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潮汕人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在山食山,靠海食海,潮汕濒临大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独特的食俗习惯。清《潮州府志·风俗》记载:“所食大半取于海族,故蚝生、鱼生、虾生之类,辄为至味”,准确地描摹了潮汕沿海人民的饮食习惯。

在潮汕,历来以大米为主食,三餐皆食粥(称糜),遇有喜庆事或祭祀才食用或供奉干饭。在农村,勤俭的农民喜食“番薯糜”,即用地瓜切块或刨丝与大米一起煮成稀饭,过去面粉尚不多见,农民用番薯磨成粉,称薯粉,有多种食用方法,亦可制成粉签,或炒或煮,加以作料,十分爽口。

佐餐之物,则离不开海产品或其腌制品,“可以居无竹,但不可一日食无鱼”是潮汕饮食习俗的形象写照,潮汕地区有许多著名的渔港,全盛时各港区拥有包帆三千多对,仅达濠港就有两百多对,停泊时远远望去,帆船首尾相接,桅杆矗立成一大片,蔚为壮观。起汛时,船只穿梭,声势浩大;满载回归时,港口鱼鲜堆积如山,吆喝声此起彼落,起鱼的,装鱼的,买鱼的,运鱼的,记账的,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盛况空前。“四处去到造(读一声,全的意思),不如达濠中鞍头”,中鞍头即达濠渔港,此谚虽有说大话之嫌,但也反映了当时中鞍头的盛况和达濠的豪迈。

渔之曲       杨毓添 摄影

这样的地域环境造就了潮汕人的口味取向——喜食海鲜。不同的鱼类,都有不同的烹饪方法,手法奇特,令外地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食用的鱼类一般在百种左右,这些鱼不管它们原来的学名如何,潮汕人都会给它们取一个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字,如“巴浪”、“午荀”、“油甘”、“海犁”、“沙尖”、“迪仔”、“狗弥”、“猴水”、“墨斗”、“那哥”。

潮汕菜系十分强调清淡、入味,什么意思呢?就是重视食材本身的原有滋味。在这里,传统菜肴受到普遍欢迎,酒楼的招牌菜多为“遵古法制”的大众菜,品评者多以是否口味地道为标准,厨师们也为迎合大众口味而在传统上下功夫。潮汕的菜式以海鲜为主,尽力保持原汁原味,上到燕翅鲍,中至贝螺蟹,下至鱼虾蚝,用蒸、焖、炖、炸、烧、爆、焗、煎等精细加工,相当繁复。

传承传统菜式的重要途径是“做桌”,每逢红白喜事、迎神赛会,主事者必延请厨师,大开宴席,菜色一律是传统菜。客人来了,围坐在被称为“八仙桌”的方形红桌上,长幼有序,主客有分,按规矩坐定,先吃小点心,然后上菜,最尊贵的长者唱“开席”,大家才可下筷;一般有十二道菜,汤菜交替,最后一道是压桌菜,不能吃的。此时,桌上老辈便唱“席满”,大家便纷纷离桌。如是婚宴,规矩更多,新郎母舅必坐“东一位”主持宴席,一点马虎不得。游神赛会上,有一项盛事叫“赛桌”,极尽铺张之能事。一溜儿排上几十张相连的八仙桌,上面摆满了各式菜肴、水果、果粿品、点心、甜品,缀以纸、红锦、碗头花,非常好看,少说也有近千种,看得人眼花缭乱。这些都是供奉神明的,完事后做成菜肴,大开宴席,叫“得方拜得方食”。四乡六里每年都有几次这样的盛事。

潮汕人还喜欢吃自制的腌制品,主要有两类:一是海鲜类,如“咸薄壳”、“了焦”、“蛴仔”、“咸巴浪”等腌制品,食用时应加醋、蒜泥等调料;二是果蔬类,如酸咸菜、干腌菜脯、醋姜、豆酱姜、菜头口、橄榄菜等,这些统称为杂咸的腌制品,是日常配糜佳品,很“杀嘴”(适口的意思)。

潮汕的地方小吃,品种繁多,咸甜皆有,很有特色,比如砂浦酥糖、达濠米润、达濠蚝烙、墨斗卵粿、达濠“怕方”等。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民俗现象:通过传统节日涵养和保留了地方小吃的制作方法。比如春节家家户户做“红壳桃”、发粿、煮姜茨甜圆、各式斋菜面花,正月初七熬“七样羹”,元宵节则是汤圆和“鼠壳粿”,清明节制作“松粿”上山祭祖,端午节是“粽子”,七月半鬼节是“胶论钱(落汤钱)”,中秋节做月饼、“油锥”、煮甜“芋圆”,重阳节食菊花,冬至食“大圆”,十二月二十四老爷上天做“米糖”让老爷上天言好事。除夕更是丰富,做“肚兜粿”、“压龟粿”……可以说,如果不是借助这些传统节日的涵养和发扬,很多地方小吃可能会失传。

巴浪鱼       陈坤达 摄影

构成地方饮食习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饮茶,潮汕人喜嗜功夫茶,可能与居于海滨,常食腥鲜之物需要清洗肠胃有关。茶,已经汇入了达濠民众的人生之中,即便是普罗大众,也常常于饭后冲上一泡功夫茶,三个杯,几个亲友,声声叱“食”,情趣自在茶盏中。至于桌席,茶更不可或缺,一般是几道菜间一巡茶。平日待客必以茶,无客人来一家人也围坐来一泡,有的人早上起床,未吃饭先喝茶,称“早茶”。有的“茶怪”甚至从一杯茶可断定茶叶出于何山,是春茶还是秋茶,价格鉴别更是准确,让人叹为观止。茶具有炉、锅、茶池(或茶盘)、茶罐、茶杯,民间泡功夫茶归纳为“高冲低倒拼命滴”,即开水冲入时把锅仔高提,茶水倒入杯中时茶瓯尽量放低,靠近茶杯,要把茶水滴得干净,开始像“关公巡城”,最后是“韩信点兵”,这样,每杯茶浓度相等,容量相同,才叫“会冲茶”。清代和民国时期,机关、学校、馆舍、士绅、岩寺、商行皆设功夫茶具,款待宾客,联络感情。20世纪50年代以后,喝功夫茶渐多,现在则家家户户设“茶局”矣。吃茶还得有点心,一般叫做“茶配”,饼食糕点之类,品种繁多,数不胜数。

潮汕菜确实风味独具,正因为这一点让来潮汕的人赞叹不已,而土生土长的潮汕人,口味更是伴随终生,甚至演变成浓郁的乡情,很多幼年时移居海外的华侨,梦牵魂萦的是家乡的咸菜、墨斗卵粿、鱼丸,相隔几十年,口味仍深印脑海,令人惊异不已。

说到潮汕菜,必须特别提到达濠古镇。达濠是一个著名的渔港,位“潮汕四大古镇”之首,是今日潮汕菜的发源地之一。四百多年前的历史因缘让达埠中鞍头盛冠东南、人文荟萃,闻名天下的潮汕“食桌菜”就诞生在这里。甚至有学者提出“天下潮汕菜出达濠”的观点。虽不尽然,但也由此可见达濠是潮汕菜之重镇。达濠人独特的烹饪技艺、品尝标准、食桌礼仪成为璀璨的潮汕美食文化的代表

单是两种小吃就名满天下了。

鱼丸是鱼制品中的精粹,是达濠人对潮汕美食的一大贡献。现在,国内大、中城市和东南亚、欧美各地都有“达濠鱼丸”的店铺。达濠制作鱼丸早在清朝康乾年间就已扬名海内外,是正宗潮汕菜中不可或缺之物,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制作过程十分考究,要选用“本港那哥鱼”,因为达濠渔港海域的海水咸度适中,鱼肉最鲜美。因其制作独到,鱼丸光洁细嫩、富有弹性,吃起来清脆爽滑、香而不腻,向来为各地食家所喜爱,在达濠,更是视鱼丸如尤物,每逢年到节到,家家都备有鱼丸,鱼丸被列为待客的一道重要菜肴,若外地客人来到必以鱼丸相赠。在达濠,有许多制作鱼丸的老师傅,他们除了“拍鱼丸”外,还拍“墨斗丸”、“虾丸”等鱼制品,同样广受欢迎,现在鱼丸已经取得国际认证,注册了地域商标,远销到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十分畅销。

达濠晶华鱼丸     陈坤达 摄影

渔作归来       杨毓添 摄影

达濠人的又一饮食贡献是“墨斗卵粿”,制法是在墨斗鱼的产卵期(一般在冬天)剥取其饱满丰盈的卵子,剁成泥和入配料雪粉,用力拍打成浆,极富弹性,称“卵浆”,卵浆在平底锅上烙开,掌握火候,呈现微焦之色可以上盘,佐以芫荽、酱料,未及入口早已异香扑鼻,夹一块放入口中,香嫩焦脆,鲜美爽口,啖此物而余无味矣!

由于历史和地域成因,达濠菜肴毋庸置疑地成为潮汕菜系的一大代表,所以我们要考察潮汕族群独特的味觉世界,可以从达濠古镇这个视角来切入,以点窥面,揭示潮汕人的心灵密码——味觉世界可折射族群的历史、文化、道德和价值观。这就是下面很多章节要以达濠古镇为例来加以说明的原因。

(文/陈坤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