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港之痛

渔港之痛

上面几篇,记述达濠渔港捕捞作业的文化生态,内容不外乎辑录港口趣事、侃侃鱼色特性、谈谈鱼文化等。但是,细细想来,这些文字都没有揭示渔港最本质的东西,充其量仅涉皮毛而已。为什么这样讲?出海捕捞作为古镇千百年来重要的生存方式,是祖祖辈辈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然而在我以上的文字中,却更多是文人某种游离物外的情趣。事实上,一个渔港渔埠的形成、发展以至建立知名度,是无数渔民血汗的集聚,中间藏匿着多少生与死的较量、惊涛骇浪中的舍命搏击!一代又一代人的锲而不舍,方才成就了今日达濠。掀开这段风雨尘泥的历史,有多少沉重的话题在神明深处翻腾!

在古镇,许多古老的民间习俗让外人不可理解,甚至指摘为愚昧,比如对生男孩根深蒂固的心理情结,在神明崇拜中异乎寻常的沉湎等。然而这一切,却不着痕迹地折射这个族群的生存环境和悲怆历史。

海上人家       黄剑豪 摄影

自北宋起,达濠岛就有了人烟聚居,大多为南迁北人。既落海瞰,煮盐和捕鱼成了生存的两种手段。这两项都是强体力活,由于生理的原因,一般只有男子才能胜任。所以,生男孩是渔民们梦寐以求的,不单为传宗接代,更重要的是要承接起养家的重担。这一观念根深蒂固,致使多少年后的今天,虽然男女平等,许多事情女人们也丝毫不逊色于男人,但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是挥之不去的阴影,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不小的阻力。

古镇的男人们在向大海求生存的恶劣环境中,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和坚韧的禀赋,强壮的体魄、古铜色的肤色、豪迈的性格是古镇男性美的标志。明代林大春在撰《潮阳县志》时也不忘赞一声“招(指招收都,达濠的前称)多健儿!”出海作业时需要扯开嗓门喊话,造就了达濠话的“硬”、“响”、“直”,娘娘腔在这里是受到鄙视的。崇尚血性、野性成了达濠人群体性的价值观。这都是在风雨中摔打形成的。

古镇的先辈们既然选择这样的生存方式,就是选择了与命运的抗争、与死神的拔河!

达濠人把出海捕捞作业称作“讨海”,含义是向肆虐的大海讨一口饭吃。俗谚说“行船讨海三分命”,就是概括了旧时代渔民们命运的多舛。那时,预测气候靠看天,具有不确定性;帆船又破又小,行进在瞬息万变的大海上,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我看到一份旧资料,心灵极为震撼!古镇每年都有好几次“骤遇狂风恶浪,摧船折桅,死者**人”的记录!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年轻的妻子目送着丈夫的渔船驶出海口,一颗心便悬着。突然恶风骤起,妻子发了狂似的跑到中鞍头,对着昏黑漠漠的海天,望眼欲穿……不幸的消息或许就像晴天的霹雳,会当头砸下!当这样的场景不断重复出现的时候,是怎样地撞击着每个人的心扉!

收获归来       高伦双 摄影

活生生的人啊,就这样消失在风浪之中,妻子们连丈夫的尸身都见不到就成为寡妇!古镇有一个令人心寒的习俗:未亡人要到海边点一盏灯,又用刀尖在手臂上刺出鲜血,滴入大海,然后把头发打乱,在海水中搅十二圈,以此招引丈夫的魂魄归来。说来不可思议,有时候丈夫的尸体真的会漂到下尾来!老人们说是有灵,我看更多的是由于潮汐涨退,因为濠江是一道峡湾,每天按汛吞吐潮水,海面的尸体会随潮漂到岸边。有一个船老大,在渔船被恶浪吞没的一刹那,有幸抱到桅杆,在海面漂了七天七夜,喝自己的尿维持生命,最终被邻县渔船救起。辗转回家时,看到妻子正在下尾海边招魂,夫妻二人抱头痛哭!

所以,古镇祖祖辈辈的讨海人,对天地、大海有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恐惧,生存的艰难、人生的无常,使他们把一切寄托于神的佑护,拜佛祖、拜神明、拜观音、拜妈祖、拜地头伯公……释道儒三位一体,不论何方神圣,只求能保佑平安,极为虔诚。外地人到达濠来,会惊异于寺庙之多、祭拜之繁,这不能以愚昧来一言以蔽之,而应该投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一个地方的历史和风俗,就是一部心灵史!

(文/陈坤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