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死忠第一人
——戴安澜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南亚横行霸道,气焰嚣张,菲律宾、泰国、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均被其侵占。当时,在这一地区与日作战的英军不作抵抗,中国西南边陲日益孤立,中国人民抗日的唯一国际补给线——滇缅公路有被切断的危险。为阻敌进犯,挫其锐气,避免输血管被切断,确保至关重要的交通运输线畅通,应英美两国邀请,1942年2月,中方决意出师十万人远征缅甸,共同抗击日寇。
1
戴安澜奉命率第二〇〇师作为第五军的先头部队入缅作战。出国前夕,戴安澜召集全师官兵作战前动员,他以岳飞、文天祥为榜样,激励官兵们的爱国热情。他亲自谱写战歌《战场行》:“弟兄们!向前走,弟兄们!向前走,五千年历史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头,落在我们的肩头。日本强盗要灭亡我们国家,奴役我们民族。我们不愿做亡国奴,我们不愿做亡国奴,只有誓死奋斗,只有誓死奋斗,只有誓死奋斗……”他们唱着这首战歌雄赳赳地走进异域缅甸,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气概。
戴安澜特别能打仗,这是军中公认的。烽火连天的抗日时期,戴安澜奉命转战南北,屡建战功。他先后参加了古北口战役、鲁南会战、台儿庄战役,荣获“三等云麾勋章”和“华胄勋章”各一枚,并因战功晋升为第二〇〇师师长,那年他仅三十五岁。一将功成,身后都有无数同胞战友的血泪,战功赫赫的戴安澜,心底无比沉痛,当了师长后,他更加爱兵如子。在他看来,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天下方可太平。
戴安澜
1939年9月,日军发动桂南战役,目的是彻底切断中国最主要的补给路线。当时,中国获得外援最重要的路线即法属印度支那线,几乎所有运进中国的补给物资都经过此线。日本军方打起了如意算盘,切断这条路线,中国便丧失绝大部分的抵抗能力,就可逼迫国民政府投降,从而可以立即结束在华战争。
昆仑关一战,关乎整个桂南会战。昆仑关位于南宁市东北方约六十公里处,地势险要,有“南方天险”之称,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早在宋朝,狄青征南时,此处便是著名战场。日本派出了“王牌部队”、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日本陆军第一流的精锐机械化部队。蒋介石也决定硬碰硬,把嫡系“中央军”交给桂系白崇禧指挥,调其最精锐的第五军投入战斗,戴安澜任师长的第二〇〇师是第五军的机械化步兵师。两支最精锐的部队在昆仑关如同针尖对上麦芒,一场恶战一触即发。
戴安澜指挥的第二〇〇师负责攻坚。面对强敌,更激发了戴安澜的豪情,他发出豪言:“中国古时有状元三鼓夺昆仑之佳话,吾拟元旦夺取昆仑关。”他想尽办法摸清敌情,胸有成竹地进行周密布防,泰然自若地坐镇指挥。战斗空前激烈,阵地争夺白热化,双方都死伤惨重。最后关头,戴安澜亲率两个团的兵力,以大刀、铲刀和血肉之躯,割破日军满山遍野的铁丝网,向昆仑关最后一道大门——界首阵地发起猛攻。战斗中,戴安澜中弹负伤,所幸弹片没有进入心脏,他仍坚守在阵地上。经过一个月的苦战,我军毙敌六千,全歼日军一个精锐旅团,击毙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基本消灭其各级指挥官,使日军第二十一旅团名存实亡。中国军队首次以攻坚战打败日本“钢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这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光辉一页,为中国战争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戴安澜指挥的第二〇〇师因战功卓著,全师受国民政府集体嘉奖一次,参战人员提薪饷两级。师长戴安澜因指挥有方和重伤不下火线,被蒋介石称赞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2
蒋介石对远征军入缅作战极为重视。他亲自召见戴安澜,并一条条布置任务:一是第二〇〇师出征一定要把部队组织好,保持好旺盛的战斗力;二是第二〇〇师要能够在其他部队配合下打到仰光,并且要把在仰光的军用物资运回国;三是要与英军配合好。3月4日,戴安澜由腊戍启程,率领部队向梅苗行进。这次出国远征作战,一路上,他的心情都不能平静,行军途中作了两首《七绝·远征》。一首为:“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戴安澜对随从的官兵们解释说:“缅人云,武侯南征北返,缅人留之,武侯慰之云,我还重来。缅人询以重来之期,武侯指缅中不开花之草云,此草开花,余重来矣。自武侯回国后,迄今所指之草并未开花,去岁忽然开花,而缅人亦知王师应到达矣。”戴安澜所说的芸香草为滇西缅北特有,极少开花,百年难得一遇。戴安澜以诸葛亮出征自勉,表达了视死如归的无畏和抗战必胜的决心。另一首是:“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在戴安澜心中,远征军的功绩将超过秦始皇。要想世界和平、百姓安宁,就要打败日本这个罪魁祸首。
战场上的中国远征军
戴安澜的第二〇〇师昼夜兼程,3月7日抵达同古,此时,他们已远离后续部队五千里之遥。戴安澜和他的弟兄们面临的战场形势十分严峻:仰光陷落,缅甸国门洞开,日军长驱直入;英军极度不合作,丘吉尔计划将缅甸的英军完整地撤到印度,让中国人在缅甸同日军周旋。第二〇〇师部队奉命固守同古。戴安澜带领部队,日夜抢修工事,布好防线。蒋介石再次单独召见了戴安澜,询问第二〇〇师能否在同古坚守一两周,打个胜仗。戴安澜立下军令状:“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同古。”他亲笔起草一封告全体官兵书:“中华民族立国五千多年,中间虽历无数外患,而能岿然自存,因为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特别强烈,只要人心不死,中国断无可亡之理。军人的事业,为救世救国救人之事业,决非糊口猎官之事业,时时应有牺牲一己以救世救国救人之决心。”
战斗打响后,第二〇〇师虽面临险境,孤军奋战,但由于部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全师官兵拼力死战。战争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日军遭遇在缅甸战争中最为猛烈的抵抗,连续几天伤亡惨重,而戴安澜的部队处境更加凶险,第二〇〇师仅仅是机械化步兵师,却要面对日军从天空到地面的立体式打击。日本空军每天从仰光机场出动百余架次飞机,对同古前线进行狂轰滥炸。面对五倍于己的日军第五十五师团,每天都有中国军人拉响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尽管打得很艰苦,但是中国远征军却战斗得气壮山河。3月21日夜,戴安澜召集营以上军官会议,带头宣布阵亡后的替代人,各级干部均表示与同古共存亡的决心。第二天,他通告全体官兵:“如本师长战死,由副师长替代;副师长战死,由参谋长替代;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随时做好以身殉国的准备。他还写了遗书给妻子:“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澄篱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数年,即可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我要部署杀敌,时间太忙,望你自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手此,即颂心安。”
3
决一死战的时刻到了。日军孤注一掷,要打破中国军队的防守,正面强攻,空中轰炸,还灭绝人性地施放毒气弹,但这一切都未能动摇第二〇〇师将士坚守阵地。十天的战斗,日军被中国远征军消灭五千多人,中国军队仅损失一千多人。援军迟迟未到,弹药也将消耗殆尽。原本定好参加合围的英军,连招呼都没打,就悄悄地撤退了。这让驻扎在西线的日军完全没有心理负担,他们星夜兼程,奔赴同古,准备合围中国远征军。没有军粮,没有弹药,如果不撤退,戴安澜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第二〇〇师全军覆没,危急时刻,戴安澜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撤出同古。3月28日,戴安澜率领第二〇〇师的战士开始突围,直到第二天凌晨,才终于跳出日军的包围圈。同古陷落,但留给日军的仅是一座空城。
同古保卫战打出了国威,也为戴安澜在盟军中赢得了声誉。就连一向傲慢的美国军方也认为,同古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中坚持时间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国内的舆论也对戴安澜赞誉有加。蒋介石称此次战役是“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称同古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上均有其不朽的价值”。
同古阻击不辱使命后,戴安澜和他的第二〇〇师奉命转移。喘息未定,因西路乔克巴唐英军被围,他们又奉命驰援。但刚解围西路,东路棠吉又告失守,遂又奉命收复棠吉。4月24日拂晓,戴师发起攻击,先后攻占西、南、北三面高地,并突入市区与敌巷战。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戴安澜亲临前线指挥,他的随从副官负伤,卫兵牺牲,他仍没退缩。争夺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飞传,国人无不欢欣鼓舞。
4
尽管中国远征军捷报频传,但由于中、英、美三方矛盾重重,作战先机尽失,远征军败局已定。腊戍、密支那被日军占领后,蒋介石命令杜聿明把部队带回国,但能走的路线已全被日军切断,摆在眼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密支那以北方圆几百公里的原始森林——当地人闻之色变的“绝地”缅北野人山。戴安澜要带着跟他出征的将士们,回国,回家。此后,无数没倒在日军枪炮下的将士,倒在了这片茫茫不见尽头的热带丛林中。
部队主力遁入野人山,担任后卫的第二〇〇师被敌人分割开来。5月16日,在郎科地区,部队突遭日军重兵伏击。密林中鏖战两昼夜后,全师突出重围,戴安澜却不幸为流弹所中,胸腹部受伤,但他仍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由于此时缅甸已进入雨季,山区人烟稀少,缺医少药,伤势加重。5月26日,在距离云南仅一百公里的缅甸北部茅邦村,三十八岁的戴安澜在弥留之际,朝北方望了最后一眼,便与世长辞了。
戴安澜殉国后,全师官兵悲恸号哭。工兵营当即伐木制棺入殓,他们抬着师长的棺木,冲破日军一道道防线,胜利完成闻名中外的“郎科突围”,艰难回到祖国。
戴安澜马革裹尸还,所到之处,成千上万人沿街跪迎英灵。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有一万多人参加的戴安澜国葬。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蒋介石的挽词是:“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远在延安杨家岭的毛泽东,在煤油灯下写了一首《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国会也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一枚,戴安澜成为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戴安澜牺牲后,国民政府给了其家属二十万元法币抚恤金。在当时,这是一笔巨款,这笔钱如果留在戴家,一家老小从此吃喝用度绰绰有余。但戴安澜的小脚妻子王荷馨却找到杜聿明,表示家里不需要,于是拿出来在广西全州办了一所私立学校——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自己一家人则一直过着捉襟见肘、粗茶淡饭的生活。
5
参加中国远征军的诗人穆旦踏着累累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回到昆明西南联大继续任教,但死去的战友直瞪着眼睛追赶着他,成了他日夜挥不去的梦魇。在痛苦与哀伤中,他以澎湃的激情,创作了著名的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最后一段是:“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密林中的中国远征军
许许多多的远征军人战死沙场后,便消失在历史记忆中,他们的故事,甚至姓名,都被那一片热带丛林吞噬了。但浩瀚的史书卷帙总会在不经意间,跌落几根故乡慈母的白发、几缕春闺的遥望和几声稚儿的夜哭,让那些森森的枯骨留在世间的最后一缕望向故土的目光,化作绕指柔,薄成一帙风干的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