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过年
我一直认为,一个族群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内涵,会在他的新年节俗中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
潮汕人是一个特殊的群落。这个群落的聚化生成非常复杂,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自东晋以降至南宋末年,因中原战乱频繁,很多氏族被迫南迁,相当一部分在福建一带作短暂的停留后越过汾水关,进入广袤的潮汕平原,扎根“创祖”,成为今日潮汕人的主体,而原来的潮汕土著则渐趋式微。中原移民带来了各地不同的行为范式和生活习俗,这些行为范式和生活习俗,在长期的创业斗争中经受了考验和扬弃,经过了融合和同化,形成今天独特的潮汕民俗。从形式到内涵,都可说是丰富多彩,蔚为大观。成为海内外二千多万潮汕人所共同拥有的群体性文化。
正像文首所言,要考量潮汕文化,应从潮汕人一年中最主要、最隆重、也是最欢乐的节日——新春佳节来切入。

祭祖赛桌 陈坤达 摄影

乡间祀神赛桌 陈智生 摄影
潮汕人的过年,从腊月二十三日即已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方落下帷幕,高潮当是“除夕”和“新正”。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老爷上天”的日子。潮汕人所谓的“老爷”,是一位长驻在家庭、保佑合家平安的神明,据说他是天公的儿子,必须在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初四上天晋见父母,介绍一年来该户人家的基本情况,类似现在的“述职”。各家各户为了欢送老爷上天,早早做好准备,清扫庭院,设下香案,摆上供品。供品主要是大吉、甜圆、清茶,还有马料糖、马料水(供应老爷的座驾)等。有的地方还有“咬牙糖”的习俗,用麦芽糖粘在老爷(木偶像)的嘴边,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这一点就彰显了潮汕人精明的文化心态。“老爷落天”是正月初四,同样,家家户户都摆香案供品恭迎。
老爷上天之后,人们开始忙着操办过年节货了。首先是蒸制各式粿品,如红壳桃、发粿、肚兜粿、金龟粿等。临近除夕,更是欢快而忙碌,杀鸡、杀鹅、割猪肉,在祭祀祖先的供品准备停当之后,屋里屋外要进行一次大扫除和精心布置,此外,男人要理发,女人要挽面,图个“新年变新样”。
到阴历年最后一天(月大称“三十夜”,月小称“二十九夜”),各家各户在祭拜祖宗之后,全家老少开始轮流洗“花水”,即用四式(也有十二式)花叶加入洗澡水中,意在洗去旧的污秽,干干净净迎新年。
记得在儿时,这是最令人振奋的时刻,因为洗完澡,穿上新衣,就可到大人那里领取红包(压岁钱),而明天,一切都会是新的,一切都会是美好的。
华灯初上,家家开始“围炉”。在大厅设大圆桌一张,全家老少列座有序,家人平时不论在哪里,都必须赶回来团圆合聚。桌子中央架起一个大“宾炉”,这是用锡和铜打造的一种器皿,中间盛放火红的木炭,四周热汤中放置鱼丸等食物,因“丸”与圆同音,寓意合家团圆的寓意。“宾炉”四周,摆满各种菜肴,有几种是不可或缺的:“生灼鲜蚶”——钱多多,“黄豆干炒韭菜”——吉祥长久,“鱼”——年年有余,“炒蒜”——有钱算等。
这顿丰盛、热闹、喜庆的团圆的晚餐,其乐融融,一年来的烦恼一扫而光,欢声笑语中,不觉夜已深沉,小孩忍不住早已酣然入睡,而大人们则“叩”起了功夫茶,在满室氤氲的茶香中等候新年的来临。
刻交子时,四周就迫不及待地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一阵紧似一阵,孩子们在睡梦中醒来,欢呼:“新年喽”、“新年喽”,揉着醉眼,跑到大厅,逐一向大人们“旦好话”:“新年好”、“大赚”,长辈则给孩子说些学业期望的话。一家子亲亲热热和和气气,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祭祖赛桌 陈坤达 摄影
鞭炮声一直持续到天明,方才萧疏,各家各户在天井摆设香案,祷告上天和祭拜祖先,匆匆吃一点姜薯圆后,一家子抱儿携女出门给亲戚朋友拜年,有句俗谚:“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拜年越早越好,以示诚心。出门拜年的人,都带着潮州蜜柑,且不能奇数。蜜柑也即黄果,潮汕人称为“大吉”(大的桔子)表示吉祥如意。这个习俗是有来历的:古时,有一年将过春节,某村突然流行口渴症,一仙人托梦于村里一位美丽聪明的少女,说:“吃柑保大吉”,少女马上遍告全村,村人按仙人指点吃了柑,口渴症竟奇迹般好了,自此,潮州蜜柑成了吉利的象征。
新正期间,大街小巷都热闹非凡,络络绎绎到处是探亲访友、拜年贺春的人流,更有传统游艺,如“英歌舞”、“舞虎狮”、“游联标”等节目,给春节添姿加彩,把新年的喜庆推向高潮。
到了初四日,节日的气息尚浓,接“老爷”落天之后,初七大伙过一个充满古远人文关怀的青菜节——七样羹,初九日,全家人丁沐浴斋戒,祭拜玉皇大帝,名曰“天公生”,接下来,就忙着准备过喜庆、吉祥的元宵节。
在开正到元宵节的十五天里,按俗例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烛火长明,“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元宵节,潮汕人把灯的意蕴发挥到极致,元宵之夜,闻名海内外的潮州花灯粉墨登场,精彩纷呈,满城花灯满街人,外地来客叹为观止!
元宵节一过,“男女老少找工课”,潮汕人的年方才在人们美好的祈盼中蹒跚而别。
潮汕人的年是一幅浓郁的风情画,充分体现了潮汕民俗文化的特点,其中大量地保留和涵养了远古的文化信息,这是中原民族文化魂魄和精髓的流漫。
(文/陈坤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