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
——姚子青
平津沦陷后,只要中国人不肯屈服,中日两军的东线作战,便不可避免。为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计划,引导为由东向西,达到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避免日军过早侵占中国的心脏地带武汉,同时也为引起国际社会关注,蒋介石决定先发制人。8月13日,国军第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在张治中的指挥下,主动向日本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试图把敌人赶下黄浦江。
蒋介石这迫于无奈的放手一搏,一场恶战,令当时的远东第一大都会上海面目全非,哀鸿遍地。
1
彼时的上海,已是一个有三百五十万人口的大都市,华洋杂处,纸醉金迷,俨然一个十里洋场的不夜城,灯红酒绿的游乐园。伦敦旧日出版的《上海》说:“二三十年代,上海成为传奇都市。环球航行如果没有到过上海,便不能算完。她的名字令人想起神秘、冒险和各种放纵。”
炮火能摧毁一切。8月14日下午4时,日军飞机在上海爱多亚路大世界游戏场门前,投下一百余磅的巨型炮弹,声震全沪,近五百人丧命,琼楼玉宇瞬间变为颓墙瓦砾,鲜活的生命转眼便成尘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呼天抢地的哭号声,将“夜巴黎”顷刻间变成“活地狱”。
此时,日军气焰正炽,他们投入八个师团和两个旅团共二十万余人,在号称“攻坚战专家”松井石根的指挥下,叫嚣着“打到南京去”,“三个月灭亡中国”。蒋介石不甘示弱,决定与日军来个“硬碰硬”,他将手中最精良的部队悉数送上前线,前后投入兵力七十万。虽然人数上占了优势,可是,天时地利都对国军十分不利。战争一开始,日本第三舰队以绝对优势火力,猛轰中国守军阵地。上海近郊无山可倚,亦无林木可蔽,小河小港纵横交错,部队行动困难。上海又是河网地带,挖一米深的战壕就有半米深的水,士兵身上手上沾满泥土,连枪栓也打不开,不少士兵只能暴露在地面上挨打。日军酣畅淋漓地发挥其陆海空立体作战的优势,炮火猛烈到我方炮兵无法发炮。他们又仗着占有绝对优势的空军,密集轰炸上海市区,可怜那“十里洋场”霎时沦为了“十里火场”,熙来攘往的闸北成了硝烟处处的人间炼狱。沪杭甬铁路上海南站被炸得片瓦无存,当时在车站里候车的旅客二百多人被炸得血肉横飞,无一生还。
从全国各地仓促赶来的中国军队,几乎连像样的工事都无法修筑,只能在枪林弹雨里艰难抵抗,以血肉之躯冲入硝烟火海,进行一座桥又一座桥、一幢楼又一幢楼的争夺战,往往是一个师投入战场,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又一个师冲上去,坚守不到五个小时就死了三分之二。这哪是战场,完全就是大熔炉,血肉之躯,一进去就熔为灰烬!真是一寸河山一寸血!双方的武器装备,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但热血男儿又怎能不战而退呢?中国人在懦弱的污名下,苦苦挣扎了许多年,现在,中国军人要用自己的生命,粉碎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鲜血改写中国军人的形象。
虽败犹荣。何况,英雄从来不以成败论!
2
8月底,登陆的日军向宝山分进合击。
宝山是上海长江边的门户,虽方圆不足十里,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向南十里为吴淞炮台,向西十里为狮子林要塞,东北两面紧靠长江,地形呈突出状,是重要战略要地。8月31日,南北两处均已失守,宝山城三面受敌,已成孤悬之势时,奉命防守长江口的第九十八师第二九二旅旅长吕国铨决定派遣第五八三团第一营中校营长姚子青率营前往接防。
姚子青是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他长相清秀,身材颀长,戴一副眼镜,文质彬彬。如果不是战争,他定会是个谦谦君子、温文尔雅的书生,但时代把他推到战火硝烟里,他只能变成猛虎,奋勇杀敌,保家卫国。这是那一代中国人的命运。
姚子青
姚子青血气方刚,有勇有谋,是个有独当一面指挥能力的青年军官。北伐时,姚子青任排长,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后又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步兵炮队学习。1937年,姚子青被擢升为中校营长,驻防汉口。他对日本军国主义入侵残杀我同胞的罪恶行径早已切齿痛恨,愤慨不已。接受命令时,他就立下军令状:“子青守土有责,誓与宝山共存亡。”
奉命开赴上海前线前,为了专心杀敌,免去后顾之忧,他毅然将病弱的妻子和刚满九个月的女儿留在汉口。离别时,他流着泪亲吻着女儿,柔声说:“等下次爸爸回来,宝宝就会叫爸爸了!”妻子依依难舍,他一边擦干妻子脸上的泪珠,一边劝慰道:“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职,我一定要杀敌立功,为国效劳。你们母女多保重,不要记挂我,等着我回来。”
9月1日,姚子青率领五百名战士,坚守宝山城。他意识到,要守住宝山,应争取主动,这样师部才能调兵遣将,从容布防和增援。他亲自带领连排长侦察地形,布置阵地与火力网。站在江堤上瞭望,他发现敌舰的远程炮,所有的炮口都对准宝山;望远镜转向南面,只见日军坦克开来开去,黑色的大炮朝宝山城虎视眈眈;头顶上,日军飞机在盘旋,炸弹不时地像雨点掷落,爆炸声此起彼伏,机枪从空中扫射下来,掀起一团团烟火。
以弱军抗强敌,一场恶战已来临。这是生死存亡的时刻,也是为国争光的最后关头。姚子青给全营官兵鼓劲:“弟兄们,还记得来上海之前我讲的话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眼下日本鬼子打到了我们家门口,杀我同胞,奸我姐妹,侵我国土,欺人太甚!不把鬼子驱逐出去,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军人的奇耻大辱!我也可以带领你们冲出去。你们也和我一样,上有父母,下有妻儿。但是,在此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如果我手执武器的军人尚且苟且偷生,不敢赴汤蹈火,下定必死决心,何以活着见江东父老,四万万妇孺同胞将何以生存,即使苟活出去,又有何脸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今,报仇雪恨的时候到了,弟兄们,豁出去吧,和日本人拼到底,死了也光彩!”姚子青慷慨激昂的讲话,激起了全营官兵的杀敌豪情,“和宝山城共存亡!”“人在阵地在!”齐刷刷的呐喊声仿佛把天地都震动了。面对气势汹汹的日本侵略军,他们没有一个孬种。看着一个个浑身尘土、衣服破烂、脸上黑一道白一道,却眼神清澈、一脸稚气,又无比坚毅的年轻士兵,姚子青心头一热,差点掉下泪来。
3
当日,日军第三师团第六十八联队约两千五百人,在战车掩护下直逼宝山城。吴淞口外的日舰炮对准宝山不断轰击,日机陆续前来轰炸,宝山城垣屡坍屡修,屡修屡坍。姚子青率部采取灵活战术出击、奇袭,动静结合,一次又一次打退日寇的进犯。日军的飞机、舰炮连续向宝山猛烈轰击,步兵则在坦克掩护下多次发起冲锋,向西门外大街及西南城垣进犯,企图截断姚子青营与后方的联系。姚子青识破日军阴谋,趁敌人立足未稳,组织力量予以痛击。日军对宝山城志在必夺,见屡攻不下,便调集刚登陆狮子林方面的部队,增援炮台的部队也向宝山夹击。又调集军舰三十艘,分列吴淞口,以排炮猛烈轰击宝山城,并以飞机及战车掩护步兵向中国守军阵地冲锋。炮弹呼啸着飞向宝山城,成片的建筑物,在“隆隆”的爆炸声中轰然倒地,燃起一片片大火浓烟。
狂轰滥炸,持续了一整天,直炸得天昏地暗,宝山淹没在一片火光之中,大部分工事被摧毁,姚营官兵牺牲一百多人。姚子青指挥埋葬了死难战友的遗体,他脱下军帽,含着热泪同昔日朝夕相处的同胞作最后的告别。他又带着剩下的战友继续守城。此时的宝山,已陷入重围,但守城军民在姚子青的指挥下顽强抵抗。4日晚,姚子青致电旅部:“抱誓与敌皆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打,是死;不打,也是死。横竖都是死,与其偷生而死,不如慷慨赴死。他要用生命捍卫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面对随时会被攻破的城防,姚子青嘱咐大家:“我死了,连长接替我指挥;连长牺牲了,排长接替;排长死了,班长接替;班长死了,老兵接替。到时候不用请示报告,自动接替就行。如果将来谁能活着出去,都要负责向上级报告三营的战绩,并负责把其他人的妻儿老小照顾好。”这些中国士兵已经不是凭武器与敌人较量,而是靠一股民族正气鼓舞他们以死来和强敌抗争到底。
在宝山殊死抵抗的姚子青营
9月5日拂晓,一阵炮击过后,日军步兵再次发起潮水般的冲锋。当天,敌人一连冲击了四波次,虽处危城之中,姚营官兵仍沉着应战,宝山城巍然屹立。数日激战后,姚营毙伤敌军六百余人。阵地前沿,日军遗尸累累;战壕内,姚营已伤亡过半,鲜血四处流淌。穷凶极恶的日寇,还向宝山城发射大量硫黄弹,城内浓烟蔽日,一片火海,房屋尽被烧毁。
5日午后,姚营三个连长全部阵亡,九个排长战死六个。姚子青在指挥所里再也待不下去了。他不顾副官和卫士的劝说,执意要到东门去,因为那儿战事最艰苦。他命令:“所有勤杂人员,包括架线员、炊事员、传令兵,一律到前沿阵地去。”
4
9月6日凌晨,日军用重炮轰击城墙,炸裂缺口,冲入城内。姚子青电报师部:“敌兵舰三十余艘排列城东门江面,飞机十余架轰击各城门……卑职决遵命死守。”师长夏楚中回电:“战至一兵一卒亦须固守,准备充分巷战,万一城垣被陷,亦当与敌偕亡于城中。”10时,日军又轰毁宝山城东南城垣,并施放硫黄弹,城内又成一片火海,一股日军冲入城内。姚子青率领全营所剩官兵与敌短兵相接,展开白刃巷战。激战到最后,姚营仅剩二十余人,勇士们仍然毫不退避,以一当十地与冲进来的日军拼杀。最后,姚子青不幸被弹片击中腹部,肠子流了出来,他仍然拼尽全力大喊:“弟兄们,杀身成仁、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枪还紧紧地握在手中,眼睛仍怒视前方,兑现了与宝山城共存亡的誓言。
中国军队在奋勇抗击日寇
姚子青营固守宝山城八昼七夜,最后与日军巷战肉搏,全营官兵壮烈殉城殉国。宝山城记录下了他们的慷慨悲歌。凶暴的日军也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折服,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体收殓掩埋,并列队鸣枪致敬。
三天后,国民党中央通电全国:“宝山之战,姚子青营坚守孤城拼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追赠姚子青为陆军少将。
第二年的3月12日,延安各界群众举行“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烈士大会”,毛泽东发表演讲,赞扬姚子青等烈士是全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后来,有人作诗赞颂姚营壮烈:“鲸涛鳄浪撼危城,全仗吾曹抵死争。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
敢死的没有失败!在那国破家亡、我死国存的年代,姚子青和他的战友们给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树立了一座巍峨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