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也要死在东北

死也要死在东北

——赵尚志

1937年底,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在依兰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决定派赵尚志作为省委代表赴苏联。此时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北满地区最高军事领导人,他又与苏联远东军司令布留哈尔元帅有过一面之交,派他去最合适,也更能表达抗日联军的诚意。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啊……”此时的东北抗日联军内外交困。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为巩固东北基地,加强了对抗日联军的围剿。日本关东军制订了“三江省三年治安肃正计划”,调集数万日伪军进剿抗联根据地。面对敌军的疯狂进攻,长期孤悬敌后的抗联又与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系。为了恢复与中央的联系和得到苏联的军事援助,北满临时省委决定派代表赴苏联。恰在此时,抗联第二军六师代师长陈绍滨从苏联带回消息,称苏军要求北满省委派主要负责同志赴苏联商洽。

1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东三省,但东北人绝不屈服,正像诗人高兰所写的那样:“不曾一天/使鬼子们快活安享/就在那山冈/那雪野/那冰川/那高粱红了的青纱帐/一个/两个/十个/百个/千个/万个……/抬起了头/挺起了胸膛/放下了锄头犁耙/拿起了所有的刀枪/……让侵略者的血/染红了那远天的冰雪寒霜/染红了我的家乡——黑龙江。”东北民众在广袤的白山黑水间,在深山密林中与日伪军顽强斗争,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东北战场的抗日烈火让敌人焦头烂额。赵尚志被日伪称为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是北满地区治安的“毒瘤”。日军悬赏一万元,通缉赵尚志,叫嚣“一钱骨头一钱金,一两肉得一两银”。

前排中为赵尚志

在东北的父老乡亲眼中,身材矮小的赵尚志就是一头咆哮着的“北国雄狮”。他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出生在辽宁省朝阳县喇嘛店的一个农民家庭。十八岁那年,已加入共产党的赵尚志,南下投考黄埔军校,成为第四期学员。日军占领东北后,赵尚志奉命来到哈尔滨,担任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着手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他先后领导成立了珠河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八一宣言》发表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第三军共辖十个师、六千余人,是当时北满地区最大的一支抗日部队。不久,东北各部队统一改编为抗日联军,赵尚志被推选为总司令,统一领导北满地区的抗联武装力量。

1936年秋,日军发动以宾县、木兰、通河、汤原、依兰五县为中心的大讨伐。面对气势汹汹的日军,抗联部队则以灵活机动的分散游击战术应对。赵尚志率领一部兵力向铁力、海伦、龙门等地远征,计划开辟小兴安岭和黑嫩平原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敌人发现赵尚志的动向和意图后,立即派重兵堵截。这年的12月,赵尚志到达海伦冰趟子后,面对一直尾追不舍的日军讨伐队,他决心利用有利地形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部队花了两天时间筑起一道雪砌冰筑的交通壕,并在几座木屋内准备好足够的烧火木柴。第三天,八百余日军进入了包围圈,遭到了抗联部队的伏击。当时天气特别寒冷,战斗中,抗联战士轮流到木屋中取暖,然后再投入战斗,而日军在冰趟子上战斗,不仅手足冻伤,手中的武器也出了问题,枪油凝固,枪栓拉不开,机枪打一阵就哑火了。整个战斗日军损失三百多人,其中不少人被冻死,抗联部队仅伤亡四十多人,取得了抗联三军建立以来的最大胜利。对赵尚志出色的军事才能,连指挥讨伐的日军中将岩越也惊叹说:“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2

“松花江水流不停,不灭日寇心不平。”关外的抗战一直最为残酷、惨烈。东北抗日斗争是在日军严密的殖民统治下进行的。日军占领东北后,很快就在各地建立了日伪政权机构,并且利用数倍的日伪军警不停地对抗联进行追击围困。为断绝抗日联军的后勤补给,将抗联根据地与村民隔绝开,日军还设置“集团部落”和实行保甲制度。在一排排锃亮刺刀的强迫下,老百姓烧掉自家的房屋,离开家乡,归屯并户,迁到指定的地区被圈起来居住,形成一个个围子。这个毒辣的“归屯并户”政策,一般以八十至一百户为一个部落,定量供给村民粮食,并设置严密的封锁线,四周有高墙、炮楼,进出要凭路条,部落附近完全变成无人区。

围子多了,抗联的活动就非常困难。每进一次村,就要打一次。抗联一般都在山里活动,到了冬天下雪后,就很难生存,他们只能在夏天到处建秘密营地。他们常在敌人很难发现的深山密林、悬崖绝壁等地方建立秘密营地。“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抗联战士在寒冷而又漫长的东北冬季里,挑战人类生理的极限,没有御寒的棉衣棉鞋,没有暖身的热水饱饭,在零下三十摄氏度至零下四十摄氏度的雪地里,给养无法及时补充,很多人被冻死饿死,但他们仍顽强战斗,宁死不屈。作家穆青回忆说:“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亲身经历了无数苦难,在晋西北吃过黑豆糠皮,在冀中钻过地道。但是,比起东北抗联遇到的困难,实在是算不了什么。我也读过不少中外战争史,看到过不少反法西斯斗争的英雄事迹的报道,但是,论起战争的残酷性、艰巨性,还没有一个是超过东北抗联的。”

战斗中的东北抗日联军

日本侵略者对东北抗日武装的“围剿”越来越疯狂,抗联又与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系,成了断线的风筝,处境更为艰难。1935年中共满洲省委撤销后,成立了吉东、北满、东满、南满四个省委,分别领导抗联各部开展游击战争,各省委由中共中央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团直接领导。起初,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曾在海参崴设立办事处,领导东北抗联。但1937年后,海参崴办事处撤销,抗联就与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系。随着斗争形势的恶化,各省委间、抗联各部队间的相互支援逐渐减少,以至完全中断。东北抗联各部队基本上是在敌人的分割、包围下孤军奋战。

3

抗联进入艰苦斗争时期后,总司令赵尚志决定:进入苏联境内,通过远东军寻找与中共中央的联系。1938年1月4日,东北最寒冷的时节,中苏边境风雪弥漫,满怀希望的赵尚志带领一行四人过界抵苏,他们一路高歌欢唱:“朔风吹、大雪飞,雪地又冻天;风刺骨、雪打面,手足冻开裂,爱国男儿不怕死,哪怕最艰难。”但在距边境不足一公里的额尔古纳镇外,苏联边防军逮捕了他们。苏军不肯听赵尚志用熟练的俄语进行解释,不容分说就将他们关押在额尔古纳镇的临时监禁室,然后火速电告苏联远东军总部。刚刚踏上苏联的国土即遭关押,赵尚志不断向苏方提出交涉,但出乎意料的是,苏方矢口否认邀请北满省委代表一事,并将他押解到赤塔继续关押审查。赵尚志多次向苏方申辩、解释乃至抗议,苏方依然置之不理。

而抗联第六军军长戴鸿宾率部队五百余人,护送赵尚志到国境线黑龙江江边,赵尚志等过江后,戴鸿宾所部遭日满优势兵力围堵,无路可走后也越境进入苏联。越境的抗联部队立即被缴械审查,并被遣送到盛世才掌控的新疆。尽管赵尚志多次声明自己是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但当时是1938年,苏联和日本双方签有和平协议,对非法入境的中国人,苏方一律予以逮捕。

身处异国的赵尚志十分渴望返回东北战场。他要继续为“光复东北,争取祖国自由”而战,重新组织队伍驰骋疆场,打出个局面来。身陷狱中的他不断向苏方提出请求:“我要回东北。”苏联人一直不予理睬,直到一年半后,诺门罕战役爆发,赵尚志才等来了生机。诺门罕是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与外蒙古之间的一片半草原半沙漠的荒原。1939年5月至9月间,日本关东军、伪满洲国军与苏军、蒙军数十万人,在这块不毛之地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此战双方调用了除海军以外的所有兵种和现役装备,双方主力尽出,大动干戈,结果以关东军失败而告终,日本人领教了“北极熊”的厉害。在此形势下,苏方决定掌控和利用中国抗联部队。他们想到仍被关在牢中的赵尚志。显然,赵尚志会是他们手中的一枚好棋子。

4

被苏方不明不白关押一年半后,1939年6月,赵尚志获得了释放。苏方解释这纯属误会,远东军司令部派参谋长季维诺夫少将接见并宴请赵尚志,并向他转达了共产国际的决定,任命赵尚志为东北抗联总司令,即日返回东北。赵尚志一刻也等不得,他随即把在苏联的东北抗联人员一百多人组织起来,编成一支精干的队伍,返回东北,立即投入了抗日斗争。他还不知道,在国内,他的抗联总司令的职务早已被撤,并被“开除党籍”。

原来,赵尚志刚被关进苏军的监狱中,在东北,一场主要矛头指向他的党内斗争开始了,他被戴上“左”倾关门主义路线主要负责人的帽子,被撤销一切职务。

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赵尚志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时的北满大地已不再是他赴苏联前的样子了。自己一手创建的部队已七零八落,死的死、散的散,剩下的人也不知道跑哪去了;根据地没了,到处都是日本人和伪警察巡逻队。他已无法再回北满工作,周保中邀请他到抗联第二路军任副总指挥。但不久他就被撤销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职务,成了被遗忘的人。这位抗日名将,陷入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窘境,抗联领导人会议不再让他参加,各种重要事务也不得与闻。他被迫再次返回苏联。1941年,他在距伯力七十五公里处的费雅斯克村“北野营”的一间斗室内,孤独地度过了整整十个月。

尽管饱受打击,赵尚志依然渴望着投身抗日疆场。1941年10月,他得到苏联远东军同意,返回东北。这次回东北,他暗暗下了决心:我就是死也要死在东北,宁可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也不去苏联了。他只带领四个人,越过冰封的黑龙江进入鹤立县。人虽少,但他有信心带出一支抗日部队,重整旗鼓。日军一直没有忘记这个令他们无比头痛的“大大赵尚志”,一得知赵尚志回到北满的消息,日伪特务机关立即精心设计捕杀方案。

与两年前被害的抗联领导人杨靖宇一样,赵尚志也被“自己人”出卖了。1942年2月12日凌晨,在一次战斗中,赵尚志被混入队伍的日伪特务打了黑枪而被俘,后伤重牺牲。鲜血染红了皑皑白雪。这一年他三十四岁。

最激荡悲壮的语言,往往在最惨烈的历史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墨,而是鲜血和生命。日伪的报告记录了赵尚志的最后一刻:“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对他审讯时,他对是中国人的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日本人对赵尚志在生命最后时刻表现的评价是:“不失为一个大匪首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