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 文 化
该谈谈鱼文化了。
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也显示自家有点文化,现在一切话题都往文化的边上靠了,比如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甚至性文化、厕所文化、官场文化等,什么都文化了。我当然不能免俗,写了几段谈鱼的文章,忍不住也想谈谈文化——鱼文化了。
“鱼文化”这一词是我的杜撰。达濠作为一个著名的渔港,从其生成到发展,自有一条坚韧的人文逻辑,所以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应有可观之处,比如对鱼类的独特命名、独有的烹调技术、独门的捕捞方式、相关的文化产业以及与鱼有关的娱乐活动等。然而上面任何一项,都有着深远丰富的内涵,不是一篇文章所能讲清的,这里只能泛泛而谈。

巴浪鱼 陈坤达 摄影
在达濠港,鱼大多有“土名”,即有别于其他地方或学名的叫法,或许粗俗,但在我看来,这些“土名”却更为传神,更有情趣,也更生动。一种长于滩涂中的小鱼,时而潜入泥潭,时而跳动疾走,学名称为“绿布氏筋”,够拗口无趣的,而我们就叫“跳鱼”,明白晓畅、准确传神;一种学名叫“青缨蟛”的小鱼,以其身薄而呈叶状,我们就称为“树叶”或“朴叶”;还有一种我们叫做“殿(坚硬的意思)鱼”的,却是通体柔软,几近透明,学名叫“龙头鱼”,有的地方称“豆腐鱼”、“鼻涕鱼”等,古镇的渔民们用反义表达了自己的幽默。我粗略概括了一下,达濠渔港对鱼类的命名有这么几种规律:一是象形,如箭头、角鱼、马面迪等;二是指称其生性,如沙鄙、石干、涂虱、涂溜等;三是根据其色彩特征,如白腹、红目、青脚、赤翅、乌耳等;四是取其谐音,如那哥、黄迹等;五是凭味觉,如换米、黄鸡母等。从命名取向,其实就可以看出人与鱼的关系,这里面既有历史成因,也有生活习惯,更有族群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是地域文化精神的无意流露。
而更能体现古镇渔民审美情趣的还在于鱼类工艺品的制作。很多渔民出于对自己劳动的自豪,经常把一些罕见的鱼制成鱼骨标本放在家里欣赏,制作工艺非常精细;还用“虾蛄”的头部,制成惟妙惟肖的皇冠状的小玩具,有的别在帽子上做装饰品,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劳动的赞美。至于说上升到一种工艺产业上来运作,那就是赫赫有名的珊瑚盆景和贝雕画,珊瑚盆景不必说了,因为到处都有,要说一下的是达濠的贝雕画。继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造了蛋壳彩绘之后,达濠人又推出新的工艺品——贝雕画,即把贝壳加工打磨成各种形状,嵌在漆板上组成山水、人物、花鸟等图案或大气淋漓的书法。后来,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贝雕画镶嵌在红木家具、门框、礼品盒上作为装饰,广受世界各地游人的喜爱。这一切给古镇赚来了不少的外汇,使“文化古镇”一时间声名鹊起,也造就了不少的艺术人才,至今仍活跃在艺坛,让古镇引以为豪。
文化并不神秘,其实就是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一种表达方式。古镇的人们在求生存、讨生活中就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鱼文化”。
(文/陈坤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