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匹妇有责
——何香凝
1937年10月5日,是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开赴前线的日子。十个正值青春妙龄的姑娘一起脱下旗袍,兴高采烈地穿上了画家李香君为她们缝制的米色卡其布衬衫和西装裤,站成整齐的两行,英姿飒爽。一位老人拄着拐杖上前为她们送行,姑娘们齐声唱起战歌《青春的誓约》:“花样的青春在闪亮,火红的热血激荡。藏起美好的恋情,奔向那救亡的战场。崇高的誓约在闪光,赤诚的心儿跳荡。唱起救亡的歌声,奔向那抗敌的前方……”
这位老人就是国民党元老何香凝。
1
两个多月前,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最后关头”的讲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蒋介石一反往常的强硬表态,让多少爱国志士长舒了一口气。含屈忍辱的日子终于过去了,血性儿女都该用血肉之躯去捍卫祖国,哪怕是螳臂当车,哪怕是玉石俱焚。
寓居上海的何香凝闻讯激动不已,已届花甲之年的她彻夜难眠,顾不上病弱的身体,独坐书房苦思良久,她要尽一己之力发动“半边天”们为抗战出力。终于,喜欢书法的她拿起毛笔写下:“男人们在浴血抗敌,女人们不能闲在家里,救国的责任,不能全数推到男子的肩上,我们应该起来共同负起救国的责任。”紧接着,成立中国妇女慰劳救护会的计划,也在她的笔下渐渐成形。
何香凝在家中依然心系抗日前线
作为革命先行者,何香凝的拳拳爱国之心,天地可鉴。“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立即结束旅居巴黎的舒适安逸生活,万里飘零归故国。但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惹恼了何香凝,东三省沦陷后,她寄给他一套女装,指责他不像个男人,不敢担当。“一·二八”事变,蒋介石不让十九路军抗日,何香凝再送他一套女装。《何梅协定》签订时,何香凝又送给蒋介石一套女装,并在裙子上题了一首诗:“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她以此讥讽蒋介石的屈膝妥协,并表示自己愿做巾帼英雄,奔赴抗日前线。
何香凝书法
何香凝擅作旧体诗词,且勤于创作。她以诗画作武器,鼓励伟大的中华民族去应战。在《赠前敌将士》中,她以不拘一格、通俗流畅的语言写道:“倭奴侵略,野心未死。既据我东北三省,复占我申江大地。叹我大好山河,今非昔比。焚毁我多少城市,残杀我多少同胞,强奸我多少妇女?耻!你等是血性军人,怎样下得这点气?”她的《赠敬爱的伤兵》脍炙人口,广为传唱:“君流血,我流泪,锦绣江山被人取。增你勇气,快到沙场去,恢复我们土地。好男儿,救国不怕死。死!留名于万世。”以此号召官兵们勇敢果断,抵御日寇侵略。一只鸟,一只蜂,都晓得自卫,用它的翅,它的刺,它的嘴,为保护巢房,舍命去敌对!我们要以战争把敌人打回,我们要文明就必须把野蛮打退。
她专画寒冬不谢、冷而弥香的梅和百岁长青的松,为抗战筹款,或激励抗日将士冒着战火,冒着危险,开赴前线,去应战。
2
写好成立中国妇女慰劳救护会的计划书后,毫无睡意的何香凝又一封封写起了邀请信,她要发动尽可能多的人。在给张静江夫人姚蕙生的信中,她这样写道:“自卢沟桥事件发生,廿九路军浴血抗战,中华民族与国脉苟延到今,已到最后关头矣。天下兴亡,匹夫匹妇有责。凡我国人皆应各尽其力,各尽其责,合全国之力,以与日寇拼命。我们妇女既未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救死扶伤、激励前方抗敌健儿士气,此乃我中华妇女应尽之天职,责无旁贷。兹拟发起组织中国妇女慰劳救护会,定于本月二十二日下午四时,在辣斐德路辣斐坊八号,薄具茶点,共商进行。务望拨冗参加为幸。”邀请信一封封发出,如一双炽热的手,期待同样热血的手的相握。
1937年7月22日下午,辣斐德路辣斐坊八号,何香凝在上海的寓所。邀请的人陆续到了。王孝英、姚蕙生、黄定慧、沈兹九、陆礼华、胡兰畦、毛王瑞竹来了,陈诚的夫人谭祥也来了,三十多位上海妇女界的活跃人物聚集一堂。下午5点钟,人们团团围坐,何香凝站起来激动地说:“自从‘九一八’以来,国土丧失,人民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摧残。我们有满腔的热血,实在无处发泄。现在,中央政府已决定抵抗了,中国的男子,有许多都在前线流血受伤,为了要对得起我国的光荣历史、我们的祖宗以及和男子们共同负起平等的责任来,我们是应该团结起来,拥护抗战政府,不分派别,遵照总理民国十三年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一心一德,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奋斗到底。而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是时候了……”何香凝越说越激动,因为过于兴奋,本身又有病,加上前一夜又案牍劳神,终因体力不支,只得抱歉告退。中国女中校长王孝英代理主持会议,讨论成立妇女救护慰劳会。会议当场通过了三项决议:一、根据新的情况,将中国妇女救护慰劳会改名为“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并设扩大理事会为领导机构,何香凝为常务理事会主席,沈兹九、王孝英等二十一人为常务理事,宋庆龄、宋霭龄、于凤至、孙科夫人陈淑英、蔡元培夫人周养浩等人任理事;二、理事会下设总务、征募、慰劳、救护四个组,负责具体工作;三、起草并发表大会宣言(草案)。两天后,《申报》上发表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告妇女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现在是我们民族争生存的最后关头,一切不愿作亡国奴的姊妹们,请都快起来,我们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能上战场的上战场,能救护慰劳的就来做救护慰劳的工作。”上海妇女在抗日救亡的共同目标下空前团结起来,走在了民族救亡队伍的前列。
8月1日,宋美龄也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为了结成统一的救亡团体,在随即召开的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第二次理事会上,何香凝又一次抱病出席并致词,她号召妇女们“向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参加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她建议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改名为“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上海分会”,并邀请上海市市长俞鸿钧的夫人、杜月笙的夫人担任分会副主席,请钱新之夫人和张发奎夫人担任分会筹募组正副组长。淞沪会战中,妇慰总会上海分会组织妇女缝纫团、烹饪队等,发起缝棉衣运动,一时间,家家儿女做征衣。缝纫团发动妇女在十天内缝制了一千件棉背心,并征集绷带、酒精、纱布等急救用品,分赴各医院和前线进行慰劳。
为抗日救国,国民政府发行五亿元救国公债。“妇慰分会”决定9月5日为“妇女献金日”。这一天,上海女子银行热闹异常,各界妇女献出戒指、手镯、项链,把自己最心爱的首饰,献给神圣的抗战救亡!何香凝拿出五十块银洋,她的小外孙女献出了唯一的金戒指。“妇慰分会”的其他领导人也纷纷带头,杨虎夫人田淑君献出了几件金银器皿,刘王立明献出了金镯子和钻石戒指,人和妇产科医院院长张湘纹献出了二十多件金银器物。这一天,仅“妇慰分会”的常委们,就认购救国公债两万多元。妇女界的爱国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新婚夫妇献结婚戒指,儿童们献出糖果费和储蓄罐,老婆婆献出珍藏多年的首饰。不到一个月,妇女们的认购额就超过了两亿元。
3
淞沪会战进入白热化,“轰隆隆”的爆炸声连南京路上都清晰可闻。有钱人家纷纷躲进租界,老百姓们也都惊慌地四散逃难。守卫在罗店前线的十八军有许多广东籍的官兵,他们与当地民众语言不通,生活上遇到困难。何香凝为家乡的兄弟到上海参战感到光荣和自豪,她派秘书胡兰畦前去慰劳。药品和食品对于炮火中的士兵真如雪中送炭。军长罗卓英当即写了一封感谢信,他向何香凝保证:“以鲜血和生命保卫大上海!”他还请何香凝派一些女同志来前线搞战地服务。何香凝马上组建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她委派胡兰畦为团长,奔赴前线进行战地服务。
10月5日,是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成立并开赴前线的日子。抱病卧床多日的何香凝连忙起床,拄着拐杖,在鲁迅夫人许广平的搀扶下走到姑娘们面前。她神情严肃地说:“你们这些小姑娘真的有决心去战地为抗战服务吗?大炮会把人的耳朵震聋的,你们不怕吗?不要到了战地,很快就当上官太太,不但不能为抗战服务,还要老百姓用滑竿来抬你们。”姑娘们不约而同地大声回答:“对!我们上前线是抗日打鬼子,决不谈恋爱,更不做官太太!”老人满意地露出了笑容,她拿出了早已为姑娘们准备好的行装:被子、毛巾、牙刷、针线包、干粮等物品,送给她们每人一份。何香凝慈祥地望着姑娘们,语重心长地叮咛:“你们是劳动妇女中有志气的青年,到前方战区要为国尽忠,要为抗战胜利战斗到底!”
战地服务团
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此后三年多时间里,这群正值妙龄的上海姑娘,足迹遍及中国各战场,行程二万多里,服务伤兵,演出劳军,宣传抗日,被誉为“战地之花”。有一次,她们连续搬运了七天尸体,部队没有配发服务团员任何防护用品,没有口罩,没有手套,姑娘们只好赤手空拳地上阵,金敏玉、秦秋谷、李惠英、周文南等姑娘都发起了四十摄氏度的高烧,是被同伴们抬着回来的。服务团中年龄最小的姑娘周文南病倒,就没有再起来。这是服务团里最美丽最机灵的一位姑娘。胡兰畦团长在《战地一年》一书中这样描绘她:“这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女孩,她做文章很美丽而富有诗意,我们都叫她小诗人。”就是这么一位美丽而聪明的姑娘,把青春和生命永远留在了抗日战场上……
姑娘们听从何香凝的嘱咐,在抗战期间没有一人谈恋爱,她们守住了青春的誓约。罗卓英曾赋诗一首赞誉她们:“八百关山非浪迹,三年汗血可成河。伫看荡寇收疆日,汝辈勋劳永不磨。”
4
上海沦陷后,何香凝的抗日活动受到日军的严密监视,只得迁居香港。在香港,她仍利用一切机会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呼吁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侨支援抗战。每收到华侨的一份捐款,她就赠送自己的绘画一幅,以示答谢。有一次,何香凝应邀出席香港妇女慰劳会成立一周年纪念大会。当她看到出席大会的男男女女中,一些人仍然“满身绮罗文绣,涂脂抹粉”时,感到如芒刺在背,当场赋诗《公子佳人》:“国如流水马如龙,公子佳人在座中,舞榭梨园朝复暮,不问遍野是哀鸿。儿郎傅粉女涂脂,更灵绫罗纫绣衣,输出金钱资敌用,同胞被炸肉横飞。香港妇女斗繁华,七宝妆成艳似花,一夜缠头歌舞费,灾区能养百人家。”狠狠鞭挞了那些不顾民族生死存亡,不管前方抗日将士流血牺牲,仍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糊涂虫。汪精卫叛国投敌后,何香凝发文谴责这个民族败类“不特民族气味全无,连做人的良心都已丧尽”,并要求国人给予严惩。她还画了一幅《梅》并题诗:“岭上迟开有所思,风吹雨打最高枝。忍看半壁河山异,铁骨冰心正义持。”表示自己坚持抗战、决不动摇的坚定信念。
四年后,香港也沦陷了。困留在香港的民主人士、文化人不得不大转移。何香凝和柳亚子一行多人乘坐一艘大货船离港回粤,货船在海上遇上大风浪,漂泊了七天七夜,一度粮食、淡水都供应不上,险象环生。春寒料峭的1月,海风如针刺般尖利,天气阴冷凛冽,何香凝站在船舷,以诗明志:“水尽粮空渡海丰,敢将勇气抗时穷。时穷见节吾侪责,即死还留后世风。”生死关头,她毫不畏惧,视死如归。
何香凝在香港和抗日文艺界朋友一起
移居广西桂林后至抗战胜利这段日子,何香凝在桂林郊区的观音山麓办了一家小农场,种菜养鸡,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她不愿到相对较安全的重庆居住,并拒绝了蒋介石派人送来的一百万元支票。面对蒋介石的金钱拉拢,这个穷困中的老人毅然拒绝:“闲来写画营生活,不使人间造孽钱。”广西战局动荡时期,由于敌机经常轰炸桂林,她买了一只小篷船,一家移居漓江舟中,过着颠沛流离、艰难困顿的难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