在街区内部则显庞大。
附属建筑后退街道最大距离在2.6~65.0米之间,大多在20~40米之间。黄海路东南所有建筑全部面海,所以附属建筑只能沿路布置,故靠路最近,只有2.6米。其余大部分附属建筑则远离街道。
附属建筑后退街道最小距离在0~19.3米之间,19条街道有15条街道上有沿街布置的附属建筑,占78.9%。而其余四条道路上,面向太平角一路、正阳关三支路和临淮关路开口的庭院只有两个,面向香港西路开口的庭院只有四个,附属建筑数量本身就少。加上临淮关路两侧全是大面积草坪绿地,附属建筑退后也是对街区环境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