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 建筑与庭院的位置关系
4.3.2 建筑与庭院的位置关系
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内共有大小庭院157个,在上一节建筑与街道的关系中,已经分析得出“附属建筑则依据其性质不同或者紧靠街道(车库建筑),或者远离街道居于庭院的一个角落(佣人房储藏室等建筑)”,此结论也可以理解为:附属建筑在庭院中总是处于庭院的四周。本节将不再讨论附属建筑与庭院的关系,而是重点讨论主体建筑与庭院的位置关系。
察看街区现状图并通过现场调研发现,主体建筑在庭院中的布局非常灵活,有别于我国传统民居的布局形势。站在庭院大门观察的话,主体建筑与庭院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三大类:主体建筑居于庭院中心位置、主体建筑居于庭院中心外围、主体建筑居于庭院四周。
主体建筑居于庭院中心位置。此种关系在街区中比较多见,如荣成路2号(建筑编号0101)、宁武关路1号(建筑编号0305)、函谷关路20号(建筑编号0912)等。
主体建筑居于庭院中心外围。此种情况又可分为好多种类型,如荣成路2号甲(建筑编号0102)主体建筑位于庭院中心偏左下,函谷关路14号(建筑编号0909)主体建筑位于庭院中心偏后,函谷关路5号(建筑编号0802)主体建筑位于庭院中心偏左,正阳关路7号(建筑编号1501)主体建筑位于庭院中心偏左后,正阳关三支路1号(建筑编号1603)主体建筑位于庭院中心偏前,居庸关9号(建筑编号2001)主体建筑位于庭院左后。
主体建筑居于庭院四周。如荣成路2号乙(建筑编号0103)主体建筑位于庭院后侧,武胜关7号(建筑编号0603)主体建筑位于庭院左后角和前侧,嘉峪关路19号(建筑编号0903)主体建筑紧贴庭院前后墙,还有函谷关路21号、正阳关一支路5号、正阳关路37号等多种情况。
建筑在空间上的布局,可以反映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的灵活布局,更加说明了当时设计建设时的指导思想完全来源于西方,在不同的建筑上尽管体现了一些中国建筑元素,但是在整体空间规划以及院落布局等方面都体现了西方自由式的布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