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简介
《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这本书是由田家青创作的,《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共有44章节
1
世好妍华,我耽拙朴
当今,人们称王世襄先生是“大玩儿家”,而“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轻松愉快联系起来。实际上,在治学、研究中,王先生凭的是一股一丝不苟的“狠劲儿”和“傻劲儿”。此两词...
2
感怀
...
3
拜识
我有幸结识王世襄先生,是在一九七九年。在此之前,我已经在古玩和明清家具圈子中泡了几年,向老木匠学习修复家具,向民国时“打小鼓”[1]出身的古玩商贩学习辨别家具真...
4
登堂入室
实践之重要性,对所有行业而言,不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分。王先生一生中曾多次提到,现今中国的专业文博学界,普遍欠缺实践经验,而是否有实践经验,是他判断学人是否有真才...
5
业余的专业研究者
有一件事,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王先生心里的一道“坎儿”。 我的本职工作并不是研究家具,一直任职于石化研究院,从事润滑剂的评定和研究工作。王先生很担心,我研究家具...
6
亦师亦友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的成果,要形成论文或专著才能对社会和历史有所交代,王世襄先生对此特别重视,并对写作和出版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那些为完成某项任务或者为应付某项考核而写的...
7
相知 期望
一九九五年,我编著的《清代家具》一书出版,我和王先生的关系,从相识到相知,从登堂到入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对我寄予了更大的期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两件事...
8
教诲
通常以为,为师之道即传授知识。其实,任何能从书本上习得的知识都是不难的,最重要的知识要靠自我领悟和感受而获得。对于王世襄先生来说,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能力,没有相关...
9
激励
开创性的研究工作,极其累人累心,须下苦功,超出常人想象。而将成果总结归类,写出有分量的论文,或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去完成学术性专著并付梓出版,更是一个熬精费神的过...
10
劳心累神编辑《则例》
这是大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王先生赠送给我的一套复印的《匠作则例》。 要知道当时复印还相当贵,我清楚地记得,复印一页证件,要用去一天的生活费。那时,王先生家里的生...
11
执着的著述
一九九三年时王先生赠送给我的,他至一九九三年为止所撰写的文章目录。从字迹看,目录前几页是师母手写。...
12
无奈的合约
以下的一份合约和两封亲笔信是二〇〇二年王先生交给我的。 一九八一年,王世襄先生将自己花费四十多年心血编写的《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交给文物出版社出版,后来香港三联书...
13
恼人的粗劣印刷
竹刻、漆器都是中国艺术品中极为重要的门类,可惜与书画瓷器等相比,一直不太被重视。王先生一生都在努力推广和发扬这两种艺术形式,希望被世人认知。 王先生当年将《竹刻...
14
苦尽甜来
《髹饰录解说》一书,王世襄先生从一九四八年就开始撰写,到一九五八年大致完成。那时他刚被划了右派,写出来也没有地方敢出。他自己花钱刻蜡版,油印了两百份,免费送给各...
15
提掖
二〇一二年五月,香港三联书店与文物出版社联合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为《清代家具》修订本在北京筑中美术馆举办了发布和展览。《清代家具》一书,出版已近二十年,修...
16
制新
研究古代家具,时间一长,见过的各式家具多了,自然会对家具的好恶有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希望能将自己对家具的理解表达出来。而将此希望付诸实现,著书立说之外,最好的方式...
17
鉴赏
现在每年都有拍卖公司举办的拍卖预展,去看预展很有意思,在拍卖现场看人有时比看拍品还有乐儿。来看拍卖预展的什么样的人都有,有专家、行家,也有装模作样的假行家,从一...
18
品位
人生最高的生活境界,在于格调和品位。人们都向往文人生活,而王世襄先生的生活情趣,是文人生活的典粹。 古琴,中国士大夫文化中高雅旷逸的象征,在王先生的生活中占有重...
19
本色
有不太熟悉王先生的人问我:“王世襄先生眼力那么高,收藏和赏玩的物品都那么精美,就连他当年抓獾用的套钩都是令人爱不释手的古代艺术品,价值不菲。那么他在平日生活中使...
20
安居
王先生的旧居芳嘉园,原本是一处雅洁有致的四合院。 一九四九年解放以后,出台了一个歪门儿的政策:私人拥有房产按间数算,超过十二间的,没收;八间以上十二间以下的,必...
21
天意
在王世襄先生丰富广博的收藏品中,最为重要、数量也最多的品项,是明式家具。在近半个世纪的收藏生涯中,他能凭一己之力收藏到这些精绝之品,简直称得上是旷世奇迹。 前些...
22
逸事
...
23
说山(一)
“云山雾罩”和“说山”两词,前者是指说话没边儿,不着边际,没谱儿;后者指“吹牛”,有点现在“忽悠”的意思。这两种现象在任何年代都会有,但近年来越发严重了。这是王...
24
说山(二)
二〇〇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中国嘉德举办了“俪松居长物志——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这是嘉德历史上第一次以收藏家一生收藏为专题的专场拍卖会。...
25
说山(三)
“还差一道呢!” 自本世纪初起,社会上逐渐兴起了品茶热,普洱,紫砂,茶道,香道,火得不得了。我随王先生也应邀光顾过以茶文化说事的会所,还有些送茶的客人,大都以茶...
26
“猴儿精猴儿精的”
“猴儿精”是北京话,形容这人特别精明,严格讲,这话不是骂人,但也不是好话。很早的时候王先生就与我聊过,玩儿古玩的人,大都很精明,精明本不是坏事,但是太精明了往往...
27
不冤不乐
“不冤不乐”是王世襄先生的一句口头禅,而且每次说的时候脸上总是乐呵呵的,看得出是发自内心的感言,透着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我不知道“不冤不乐”这个词儿是早先就有...
28
当断不断
当今,人们对古玩的鉴定往往依靠各种招数。在古玩鉴定的很多招数中,鉴定漆器年代的一个招数是看“断纹”。漆器上的“断纹”是因底胎和漆灰由于自然的变化,伸缩出现自然的...
29
“这要我们如何是好”
很多人敬仰王世襄先生,也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王先生的敬意,其中大多数人做得都很好,但也有人热情过度,采用的方法不太合适,反而给王先生的生活带来麻烦。下面的...
30
“他不懂还瞎说”
一般而言,从民国时期过来的,学贯古今的老专家、学者们,比较容易保守,但是王世襄先生可不这样。 大概在九十年代中期,准确时间记不大清了,曾佑和女士从美国回京,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