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舞蹈的“面猴”
潮汕有一种很不起眼的小吃叫“面猴”,外地人听起来可能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什么是面猴,究竟什么样?
潮汕的面猴,有点像北方人吃的面疙瘩。面猴的来由跟猴子有关系。一说起猴子,就会让人联想起猴子那凹凸不平的面孔。潮汕人喜欢把调皮捣蛋的孩子叫做“猴子”,把那些带头捣蛋的孩子就称为“猴头”。而面猴的真实面目就是随意捏出来的面片,大小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面猴的来由大概就是这样吧。这也是潮汕人质朴和幽默的一种表现。
记起小时候母亲讲过的笑话,虽然说的是汤圆的故事,也跟面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笑话讲的是一个媳妇夜里肚子饿了,婆婆去看戏未回,她就偷偷起来做汤圆吃,她把汤圆一粒粒扔进沸腾的汤水里,熟的汤圆就浮上汤面,她就浮一粒吃一粒,结果因为汤圆太烫,为了减退热气,她不停地用手扇着,汤圆也在嘴里不停地转来转去,她的表情也随着汤圆千变万化,刚好这个场景被早回的婆婆看见了,暗地里捂嘴笑了。第二天,媳妇问婆婆昨晚看的什么戏,婆婆就调侃说:“昨夜去看独调戏,粒浮粒试,脚颠手也扇。”说得媳妇红着脸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各式小吃 陈坤达 摄影
想象媳妇在偷吃汤圆时又急又烫的样子,不单是面部表情千变万化,想必还是手舞足蹈,想偷吃又怕被婆婆知道的心情而引发的一系列急躁表现,滑稽的场景让人捧腹大笑。
以前在家里,母亲做面猴时就经常讲这个故事,虽然讲了好多次,但每次都让我听得津津有味。我也喜欢在炉灶前看母亲做面猴汤,感受那温馨的场景。
母亲先把面粉倒进一个不锈钢的盆子里,加上少量的水,然后就开始搓面,她使劲地搓,用力揉,一直搓到面不粘手,也不粘盆壁才算完成,母亲力气很大,搓出来的面非常有韧性,这时候面团的韧性可以让我们这些小孩子当炸弹甩玩了。搓好的面团还要让它醒一会儿,当锅里的汤水沸腾了,母亲就叫我们把手洗干净一起来捻面猴,于是兄弟姐妹四个人就围在炉灶边,说说笑笑,一边捏面猴,一边玩耍。
大大小小,凹凹凸凸,奇形怪状,母亲笑着接纳我们的劳动成果。我则踮起脚跟看面猴在汤水里舞蹈,一片一片相互挤压,上下沉浮翻转,跟着冒泡的汤水左旋右转。香香的雾气升腾着,红红的火炉映衬着,孩子们的笑闹声随着锅盆的轻扣声也变得激越美妙,家的温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回旋、荡漾……
面猴熟了,加上葱花,味精和盐,虽然没有什么好的配料,也能让孩子们饱餐一顿。窗外呼呼的寒风,室内暖暖的炉灶,热热的面猴汤满足了孩子们的胃,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吃饱后摸着滚圆滚圆的肚子打饱嗝,母亲的脸上也绽开灿烂的笑容,毕竟那时候还是很多人吃不饱的年代,母亲的勤劳和贤惠,解决了我们的温饱,把我们童年的生活填充得五彩斑斓。
有母亲在的地方,就是家的地方!
现在,我对面猴汤还是情有独钟,经常做面猴吃,也教会孩子做面猴汤,其实也是把一份爱延续给后代。有时候家里来客人,我也会拿出我的招牌菜让客人开开眼界,简朴的待客之道也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浓浓的友情也融合在一片一片会舞蹈的面猴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面猴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做法五花八门,品种也五彩斑斓。可以用菠菜汁做成的面猴,也可以用韭菜来做,用红萝卜汁做起来的面猴更让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增,还可以在汤里加上花甲,当季节的丝瓜,用鸡汤做底。一锅汤水里红绿相映衬,色香味俱全,那汤水的美味,闭着眼都能感受得到,怎不让人垂涎三尺呢?
巧妇总是变着花样做出各种的菜式供家人享受,简简单单的面猴汤,笨拙质朴的表面,也蕴含着主妇对家人的浓浓情意,会舞蹈的面猴让家更温馨!聪明的女人用巧手创造出一个温馨的家,有家有爱有温情,那是男人理想中的家园。
(文/杜祝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