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唱戏的名旦
——梅兰芳
1942年1月,日军驻香港司令酒井隆看到梅兰芳蓄了胡子,万分惊诧,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梅兰芳笑着说:我老了,满脸褶子了,扮相难看,不能再唱了。
1
烽火逼近城下。
锣鼓声中,“她”莲步轻移,踩着密集的鼓点袅袅娜娜而来,莲花在“她”的裙袂间开开谢谢,眼风轻飞,水袖抛甩,叹一声“韶光正贱”,娇音如啼,明媚了一座城池。上海滩的达官显贵,借此安慰“隆隆”炮声带来的焦灼和恐惧,贩夫走卒,则如拥寒冬里的一衾暖被——他和他的戏,是那个乱世里的暖。
但,日本人来了,荷枪实弹,烧杀掳掠,繁华的世界,刹那间成了人间地狱。
万里山河几多愁。民族危亡之际,有良知的中国人,无不揭竿而起。十万青年十万兵,军人当仁不让上了前线;实业家以实业救国;诗人作家仗笔为剑,呼号奔走,唤醒民众;音乐家掀起抗日救亡歌咏热潮,人人都尽自己的一份力,甚至鲜血,甚至生命。
而作为京剧第一名旦,他的抗日,竟是不唱。
日寇占领上海后,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名旦梅兰芳在上海,欣喜若狂,立即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他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土”服务。还有什么比第一名旦顺从,更具影响力的呢?聪慧如梅兰芳,不难洞悉日本人的险恶用心。他知道上海已非久留之地,三十六计走为上,尽快离沪,摆脱日寇纠缠,是唯一的选择。那时香港有演出的约请,他决定提前出发。他给日本人捎去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到电台讲话的事,只能日后再说。他不敢迟疑,立即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
香港演出结束后,他自不能随团回沪,只能在香港暂时隐居。他住在干德道半山腰中一幢四层公寓里,深居简出,尽可能少露面,以免日本特务找麻烦,逼他唱戏。更绝的是,这位倾倒整个民国的“女人”,干脆留起了胡须。他利用这段时间,练太极拳、打羽毛球、学英语、读书看报、关注时局,做些平常因演出任务繁重没时间做的事。画画是他唱戏之外的另一爱好,他拾起画笔,一笔一画,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忧愤。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米、外国人的舞蹈,看似微小的题材,却饱含他的家国之思,承载他对美的追求和对和平的向往。他的这些作品,家人和剧团人员看后十分欢喜,都说给他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以及欢乐和信心。
梅兰芳
2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香港。日寇魔爪下的香港混乱异常,街上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凶神恶煞似的,无恶不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不敢出门,唯恐天降横祸。但躲在家中也不安全,日本兵随时会持枪闯入,他们以检查为借口,翻箱倒柜,见到好的东西就抢走。即便不找借口,平民百姓又拿什么挡住他们的刀枪呢?梅兰芳知道日本兵会以窝藏之名强行撬开上锁的箱柜,上锁只会让他们更有理由抢走财物,不如箱柜都开着。因此,他叫家人把箱柜的锁都取掉,箱盖半敞开着,日本兵进门后东张西望,看见箱柜全未上锁,屋里十几个人愤怒的眼光让他们感到窘迫,没敢拿东西就走了。有一次,一个日本兵拿走桌上一包香烟,悻悻然地说:“他巴古的好!”说完就溜走了。那是梅兰芳故意放在桌上的。他就这样和日本兵斗智斗勇,尽量减少家中的财物损失。
流落在外,更渴望来自内地抗战的消息。等到夜阑人静时,梅兰芳便把收音机放在地毯上,悄悄地收听重庆和延安的广播,倾听抗战消息,从中得到一丝慰藉。这样的日子虽也紧张不安,但总比在刀刃上过活平安一些。
只是好景不长,日寇终于盯上了梅兰芳。
一天,日军驻香港司令酒井隆看到梅兰芳蓄了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梅兰芳叹息道:“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闻言十分不悦。过了几天,他派人找到梅兰芳,一定要梅兰芳登台演出,哪怕一场也行,以表现日本统治香港后的繁荣和安乐。正巧,此时梅兰芳患了严重牙病,半边脸都肿了,嘴巴也张不开,更别提唱戏了。酒井无可奈何,只好作罢。只是不久,酒井便专门派人把梅兰芳押上军用飞机,送回上海。
3
回到阔别四年的家中,见到至亲友朋,梅兰芳自是激动不已,在那个乱世,能够久别重逢,对每个人都是莫大的福分。只是,那时梅兰芳心里更担心的,是如何对付敌人的威逼利诱。不为敌人演戏是肯定的,但怎么才能将伤害减到最低?毕竟,他有一大家子人。他有爱国的义,也有护家的责。
与妻子商量后,他决定继续蓄须明志,罢演罢唱,坚决不为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后,特务头子吴世宝提出要宴请梅兰芳,并劝他做一次慰问演出。“才出虎穴,又入狼窝!”这世道,分明是让人活不下去。梅兰芳忧心忡忡。梅夫人见丈夫忐忑不安,茶饭不思,便说:“不行的话,明天我去赴宴,与他们周旋。”
次日,梅夫人来到号称“魔窟”的汪伪特工总部七十六号。吴世宝劝她:“几年不见梅老板,听说蓄起了长长的胡须,是不是为了在国民面前要个面子?我看大可不必,太太应该关心他才是。如今日本人当道,还是识相点为好。”梅夫人回答得干干脆脆:“梅兰芳是个中国人,岂能出卖祖宗、放弃节操!”吴世宝听后恼羞成怒,指着梅夫人恶狠狠地说:“梅老板唱了几十年的戏,大概还没有领教过我吴某所导演的‘舞台’吧。”说完,硬领着梅夫人去看铁门里血迹斑斑的刑具,那暗处传来的一声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哀号,那血腥味与霉臭味混杂的气息,令人窒息。看着梅夫人惨白的脸,他得意地狞笑起来,又故作殷勤地陪梅夫人赴宴。梅夫人坐在桌边,始终不动口,也不动筷子,以沉默抗争。吴世宝叫手下端来一罐硝镪水,赤裸裸地威胁,梅夫人毫不畏惧,镇定自若地说:“硝镪水岂能毁掉他的国格和人格!”言罢,拂袖而去。
梅夫人回到家中,向丈夫细说了这一切。梅兰芳深感局势严峻。
不久,汪伪政府要在南京、长春和日本东京举办庆祝“大东亚战争胜利”的演出,汪伪的“总管家”褚民谊是有名的京剧票友,以前与梅兰芳有些交情,他自认为以他的地位和名气来请梅兰芳唱几台戏,一定没有问题。不想他到梅家一说,却被梅兰芳奚落了一番。过了几天,他又派汉奸朱复昌到北平,找到负责梅兰芳剧团业务的姚玉芙,让他到上海去向梅兰芳转告一切。姚玉芙知道梅先生是绝对不会屈服的,便设法拖延答复日期。刚巧,梅兰芳的表弟秦叔忍来姚家串门,谈及此事,因他懂些医道,便想出了一条“妙计”,让梅先生打伤寒预防针,针药反应后,身体会发高烧,便可卧床不起。
姚玉芙到达上海后,征得梅夫人的同意,采取了此法,让梅兰芳的保健医生吴中士大夫来打针。吴中士深知这针对身体的危害,不忍心下手,可梅兰芳说:“我已决心不为他们演戏,即使死了也无怨言,死得其所。”闻言,吴大夫不禁潸然泪下,只好狠狠心给他连打了三针,成全一代名旦的爱国之志。梅兰芳高烧到四十二摄氏度,神志昏迷。日本人来后,摸摸他滚烫的额头,只得作罢。
梅兰芳有一笔演出收入,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遣返上海不久,日寇就将这笔存款全部冻结。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家,生活顿时举步维艰,生存都成了难题。这时报上登出何香凝老人卖画谋生的消息,梅夫人提议丈夫不妨效仿她,试试靠卖画度日。事已至此,别无他法,梅兰芳只好点头称好。他着手构思选材,夫人帮忙磨墨调色,让他专心挥毫作画。八天时间,他创作了二十多幅画,鱼、虾、梅、松,都成画中风景。画店挂出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近日画作,欢迎光临”广告时,市民争相购买。不到两天,二十多幅画就被抢购一空。
这事虽小,反响却大。此后,上海文艺界、新闻界、工商界的众多知名人士纷纷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特别高兴,为不负众望,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画作定于重阳节在上海展览馆展出,梅兰芳夫妇将亲临剪彩仪式。
梅兰芳画作
消息不胫而走,引来许多参观者,也引来一伙日伪汉奸,他们派来一群便衣,提前进入展览大厅肆意捣乱,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人见状纷纷离开,以免惹祸上身。梅兰芳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他走进展厅,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上面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等等,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见此情景,火冒三丈,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自己精心创作的画。画作化为碎片,飘落在地。梅兰芳紧紧攥着裁纸刀,呆立半晌,感觉自己的心,也碎成了一片片。
4
梅兰芳义愤填膺的毁画举动,传遍整个上海,也很快传向大江南北。上海的报纸抢先发布头号新闻,言称:“褚部长目瞪口呆,一场画展一场虚惊!”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发表声援讲话,称赞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大后方民众也纷纷寄来书信,支持梅兰芳的爱国行动。看到全国人民的赞赏和支援,梅兰芳感动得热泪盈眶,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雁了!”
梅家断了经济来源,生活相当拮据,为维持生计,他只得出卖北京的房子,又变卖多年收集的藏品,最后还是靠举债度日。昔日好友得知他家生活陷入困境,也常解囊相助。老画家叶誉虎提议与他合作,办一个国画展览,突出梅、竹的主题,以扬高洁情操,振国民士气。
上海沦陷后,兵荒马乱,混乱恐慌无处不在,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空袭警报隔三差五响起,枪炮声更是此起彼伏,老百姓整日提心吊胆。梅兰芳在这种艰苦环境里,要静下心作画,何其难。但他总算静下心来,画技也大有长进。八个月的日夜笔耕,终有所获,他画了一百七十多件作品,题材广泛,有仕女、佛像、花卉、松树、梅花等。1945年春天,他和叶誉虎的作品展在上海成都路中国银行的一所洋房里开展,好评如潮。
展览结束后,梅兰芳为了生计,被迫将其中大部分作品卖掉,所得收入除还债和安排家庭生计外,全用来资助剧团里的生活困难者。回忆那几年的沧桑历程,梅兰芳苦涩而忧闷地对朋友说:“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这种痛苦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之所以绘画,一半是为了维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否则,我真是要憋死了。”
抗战时期,很多人以歌声为武器,来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和信心。那些激昂豪迈的歌声从城市唱到乡村,从大街唱到小巷,直唱到抗战前线,唤起多少爱国心、民族情。唱,为抗日;梅兰芳的不唱,也为抗日。唱,难;不唱,其实更难。
梅兰芳作花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