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之奇

海鲜之奇

先说大。

常有朋友问我,见到最大的鱼有多大。我小时候,曾经在东湖我外公处,看到邻居某家祖上遗下的一副鱼骨标本,高可寻丈。想象一下,那条鱼该是多大,据说这是一条金钱鱼免鱼,鱼胶比金子还贵!难怪他们把鱼骨当宝,代代珍藏。20世纪80年代初,达濠渔港有一支打捞队在广澳湾东端的赤礁外水底轰炸一艘沉船,目的是要获取铁件用。火炮炸响之后,只见一群巨大的鲨鱼翔集周围,潜水队员不敢下水。第二天,见有几尾死鱼漂浮在海面,鱼腹鼓胀,大如牛牯,渔民们见大鱼尚鲜,遂拖带回港,摆上鱼栏,剥皮刮肉,售给乡人。我亲眼目击,该鱼身短、头大、嘴阔、眼如碗口,重逾五百斤。其肉质极为鲜美,食者赞不绝口。老渔民说该鱼名“过鱼”,即外海巨型石斑是也。见识多的人说这还不算大,并讲了诸多关于大鱼的典故,比如,有渔者撑一小舟,忽见海面现一小山,划近视之,原来是一条大鱼!吓破了胆,忙不迭地逃走!由于不能眼见为实,无法相信。幼时我随大人到门嘴外钓鱼,每当台风前夕,水深流急,常见有鱼鳍凸竖水面,大如桨把,老渔民说这是大石斑鱼,其鱼之大又冠前述矣。然而,可能是捕杀过度,近些年该水域(包括近海)大石斑几近绝迹。但食肆中常有三几百斤之石斑鱼者,乃是进口冰冻的,嘴尖眼细,通体斑点,皮肉早已变质。店家用香菇、火腿、南姜、芹菜、味精等调料捉弄食客胃口,徒污本港石斑之名矣!

再说奇。

港中有“抠罾者”。其法是:在临岸的海面布网一张,大可上百平方,用竹木固定,四角拉绳,总而成束,掌控渔者手中,松绳,则网沉海底;收绳,则网浮水面。以此法捕捞常可获乌尖、斑猪、黄枝、油耳等杂色小鱼。吾友之父,专事“抠罾”。一日,余至其作业处闲聊,功夫茶一泡,天南海北,不觉红日西坠,红霞盈海。所获无多,正想收网,忽听见友人大喝一声“有货”,随着纤绳收紧,但见渔网沉成兜状,从水中慢慢提起——好家伙!上百条红艳艳的“红牯”已入囊中。这“红牯”乃不寻常之物,学名为“眼斑拟石首鱼”,形似大黄鱼,从三五斤到一二十斤不等,通体血红,生性暴烈,力大无穷,长居深海,尾部有铜钱大黑斑,营养价值极高,据说有填精补髓之功。近海或能捕其一二,但常被目为幸运。这样的一网一群,殊为百年一遇。“红牯”市值过百元一斤,余友仅此一网,小小发了一笔矣!随即购房一套,全家乔迁。但余友后来说,其实得不偿失,因自此之后,手气极差。个中因由,殊不可解。

(文/陈坤达)

广澳渔港       许明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