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 国 菜
大多数潮汕人对护国菜都是耳熟能详,护国菜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所谓的护国菜其实就是由番薯叶做成,菜味中还带着一种淡淡的苦涩感,好多南方人都喜欢,能否适应北方人的口味,就难以知晓了。
护国菜的故事常常让潮汕人津津乐道。
相传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侵,少帝赵徎兵败,从福州逃到了广东潮汕,和陆秀夫等人前往一座荒山古庙寄宿。庙中和尚慌忙迎接。可是这古庙由于战乱,平时香客甚少,不但没有斋菜款待,连一般青菜也找不到。方丈见皇帝还是个孩子,可怜兮兮的,就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叫小和尚悄悄摘些野菜来,用开水焯过,除去苦涩味,再剁碎,以免让人看出是野菜。因为野菜是喂猪的。少帝此时饥不择食,见这汤肴碧绿清香,软滑味美,吃得津津有味。食毕,问方丈这汤肴是叫什么名称。方丈答道:“阿弥陀佛,贫僧不知此汤菜叫何名,但愿能解皇上之困,重振军威,以保大宋江山安然无恙。”小皇帝一听此言,万分感动,于是金口一开,封为“护国菜”。
护国菜救了圣驾,实在是功不可没,这是其他蔬菜所望尘莫及的。潮汕诗翁张华云有《竹枝词·护国菜》曰:“君王蒙难下潮州,猪嘴夺粮饷冕旒,薯叶沐恩封护国,愁烟惨绿自风流。”经过七百多年的衍变,这种原来只适合猪吃的菜蔬,经过历代厨师的精心改良,泡制加工,已经衍变为饭桌上的名菜,久而久之便成为潮汕的一道名菜。
改革开放后,潮汕的传统名菜得到恢复和发扬,作为潮汕特色的护国菜在东南亚等国也广受欢迎,如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举办潮汕美食节时,护国菜是潮汕人、华人及外国人必点之佳肴。
潮汕菜的出名体现在“精致”两字上。为了使菜肴达到最佳效果,便在烹制过程中使原料达到“有味使其出,无味使其入”的境地。所谓“有味使其出”就是在让蔬菜所藏的苦涩味和杂质经泡制后使之不复存在。“无味使其入”是在烹制过程中,加入了饱含肉味的上汤或老鸡、排骨、瘦肉、猪脚等动物性原料,渗入到蔬菜中,让这荤素质料的清醇和香浓糅合成一种复合味道,幻化成舌尖上的美味。
护国菜的“精致”也体现在烹制方面。首先在泡制番薯叶时,厨师要把薯叶茎丝抽掉,经放有纯碱的开水焯过,然后用冷水漂过几次,这样可使薯叶更呈现碧绿,并且没有苦涩味。接下来就是用上汤让其入味,上汤的主材料是用老母鸡、排骨、猪脚、火腿、罗汉果等加清水,经过十几个钟头,用慢火熬出来的,汤色清醇,味道鲜香,受到四方宾客的青睐。于是护国菜做工上的“精致”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成了高档酒楼的一道名菜。
现在新改良的做法是把番薯叶做成“羮”。这种做法更需要细工夫。番薯叶泡制后,用食品搅拌器进行搅拌,搅烂成泥,再加入上汤、鸡油熬制而成。其风味特色为色泽碧绿晶莹,口感润滑,味道鲜香,见菜不见肉,但却饱含肉味。有些酒楼还推出由护国菜做成的“太极八卦羮”,听说目前它的身价很高,是招待稀客嘉宾的上等佳肴。某五星级饭店的餐厅经理说,到我们这里来的客人不仅是“上帝”,我们还要请他品尝护国菜当当“皇帝”。
寻常老百姓也喜欢这种菜肴。但没办法做得像酒楼那样考究和精致。大多数人还是习惯了粗菜淡饭,对护国菜的做法跟普通菜一样清炒,但它的特点就是吃油多,每次的放油量要比普通菜多三分之一。平常我也喜欢吃护国菜,时不时会变换餐桌上的菜式,清炒护国菜也是其中一道家常菜。在市场琳琅满目的菜式中,番薯叶属于热销菜,几乎每个菜摊都有,买番薯叶要买新鲜的,没有浸过水的更好。我就吃过没有浸过水的番薯叶,也是我上次和去朋友老家鲜摘的番薯叶。
在韩江边一片广袤的田野上,面对凉爽江风,脚踏松软泥土,三五好友说说笑笑,每人手提一只塑料篮,挽起裤腿,与大地亲密接触,阳光暖暖,白云悠悠,大伙边玩耍边采摘番薯叶,享受轻松愉悦的周末下午。朋友玉教我们如何辨认好的叶片,于是大家都采摘那些靠近叶芯的叶子,颜色比较淡的嫩叶。当女伴们摘完时,每个人的指甲沾满白色的茎液,黏黏糊糊的,友谊也如菜叶的液汁般黏黏稠稠。
乐颠颠回到家,把番薯叶洗净沥干,加上蒜头、豆浆下锅爆炒,顿时满屋飘香,颜色碧绿如玉,香滑清爽。果然这次采摘的叶片比在市场买来的要嫩滑许多,清香中还带着甘甜,碧绿清香的护国菜,配上白嫩嫩的米饭,香滑爽口,鲜嫩恬淡,让家人吃得津津有味,一大锅白米饭也因这盘护国菜被一扫而光。
儿子也爱吃这道菜,他时不时会提醒我:“妈妈炒的番薯叶真好吃,下次记得多买噢。”因了家人一句赞赏,主妇的心情,便如春池般绿波荡漾,笑意融融。
生活的滋味,也如这护国菜一样,碧绿清香,香滑爽口!
(文/杜祝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