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断不断

当断不断

当今,人们对古玩的鉴定往往依靠各种招数。在古玩鉴定的很多招数中,鉴定漆器年代的一个招数是看“断纹”。漆器上的“断纹”是因底胎和漆灰由于自然的变化,伸缩出现自然的裂纹。一些常见的“断纹”有:冰裂断、蛇腹断、流水断、牛毛断、梅花断、龟背断、龙鳞断、鱼鳞断等等,观察这些断纹就能判定古玩的年代,这就是所谓“一对一”的招数。我认识王世襄先生之前大概知道二十多种各式各样的断纹,而且一一铭记在心。看到一张古琴时,如果看漆面似牛毛断,便可断定其年代至少是明代(其实这并不可靠)。

记得在很早的时候,应是八十年代早期,有一次王先生约我一起到法海寺看家具,他说那里建筑是有准确纪年,寺中还有一张明代留下来的大漆供案,还有一些放在室外的漆器器物,特别值得去看。

记得那次还找了文物出版社的摄影师孙之长一同去的。孙之长比我大几岁,帮助王先生拍过很多珍贵的文物资料。他人非常随和,谦逊,技术高,不怕累,当时他拍摄的照片很多都是四寸乘五寸的大底板反转片。

当天我到得早,就先进去转了一圈看了看。等王先生来了,我又绕回到寺门口,我就指着门廊前的大柱子说:“这个柱子上的漆底子(上的灰漆)比较特殊,所以生成的断纹非常奇怪,我已仔细地研究了一番,发现以前的书中都没有这个名称,我便给起了个某某某的名称。”王先生听后,未置可否。又走了几步,到了大门前,我又跟他说:“对这个大门我刚才也研究了研究,发现是在原有的老漆上又髹了一道新漆,新漆和老漆混合在一起,形成的这个断纹的名称历史上也没有,这也值得研究,我也给它起了个某某某的名称。”王先生仍未置可否。接着走到了放在露天的大钟前,我指着髹漆的钟架又跟王先生说:“这个钟架的断纹我也研究了,东面受太阳晒和西面受落日晒,两面的断纹还真不一样,应该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叫‘日照断’和‘日落断’。”王先生还是没吭声。我们接着往前走,看完了家具,就去看法海寺的壁画。我又跟他说:“我刚才在这儿也做研究了。这个漆画上的断纹很奇怪,因为是画在北墙上,北墙的温差大,易结露,断纹是成小卷的,这个名字还真难起。”我接着又说:“看来可以写一篇研究论文,叫‘百断研究’。”王先生听到这儿就乐了,他说:“你这个论文应改个名儿,叫‘当断不断’!研究人署名别写田家青了,干脆署名改写:‘魔怔’。”(“魔怔”是北京的老话儿,说的是一个人干某一件事走火入魔,都成了病了。)我也乐了。然后他跟我说:“这里的建筑和器物有准确纪年、准确时代特征,能原样保存到现在挺难得的,你应把注意力放到感觉各种器物时代的整体气息,而不是刻意关注细节。”

这是很早期的事儿,那时,我还不到三十岁。文物鉴定这个行当的人容易随着走进行里边(古玩圈子)的标准套路,就是看各种器物的特征,背下各种特征来鉴别。到后来明白了,像“断纹”这样的特征标志,应该掌握和研究的是其生成原理,而不是单纯地记忆它的表象。“断纹”的形成,由于受时间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漆本身及髹漆方法的不同,会有各种形态。本质上说,它是由于器物干湿收缩抽涨,再加上不同成分、不同材质的漆灰等共同变化、干裂变形等形成的现象。所以仅凭断纹形式,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最近十年来,在很多地区,出现了制作高仿的漆器作坊,且手艺越来越高,几乎可以做出任何你能想到的甚至是你想不到的断纹。因为他们只要掌握了形成断纹的原理,就能设法做出预想的效果。

016-01

法海寺陈列的明正统年间大漆供案

010-01 011-02
明代漆器家具上出现的龟裂式漆面 一件黄花梨大扶手椅,弯带上批灰髹漆在四百年后出现的断裂。

后来,又见到了一些古代漆器,存世至今,漆面没有任何开裂和断纹,曾见一件明代罩光漆盒,如全新的一样。

同样一个很类似的古物鉴定手段是看“包浆”:任何一个古物的表面,都会自然生成光润的皮壳,也叫“包浆”,不论是玉器、瓷器、青铜器还是木器,都会有这样的现象。从早期直到现在,有很多人在拼命地研究包浆的形态,想以此来总结出判断器物年代的特征。实际上,包浆和断纹一样,是因为使用和保存环境的不同,各种可能的外部条件对器物产生的老化现象,很难用一种固化的方法来判别。影响变化的因素太多。例如大约十年前,我前后从不同的地方发现了两块黄杨木板,分别是一个宝座的左侧和右侧,雕得非常精美,一准儿就是清宫官造,而且明显原来就是一对,应属同一器物上的两个部件。从出处,可判定它们曾是圆明园内的家具散失到民间的残件,距今不过一百多年。但有意思的是,因为分别散失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一百多年下来,其中的一个包浆完美到极致,油润光亮(可能是落在了油水较大的富户乡绅家中),而另一个却干裂得一塌糊涂(可能是落在了穷苦人家中),两件东西放在一起,若从包浆看,不应该是出自同一时期同一器物上的两个部件。由此说明,不同外部环境的影响,会令器物表面发生完全不同程度的变化。单从看包浆或断纹等外部表象来鉴定器物年代是不够严谨和科学的。但从看器物的表象到看器物整体气质和内在的气韵,这个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