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宫演出的中国女明星
——王 莹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天,日军轰炸并进攻了香港。五天后,九龙半岛失守。1941年12月25日,英国香港总督杨慕琦亲自举白旗到九龙半岛酒店向日军投降。圣诞老人没有将和平与安宁带给这座海隅小岛,一万五千名驻港英军在圣诞节成了日军俘虏。此时,日军通过情报得知,尚有大批文化名人滞留香港,便通告他们限期报到,同时展开大肆搜捕。
1
日军手中长长的一串名单中,女影星王莹赫然排在前列。而此时,她刚刚率领新中国剧团由南洋筹赈抗日演出归来不久。
王莹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印记。在民国,女明星是粉饰太平的一道流苏,是属于民国的独特标签。但王莹是民国女明星中的“异类”,她容貌清淡,学识出众,能演会写,是当时影坛少有的才女。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红遍全国时,她是最受夏衍、田汉、洪深青睐的女主角。评论界预言她将成为与胡蝶不同的新型影后,但好友艾霞的自杀令她伤透了心,铁心退出“黑暗的电影圈”,愤然息影。在二十一岁生日那天,她悄然登船前往东京自费留学,没告诉任何人,人们只看到她在报上发表的告别短文:“我,怕了这熟圈子,熟圈子!换了一颗奋斗而且坚苦的决心,奔到那遥远的天涯去投陌生。临行,我要抖一抖衣襟,抖去那无由的爱憎。”异国求学期间,日本三大影片公司都邀她合作拍片,她因剧本可能有损祖国而拒绝。一年后,王莹重返上海,加入电通影片公司。不久,她主演夏衍话剧《赛金花》,轰动了上海,红极一时。
淞沪会战期间,上海几乎每天都遭到日机的轰炸,有时一天被炸多次。有一次在闸北火车站,被日军空袭后,一个婴孩满身是血地坐在铁轨上,十分凄惨。王莹看后,内心深受震动。国家危亡之际,或许每个人都只能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抗战的需要。王莹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洪流中,专注于宣传抗战的舞台话剧。
上海战事一开,文化界、影剧界二百多人在海尔登剧院集会,成立十三个救亡演剧队与五个战地服务队。复旦大学戏剧系教授洪深自任救亡演剧二队队长,著名影剧演员金山任副队长,王莹任队委,队员有冼星海、田方、白露等二十多人。为了筹集资金,王莹将她的耳环、戒指、别针等金银首饰以及毛料、丝绸、皮裘等衣物全部送进了当铺。
上海救亡演剧二队成立后,立即奔赴第五战区,从事抗战宣传、演出和救护。“八一三”事变后的上海,码头、车站拥挤着成千上万的难民,从上海出去的水路、陆路统统堵塞着。他们总算租到一条臭气熏天的运粪船冲了出去。一路上,除了演说、演戏,还教唱歌、画宣传画、出墙报,慰劳伤兵。每到一处皆以洪深演讲开始,之后冼星海教唱抗日歌曲,再后就在卡车上搭起简单的布景演戏,其中王莹主演的《放下你的鞭子》是必演剧。演出结束后,再开车穿过几条街,找个适当的地方,停下车又演。他们随部队沿津浦、陇海、平汉线一路演到武汉,跋涉二万二千五百多里,成了享誉中原的“文艺轻骑军”。这一时期,王莹因出演著名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再添星光。
1938年4月,武汉春意正浓。这天,在郭沫若、田汉、洪深的陪同下,周恩来特意观看了演剧二队的演出。王莹演唱的抗日歌曲以及金山、王莹主演的保留剧目《放下你的鞭子》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赞扬王莹为“花木兰式的抗敌英雄”,鼓励她们多演抗战剧目,为抗战服务。此时,救亡演剧二队已改名为抗战演剧二队,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领导,金山、王莹分任正副队长。
2
台儿庄大捷后,作为战区最高指挥官的李宗仁不免踌躇满志。白崇禧又不失时机地献言:“趁台儿庄大捷,国内外瞩目,是否趁热打铁,请抗战演剧二队到南洋走一趟,一来在华侨中扩大我们的影响;二来也好争取海外华侨在物质上对我们的支持。”李宗仁采纳了白崇禧的建议。
1939年春,由金山、王莹率领的中国剧团一行二十多人,告别亲人,踏上征程。他们经广西、广东抵达香港,为避免日本特务的跟踪破坏,王莹与金山决定分三批秘密赴越南西贡。王莹率领五名先遣队员乘船抵达新加坡,在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的帮助下,以陈嘉庚客人的身份获准上岸。
和金山率领的另一部团员会合后,中国救亡剧团更名为新中国剧团。随后,王莹一行的足迹踏遍了新加坡各城镇,《放下你的鞭子》感动了无数新加坡观众。王莹扮演女主角香姐,“炉火纯青的动人的技艺”打动了爱国华侨和各界人士的心。当时南洋很有影响的《星洲日报》《南洋联合早报》跟踪报道新中国剧团的演出情况,连续刊登醒目的演出剧照。王莹成了热门人物,南洋各地侨商,不分男女老少,都成了她的拥趸,一些报纸称她为“马来亚情人”,侨领们则称赞她为“时代的英雄女儿”。当时旅居新加坡的著名作家郁达夫则手书条幅赠送王莹,条幅内容为:“万花敢向雪中去,一树独先天下春。”
徐悲鸿绘《放下你的鞭子》
《放下你的鞭子》轰动新加坡时,绘画大师徐悲鸿也第三次来到新加坡。异乡街头,他邂逅了正在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的王莹。徐悲鸿早在京沪便熟知王莹是一个“文艺明星”,而王莹也久仰徐先生的绘画艺术。新加坡街头的邂逅,令徐悲鸿心灵震撼,他被王莹的美丽所折服——她的婀娜身段,她的一颦一笑,她的举手投足,都让徐悲鸿难抑内心的澎湃。那些日子,他的脑海里不停地闪现王莹在街头演出的场景。经过多日构思,他终于拿起了画笔,创作了他一生中极为罕见的抗战题材绘画作品《放下你的鞭子》。
《放下你的鞭子》原是田汉改编的独幕剧,后由剧作家陈鲤庭执笔改写为抗战街头剧。该剧讲述了抗战时期从东北沦陷区逃亡的一对父女沿街卖唱、流离失所、以泪洗面的故事。在某一场演出中,女儿香姐嗓子喑哑,需要提嗓时却唱不上去,遭到父亲的鞭打。突然,一个青年工人从观众中跳出来,大声呼喊:“放下你的鞭子!”这是此剧的高潮,但徐悲鸿没有选取这个场景。他巧妙地剪取了街头剧的一角,让主题人物的丰富表情和形体语言,充分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画中的王莹,即香姐,身上白底蓝纹的套装印有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祥麟瑞凤图案。她手持红绫,翩然起舞;一招一式,中规中矩;眉眼灵动,温情可人。街上,围观者甚众,有扶老携幼的,也有双手交叉、背着枪支的军人——这个人物及其服饰非常重要,它既点明了时代背景,又渲染了街头剧的氛围。你瞧,观众们个个聚精会神,十分陶醉。尤其是调皮的孩子,竟然爬到屋顶上,居高临下,观看演剧。如果没有背枪的军人,谁会想到这是抗战时期呢。它告诉人们,战争不一定都是血淋淋的场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美好的生活。图画中的温馨瞬间和祥和场面,更让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充满向往与追求。它与硝烟弥漫的战争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加激发了人民的抗战热情。徐悲鸿还在这幅画的左下角题写了:“人人敬慕之女杰:王莹”。为给王莹义演募捐助阵,徐悲鸿将随身带的唯一的金戒指捐献了。
两年过去,他们在南洋各地巡演七百场,终于可以回国了。1941年暮春,由新加坡开往香港的一艘大客轮缓缓靠近码头。王莹与团员们先后走出船舱,码头上顿时鼓乐喧天,镁光灯频频闪烁。王莹依然一副明星风采,乌亮明澈的眼眸闪烁着光泽,齐耳的短发、蓝色的旗袍,普通的装束却散发出一种特殊魅力。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王莹激动不已,香港又成了她的抗日宣传战场。可半年后,香港沦陷了,她因演出《雾重庆》滞留香港,上了日军的“黑名单”。日军到处张贴悬赏她的布告和相片,电影院里还打出幻灯片,点名要王莹与日本人合作。身陷虎穴,处境极其危险恶劣,王莹只有选择尽快离开香港。
3
当时,滞港文化人分几批走不同线路撤离香港,与王莹同一批的,还有夏衍、司徒慧敏、金山、郁风以及蔡楚生等二十多人。撤退中,有一条线路是从香港撤回九龙,再到沙头角,经东江到内地。但王莹是明星,容易被人认出,因此这一行线路改为偷渡到澳门,然后经广东,走陆路赴内地。
香港西环渔码头,他们麇集海边,等待时机。为安全考虑,大家都化了装。夏衍、司徒慧敏、金山均乔装成商人模样。最难办的是王莹,她不得已在白皙俊俏的脸上抹上锅底灰,变成了一个逃难的村妇。夏衍后来在他的《走险记》一文中,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情形:“二十一个人和三四十件行李挤满了这壁缝里也会发出鱼腥味来的屋子,大部分是战争以来不曾见面的朋友,讲着平安,讲着战争时期的险难,告诉别人自己的假名、职业和相互调笑着化装以后的形象。漂亮的小姐变成了褴褛的乞婆,一位著名潇洒的名演员今日扮成一个沦陷后的香港最横行的‘烂仔’小姐,用锅灰涂黑了面庞,看模样很像一个捡煤屑的穷妇。于是,她的这种彻底的化装引起了同行人的争论。一位先生批评她上半身过火,下半身不足,说‘这种装束的女人决不穿长统丝袜吧’。”这位“著名潇洒的名演员”,除了王莹还有谁?
虎口脱险后,辗转回到重庆的王莹又接受了一项“新任务”。她以国民政府“选派留学生”的名义,前往美国学习,同时宣传抗战争,取美援。到达美国后,王莹先在耶鲁大学攻读文学,后去邓肯舞蹈学校学舞蹈。1942年7月,苏、美、英等反法西斯阵线的国家在华盛顿筹备召开世界青年学生代表大会,王莹被推选为中国代表参加大会。在会上,王莹用英语演唱了抗日歌曲《卢沟桥》。会后,她又被选为世界青年学生代表大会巡回演讲团的中国代表,前往美国各地工厂和大学演讲。
在美国,王莹结识了赛珍珠,并成了好友。赛珍珠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她撰写和创作了一百零七部以中国为题材的作品,其中的长篇小说《大地》于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的父亲是在华美国长老会牧师,在镇江布道多年。赛珍珠从童年到少女时期到成年,都在中国,她在中国生活了近四十年,是典型的“中国通”。赛珍珠一直热爱她的“第二祖国”。日本人实施南京大屠杀后,赛珍珠以她的方式,竭尽全力为中国抗战奔走呼号。她在美国发表了广播讲演:“中国绝对不会屈服于日本!因为我不能想象到我们认识的那些健壮实在的农人,那些稳健的中产商人,那些勤苦的劳工,以及那些奋勇热心的学界领袖,会受到日本的降服。所以在言论上,在著作上,我曾大胆地发表我的自信。我说,中国人是不会投降的!”赛珍珠认定中国人不会向日本屈服,甚至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她还对全世界说:“……我现在对中国的敬仰胜似以往任何时候,因为我看见她空前团结,与威胁着她的自由的敌人进行着斗争。由于有着这种为自由而奋斗的决心,而这在一种极其深刻的意义上又是她的天性中的根本性质,因而我知道她是不可征服的。”
正是这种共同的信念,像磁石一样,把王莹和赛珍珠牢牢地吸引在一起。在中国抗战戏剧走上美国舞台后,一个大胆的念头在王莹的心中闪动:如果能到白宫为罗斯福总统夫妇和美国上层人士演出,那影响一定很大。赛珍珠赞成王莹的想法,并说:“如果王莹到白宫去演出,我愿为她报幕。”
赛珍珠
4
1945年3月15日,一个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夜晚。白宫演出大厅里灯火辉煌,罗斯福总统夫妇及他们的子女、华莱士副总统夫妇、白宫其他高级官员和各国驻美使节会聚一堂。当身着晚礼服的赛珍珠出现在台上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赛珍珠充满感情地说道:“王莹女士是中国的著名演员,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海伦·赫斯。她自幼擅长歌舞,被誉为小歌手。她演过很多话剧和电影。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献出来组织剧团,到前线演出,并与士兵和农民一起生活和工作。后来又到南洋去演出,募集了三千万元美金支援抗战。1942年她来美国不久,就与同盟国主要国家的青年学生代表一起到美国各地去讲演,呼吁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报告中国抗日实况,并演唱中国歌曲,受到美国听众和舆论界的赞扬。今晚她和她的剧团有机会到白宫来向罗斯福总统及夫人、各国驻美使节演出,王莹女士和我本人都十分高兴。我作为报幕人,更感到荣幸。”接着大幕拉开,王莹倾注了她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日本军国主义满腔的恨,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接着又唱了中国抗战歌曲和民歌。台下掌声经久不息,王莹多次谢幕。演出结束后,罗斯福总统夫人代表总统走上舞台,祝贺王莹演出成功,并与她合影。总统夫人对王莹说:“总统因下肢瘫痪,不能上台与你合影留念,由我代表他。总统要我转告你,美中两国有传统的友谊,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以后应有真诚、良好的交往,这是美国公众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