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海鲜的朋友和敌人

大公:海鲜的朋友和敌人

大公,准确的称谓应是“舵公”,即船老大,但在古镇,人们习惯称“大公”。

达濠渔港这一部传奇史,是大公们用生命和血汗写就的,他们用坚强、伟岸的脊梁扛起一个渔港的名声。所以无论谈“鱼”还是谈“渔”,大公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大公是一船之长,领导着全船大大小小三十几个人,具有绝对的权威,大事小事都是他说了算。达濠渔港全盛时有二百多对包帆,也就是同时有四百多位大公。这个群体决定着出海捕捞有关的一切事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渔港的走向与命运。所以,这个群体在古镇有着较为尊崇的地位,走到哪都受到人们的尊敬。“阿大,请食茶”。这种尊敬可以产生极强的激励作用,在众多渔工们的心中,人生最大的目标莫过于有朝一日能当上大公,大家嘴上不说,但心照不宣。

可是,要当上船老大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整条船三十多名船工中最优秀的人才有可能被挑中当大公。首先,经验、见识、处事均要上佳,能确保这条渔船的收成;其次,在中鞍头渔埠上也应是响当当的角色,如选中一个“纳脚货”(无能的人)当大公,这条船就会被人看扁。正因为难,大公的位置才那么吸引人。

在中鞍头渔港,大公一直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任何一点差错或成绩都会被人放大,然后流传在充盈着鱼腥味的小镇每个角落。

大公们最基本的能力是会看水色。大海无边,波涛汹涌,所谓“山上打只猪易,海里捉尾鱼难”。鱼群会出现在哪片海域可不好把握啊!但大公们心里定定地。他们能根据流水的方向、海水的变化来断定哪里是可下网的渔区,十分神奇。这是多年经验的凝结,乃不传之秘、看家本领。伙计们不明就里,也不能问,只能揣摩,慢慢积累经验。

还有更神的,据说有一位大公,整天阴沉着脸,船上的事也不管,全部交给二手。渔船出海作业,他一上船就倒在舱里呼呼大睡,谁也不敢去惊扰他。那么,究竟要在哪片海域下网呢?这是船老大才能决定的呀!别慌,你只管鼓帆驶船,时候到了,大公就会在舱里闷声闷气传出一声“下网”,你听口令做动作,保管满载而归。有知情者说,他哪里在睡!他是在算时间测方位呢!

大公们还有一项绝技:看天气。在旧时代,没有现在先进的天气预报,要预测风霜雨雪、天气阴晴,全靠直观的认识。大公们就必须具备这个能力——而且往往被视为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方面的传说十分神奇。举一个例,一个春天的早晨,渔船正要出海,突然刮起大风,大伙见状重新抛下锚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唯有一条船的老大说“无妨”,施施然扬帆出海了,大家均感不解:不要命了!有胆大的也跟着起锚,但更多的是按兵不动。说来奇怪,大风刮了两个时辰竟骤然而歇。第二天晌午,当这几条满载的包帆缓缓驶入港口,把大家看得眼热热的,十分佩服那领头船的大公。有人问他何以能通天,只见他抽着一管水烟管,笑眯眯地说:“早透一,晚透七,半夜透风二三日(在春天,如果早晨突然刮风,最多刮一天,如果在晚上起风,就要连续刮上七天,如果在半夜起风,则二三天风才能停),以后记着。”这就是经验!也是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感知。现今,在达濠渔港流传着像上述这样的天气谚语有一百多条,如“元宵月正明,带鱼来看灯”、“海鸟飞过山,大雨淋湿衫”、“五月雷,雨相随;六月雷,干过缶”等。这是十分珍贵的民间智慧。可以说,每一条谚语都是渔民们观察自然的心得,再经过多少代人的积累才形成,我们也完全应该想到,每一条谚语,都是先辈用时间和智慧换来的。

大公是渔港的象征,他们用血汗和智慧叠起了古镇的尊严。

(文/陈坤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