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 嘉峪关路重要建筑(6座)
4.5.9 嘉峪关路重要建筑(6座)
1.毕娄哈别墅(嘉峪关路3号)
建筑编号0801,位于嘉峪关路3号,建于1935年,是30年代旅居青岛的著名德国建筑师毕娄哈的自住宅。砖混结构,东面南面一层,向西增至二层,有地下室。近代国际式风格建筑,采用舰楼式造型,线条流畅,东面入口为弧形,南面一层设一半圆形引梯晒台。(图4-52)

图4-52 毕娄哈别墅
阿图尔·毕娄哈(Bialucha),1880年生于德国萨克森州,1897到1899年就读于卡托维茨的一所技术学校。1907年至1908年,他曾经和在青岛打扫烟囱的O.Meyer于柏林路(曲阜路)和汉堡路(河南路)的路口合开过一家代理转寄和运输公司。1910年至1911年,在Heinrich Ahren的建筑公司,毕娄哈被提到是个泥瓦匠工头。从1912年到1914年,毕娄哈应该是去了中国的别的城市,但当德日战争爆发时,他回到青岛并参加了城市保卫战。这使他在德国投降后成为战俘,从1914年至1920年被关押在日本。释放后,毕娄哈返回德国。1926年又回到青岛。1929年,毕娄哈和青岛天主教会之间有了设计合作,他为方济各会建了圣波拿文都拉疗养院,1930年给传教机构SVD建了新的印刷所、两个教堂以及圣约瑟夫女子中学。除此之外他在1931年还负责了圣心修道院第三层的增建。1932年开始毕娄哈有了自己的建筑公司。1931年到1934年毕娄哈负责了圣弥爱尔大教堂的施工管理。设计师来自于德国传教士阿尔弗雷德·弗莱波尔,毕娄哈能参与其中纯属偶然,工程管理本来由弗莱波尔SVD的教友克莱曼负责,他携带方案于1931年4月抵达青岛,5月8日开始施工,但是之后克莱曼突染恶疾并于9月12日病逝,于是毕娄哈得以介入。1934年10月28日圣弥爱尔大教堂落成典礼隆重举行。1939年毕娄哈在台西镇又为教会建了一个教堂。直到1947年去世毕娄哈一直居住在太平路13号,终生未婚。
2.钧利亚别墅(嘉峪关路4号)
建筑编号0604,位于嘉峪关路4号,建于1939年,由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砖混结构,地上二层,有半地下室和阁楼,原业主为德国女医生钧利亚。德国田园式风格建筑,建筑轴线感强烈:建筑平面、立面中轴对称,建筑主入口正对庭院入口强化轴线,建筑入口的三角形门楼和阁楼的三角形老虎窗都沿轴线布置。半地下层的外墙,台阶、花池、正门洞口、窗台等部位,大量运用了花岗岩。花岗岩分块设计、加工精细,富有十分强烈的韵律感,其余墙面为混水墙。四坡顶陶瓦屋面。建筑物内部构造以及装修,与同期建造的其他别墅相同。(图4-53)

图4-53 钧利亚别墅
新中国成立后,嘉峪关路上的4、5、7、8、9号五座楼,成了青岛疗养院二疗区,主要收治神经衰弱疗养者。曾在嘉峪关路4号疗养过的有著名文学家邵荃麟,诗人萧三等。邵荃麟(1906—1971)早期从事小说创造,出版有《英雄》、《宿店》等。后主要从事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研究,解放战争时期在香港为党做宣传工作,利用香港的特殊条件出版进步杂志、图书等,在上海等国统区公开出售。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他和夫人著名作家葛琴来青岛疗养住在这里。萧三(1896—1983)早年与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对外联络局局长,出版有诗集《萧三诗选》、《和平之路》等。他在青岛期间曾有诗作《青岛海滨晚憩》。
3.尤霍茨基别墅(嘉峪关路5号)
建筑编号0802,位于嘉峪关路5号,建于1935年,原业主和设计师都是已加入中国籍的俄国建筑师尤霍茨基。砖混结构,地上三层。近代国际式风格建筑,别墅正立面的三个圆窗,似乎借鉴船舶上的塔楼,此为别墅之亮点。(图4-54)

图4-54 尤霍茨基别墅
1939年,此楼有祥瑞行经理张柏祥以其子张永虎名义买下,故又被称为“张永祥别墅”。1927年,山东黄县人张柏祥从辽宁营口迁来青岛,出资开设祥瑞行印务馆,成为印刷行业中的大户。1938年日本侵占青岛,以该馆附设的《民众日报》宣传反日言论为借口,强行廉价收购而霸占,改为“新民报印刷部”。张柏祥据理抗争,日军把张柏祥投入监狱。出狱后,张柏祥愤而到湛山寺出家,后来忧郁而死。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戏剧家、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熊佛西曾在此楼住过,他的学生祝希娟因主演电影《红色娘子军》获过百花奖,祝希娟来青岛演出话剧《第十二夜》,还专程到此楼看望老校长。
4.依瓦洛瓦别墅(嘉峪关路6号)
建筑编号0605,位于嘉峪关路6号,建于1935年,由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原业主为俄国教师依瓦洛瓦夫妇。砖木结构,地上二层,有阁楼和附属建筑。(图4-55)

图4-55 依瓦洛瓦别墅
建筑是浓厚的俄罗斯乡间别墅式风格,建筑采用非对称自由立面,主入口设在南向,门斗上方覆盖着两坡水屋面,极具浪漫色彩。门斗与烟囱为红黏土砖砌成,与清水墙面形成强烈对比。运用墙面隔段出挑的方式,形成墙面的条纹装饰,其余墙面做抹灰饰面,局部外露花岗岩墙面,以方整石和零散的蘑菇石装饰。整个建筑坐落于绿树之中,整体布局和谐有序,简约中透出精巧和浪漫的风尚。
5.德霖亨别墅(嘉峪关路7号)
建筑编号0803,位于嘉峪关路7号,建于1939年,原业主为德霖亨,后一度为华北烟草株式会社社长、韩侨林薰(林寿卿)所有,故又被称为林薰别墅。砖石木结构,地上二层,有阁楼和地下室。田园式风格别墅,出檐很深,西立面开窗较小且不规则,错落有致的小窗尽显灵动可爱。整体造型典雅,红坡屋顶,在质朴与简约中尽显田园风情。(图4-56)

图4-56 德霖亨别墅
1940年,林董仰仗日军势力强行盘接了山东烟草公司,成为其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青岛支店的一部分。该株式会社还强行购买了济南的东裕烟草公司、铭昌烟厂、鲁安烟厂,组成济南工厂,将势力扩展到了济南。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产品有原“中国山东烟草公司”的“华一”、“双猫”、“三塔”、“泰山”等牌号香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数日,林薰及其儿子由会社回嘉峪关别墅,在路上加上司机三人被枪杀。华北叶烟草株式会社青岛支店作为敌产,被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鲁豫晋区特派员办公处接收,改称为山东省烟草公司。6.柏佐吉别墅(嘉峪关路17号)建筑编号0903,位于嘉峪关路17号,建于1935年,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砖石结构,地上二层,有阁楼和地下室。原业主为俄侨柏佐吉,1946年后,此楼归入设计师尤力甫名下,故又被称之为“尤力甫别墅”。乡村式风格别墅,造型别致,红坡大屋顶,东西屋顶不对称,西面的大坡度斜屋顶舒展有致似长长的飘逸秀发,东面的屋顶紧凑较小像脑门前的刘海儿,形成鲜明对比。墙面随意镶嵌粗石,生动有趣,门窗构图灵活,凸显了一种质朴而生动的乡村气息。(图4-57)

图4-57 柏佐吉别墅
弗拉基米尔·乔治·尤力甫(Wladimir Georg Yourieff)出生于俄国一个传统的东正教牧师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沙皇政权的崩溃,俄国也陷入了内战,父亲死于骚乱,尤力甫随母亲来到青岛,投奔时任法国临时代办的舅舅亚历山大·塔塔利诺夫。由于脊柱受损,尤力甫来到青岛后就瘫痪了,他通过函授学习从两所美国大学毕业并且拿到了工程学和建筑学的学位。在青岛著名的德国医生施密特大夫的帮助下得以康复。此后尤力甫先后在青岛的几家建筑设计公司工作,1935年他在栖霞路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在青岛生活和工作的25年中,据档案记载,在1948年离开青岛之前,尤力甫至少设计了400余栋建筑。由尤力甫本人和他公司负责设计建造的房屋差不多有几百座,这其中既包括著名的圣保罗教堂、台东镇圣路德教堂、青岛水族馆等公共建筑,还包括八大关的“公主楼”等和太平角的许多私人度假别墅。尤力甫在当时所有由他建造的房子的主入口都留有一块刻有英文:“Build by W.G.yourieff R.A”(由弗拉基米尔·尤力甫建造)的铜牌。但遗憾的是,这些建筑上的铜牌都被破坏,至今已无从找寻。1948年,中国的内战使得青岛建筑业日益萧条,尤力甫被迫乘船远渡美国寻找机会,1999年7月14日,94岁高龄的尤力甫平静地去世。2005年,恰好是尤力甫诞生100周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Palo Alto(帕洛阿尔托)市的居民们举行了非常隆重的活动,来追忆这位在当地曾极受尊重的逝者,在7月14日出版的Palo Alto日报上以“卓越的建筑师——弗拉基米尔·乔治·尤力甫”为标题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