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儿精猴儿精的”

“猴儿精猴儿精的”

“猴儿精”是北京话,形容这人特别精明,严格讲,这话不是骂人,但也不是好话。很早的时候王先生就与我聊过,玩儿古玩的人,大都很精明,精明本不是坏事,但是太精明了往往耽误事儿。

王世襄先生对古玩圈儿很熟,除了收藏了很多的珍品,更重要的是他在收藏过程中不断地体会“人”。他慢慢发现古玩行业里一些人特别精明,会耍心眼儿抖机灵,也曾经告诉过我一些旧时古玩行里抖机灵的故事和乐子。例如前文说到的民国时期撰写《古玩指南》的作者,他原本是位中学老师,后来在琉璃厂开店成了古玩商,主要是经营铜炉,其实他本身对铜炉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对其他的门类更不很在行。他想写本鉴定古玩的书,自己又写不了,后来,想出了个点子:他到东西琉璃厂的各个行当的古玩店,让人帮他写,本来是他求人帮他,可他就在这个环节耍了个心眼,反而说是他来帮人家。比如,他对古墨不太了解,就到卖墨的店,跟掌柜的说他要买墨,不是他自己买,是认识一位外国冤大头要买,让掌柜的把店内所有的墨都写一份详细的介绍说明,再写一份材料介绍古墨的历史、由来、掌故等,然后他好跟这位冤大头推销,若写得好,保不齐人家全买了。掌柜的一听,能有这么个大买卖,立刻应下写得。照这个路数,他去各专项店家逐一照此办理,一圈跑下来,一本“攒盘儿”的书便“写”得差不多了。想想这位仁兄可比现今写文章抄袭的人机灵多了,连抄的工夫都省了,还得让人家感谢他,不知道的人看他“写”的书,还以为他什么都懂呢。但是,古玩店的掌柜们哪个是傻子?一块儿抖机灵,在介绍中说好的,不少是他们家多年卖不出去的陈货和瞎活儿(赝品)。这样,由一批抖着机灵的人“写”出的“攒盘儿”的书,介绍的内容、招数、技法,其价值和可信度您说能有多少?

王先生说人如果太精了,实际最后也未必准占得到便宜,往往会“傻小子抖机灵,玩儿砸了”。这节故事的题目叫“猴儿精猴儿精的”,就是出自王先生说过的这样一个事:北京当年有一位专门倒腾葫芦的商贩,姓孙,由于他为人处事太过精明,人们都管他叫“孙猴儿”,形容他像猴儿一样机灵。王先生跟他有过一次邂逅,说起来这次孙猴儿还真是“玩儿砸了”。

大约上世纪三十年代,一次,王先生去地安门的一个古玩店里看葫芦,玩儿葫芦的人都知道,“三河刘”的“鸿雁”特好。王先生说,那天他一进店就看见这位孙猴儿也在店里,手里拿着一个品相相当好的“鸿雁”,正在跟店主砍价呢。店家出的价已经被压得相当低了,但是他还想再降,店主不同意,他便抖机灵,把葫芦还了回去,装出一副爱卖不卖的样子,转身就走。可他走得很慢,来来回回犹豫不决,心想店主一定会转念挽留他。可事实并非像他预想的那样,店主并没有半点留意。此时王先生在旁边看着,孙猴儿看王先生岁数小,觉得他不懂,故未理会。此时的王先生已经看准了机会,他心里明白,这小子看上眼的东西绝差不了,按他砍下的价买肯定是物超所值,要是王先生自己去上阵,还真砍不到那么低。当孙猴儿刚把第二只脚迈出古玩店的门槛儿时,王先生立刻上前一步,按照刚刚店家出的最低价,“啪”地一下把钱拍在桌子上,“拿下!”(按照规矩,当顾客双脚一迈出大门门槛,就意味着离开了店铺,刚刚谈论的交易结束了,买卖没成,店主便有权将此件器物再卖给别人。)再回过头看这孙猴儿,脸都绿了,脑门儿上的青筋都快爆了。

由此可见,太过精明,未必是好事,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九四九年以后,中国古玩行业基本断档,没有多少玩收藏的人了。一直到了九十年代收藏热再度兴起,国内才出现了一批新的古玩爱好者、收藏者和倒腾者。这一批人岁数大多与我相近,算是一代的人。这批人的特点是从小经历过贫穷、艰难和“文革”动乱,虽然很多人都没正经上过学,但有过插队、当兵、工厂做工等在社会上的磨炼和经验。相比之下,有的人可比当年的“孙猴儿”们更加精明老练,而且往往特会来事儿。有些这类人跟王先生有过来往,他们把聪明劲儿都放在古玩收藏这里了,抖的机灵与上一代的老古玩商比,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玩儿出来抖出来的都到一定境界了。我在与王世襄先生三十多年的相处中,碰到的这路“英雄事迹”不算少。也正是与这些人的接触,引发了王先生的又一个说法:“不长毛比猴儿都精,要是粘上了毛啊,比那猴儿王都精。”

我记得王先生第一次说这句经典名言是在香港。那回来了两个朋友,一起聊天,说起当时有两个玩儿古玩的互相“过招”,一个赛一个机灵,一个一个都跟猴儿一样精,太精明了,“猴儿精猴儿精的”,想出的点子,找出的路数,让人觉得他们没去当政治家,去解决中东的“巴以”冲突,真是委屈他们了。王先生听着就乐了,说:“那怎么才叫猴儿精啊?说有的精的那主儿,不长毛比猴儿都精,要粘了毛啊,比那猴儿王都精。”大家一听,王先生这话真是说到点上了,齐声应道,“对,真是这么回事。”王先生紧接着又说,“其实啊,人精明也不是坏事,但太精明往往不是一件好事,太精明了,总琢磨怎么走捷径,太会钻营,必不会去努力。老天爷是公正的,靠‘抖机灵’成不了大事,最后反而被精明所耽误了;傻一点,反倒好了。”这使我回想起杨乃济先生讲过,王世襄先生做学问,凭的就是一股“傻”劲儿和“狠”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