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的咸:晒海盐
盐业是潮汕地区最具传统意义的产业,这一古老的产业,开启了潮汕的人文发展史。很多资料显示,出于种种原因从北方辗转南来的先民们,来到大陆的边缘,之所以决定在这里定居,乃是看中此地最适宜“煮海为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盐和铁一直是统治者的命根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在冷兵器时代,铁的重要自不必说,盐,是关乎每个人性命的必需品,历来为官家所掌控。盐按所取得的方式分为矿盐和海盐。矿盐即井盐,产于内陆,开矿掘取;海盐,从海水中直接提取。制盐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维持生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穿越历史的时空,就会揣测到先民们当年寻觅到这种生存方式后是如何欣喜若狂,从而毫不犹豫地决定“长做潮汕人”。

女盐工 林怀柔 摄影
史载,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潮汕盐业产销已具相当规模,盐政机构随之加强,在海阳、潮阳设置小江、招收、隆井三个盐场,分设巡司,招收是达濠的古称,为都建制,加上砂浦都,管辖范围与今日濠江区大致相同。这个招收,很有点“原本并不管理,后来才纳入”的味道,也正是这个称谓,让达濠人心理上常有一种叛逆、边缘的特质。巡司即是巡检司,负责盐场的生产管理和稽查。据地方志记载,招收盐场分设河东栅和河西栅两处,河东栅包括青州、下五乡、葛园。河西栅包括钱塘、凤岗、马窖、羊背、南山。达濠本岛自此又称河东。
上面文字几处说到“煮盐”,这是指一种生产方式。林大春撰《潮阳县志》(隆庆版)说到“惟砂浦至于招收,地近俗殊,砂多美土,招多健儿,煮海为盐,下广为生,千顷霜飞,万斛鸥轻”。如何“煮海”?曾问老盐工,都说不知道。我疑心“煮”者应是称为“晒”的,潮涨之时,引海水灌入盐埕,洒上盐卤,烈日蒸晒,水汽上升,几天之后,即可见盐。这个过程古人落文称之为“煮”,潮汕神童苏福有联曰:“任卤浸咸蒸”,或可印证。

盐场秋韵 陈基跃 摄影
先民就依靠“煮盐”,千年风雨,承续至今。“煮盐”最盛,当数达濠。在很长的时期内,晒盐是濠江两岸人民最重要的“第一产业”,出海捕捞和耕种只能算是第二和第三。《潮阳县志》(隆庆版)载,洪武年间,“招收旧管盐田四千三百二漏七分六厘”,产量则占了潮汕的一半以上,招收盐场产出的海盐还特别好,一直是广东的一等精品盐。曾经作为贡品专供大内之用。可以说,是这白花花的海盐,使达濠成为潮汕四大古镇之首,名扬海内外。据《地舆志》载,汉魏以前,达濠并非整一海岛,而是分成三个岛屿,大致位置是广沃大山、大望山系和香炉山系,海水隔开,其后沧海桑田,在韩、练、榕三江冲积之下,三岛由海滩连成一体,这个过程使盐田迅速扩张。所以,招改盐场的形成因年代不同而相差较大。比如说,河渡盐场可上溯至唐乾元年间,塘边盐田则在南宋初年形成,至于马窖和青州盐场则稍后,大致在明末才形成规模。据说塘边仍遗存宋代盐田的界碑。笔者几次勘踏,遍寻不获。有盐场就有盐栈,那是海盐的转运中心,现存的古盐栈有河渡和马窖两处,马窖盐栈建于光绪年间,仅一百多年,河渡盐栈更早一点,确切年代已不可考究,除了盐栈,各处盐场仍存有使用至今的石碾、咸沟、卤池、水闸等。
今天古老的盐田已经暮霭沉沉,走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时期。现有盐田面积不及明代的五分之一,能正常生产的就更少了,其中面积最大的青州盐场也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猛然惊觉,心生眷恋。逝者如斯,我们要用什么方式来纪念和回望?
(文/陈坤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