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大利:潮州柑
朔风初起,天气渐冷,这时候很多果子都逐渐减少,有的凋谢飘零,有的甚至销声匿迹。然而有一种果子在这个寒冷的天气中挂满枝头,硕果累累,它就是潮汕有名的潮州柑,这时候正是它当季节的时候,清香扑鼻,甜蜜无比。
摘下一个柑子用手轻轻一掰,柑皮上就喷出一层蒙蒙的水汽,一股淡淡的香味就在空气中迷散开来,一瓣一瓣的果肉紧紧地抱在一起,犹如春天里含苞待放的花蕊。轻轻一咬,饱满的果肉粒充溢口腔,黄色的果汁沁人心脾,那感觉奇妙得很:甜中带点酸,是春天飘香的小花,是夏天冰爽的泉水,是秋天最留恋的那片金黄,是冬天那一丝微凉的风儿。难怪有那么多人吃了就忘不了,想戒也戒不掉。
悠悠柑味香,浓浓潮韵情。潮汕人的幸福包裹在一个个金黄的果子里。
潮州柑在粤东地区是出了名的,潮汕有首歌谣这样唱:
潮州出名碰桶柑,
山门城出好束沙,
大长陇出好南糖,
流沙出名浮豆干。
各地方出名的美食已在歌谣中展现,潮州柑也写进歌谣里,说明了它的好吃已经出了名,它在潮汕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潮汕人的生活离不开柑的陪伴。只要有祭拜的场面,就有潮州柑的存在。不单是祭拜,婚庆嫁娶,添丁聚财,搬迁喜庆,都离不开潮州柑这位主角。
柑在潮汕地区还是一种象征吉祥的果子。潮汕人不叫它为柑,而称“大桔”(大吉),它和橄榄同为春节中不可或缺的时果。过年走亲戚时,礼品中也会带上一对“大吉”,在亲戚的礼数往来中互相交换,表示彼此都能“大吉大利”。
做红事之后,也不忘向人家讨一对“大吉”以图喜气。譬如为人家娶亲接新娘子,或者生小孩等喜事,主人答谢客人要封好利包再加一对“大吉”,这样双方都好都能吉利;逢年过节的祭拜,果盘中的五果(就是五种水果)中一定要有一对“大吉”摆在最上面;女子求签拜神,在神灵面前祭拜许愿,也要带上一对“大吉”,目的是希望心想事成,吉祥如意。
由此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离不开柑的影子,生活中的很多趣味也跟柑子有关。记得小时候听大人讲过这样一个笑话。
潮汕过年时,一位吝啬兄到吝啬叔家里拜年,刚好吝啬叔不在家,吝啬婶接待,吝啬兄用手比了一对大大的“大吉”对吝啬婶说:“新年如意,大吉大利!”吝啬婶也回敬了一对“大吉”手势。等到吝啬叔回家,听了老婆的描述,他赶紧纠正老婆说:“下次你比的手势可不能太大,不然大吉大利全被他占了!”
从这个笑话中也可看出,潮汕人对生活态度的幽默与风趣,同时也展现了柑这种“大吉”的好意头在潮汕地区的重要。
翻开史书查看,潮州柑在潮汕地区的栽培历史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明代郭青螺在《潮中杂记》中就提及:“潮果以柑为第一品,味甘而淡香,肉肥而少核,皮厚而味美,有二种,皮厚者尤为佳。”潮州柑有三个品种,包括蕉柑、碰桶柑和雪柑。其中碰桶柑最为著名,是中国柑桔类中果实最大、品质最优的品种,日本柑桔专家田中长三郎誉碰桶柑为“远东柑桔之极品”。但碰桶柑枝梢较长而直立,若管理措施不当,树势易过旺而延迟结果,冬季易落叶,果实易受吸果夜蛾等危害。在碰桶柑中,较著名的品种是碰桶柑和阳二号,其果实扁圆形,平蒡,果皮橙红色,美观,富含营养,肉质脆嫩化渣,甜酸适中,有蜜味,成熟期为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
潮汕地区气候宜人,适宜耕种,瓜果收成好。当季节的水果没办法全部吃完怎么办?在潮汕人灵巧的双手下,很多蜜饯果品应时而生。潮州柑也一样。柑饼,就是蜜饯后的柑了。因为它被压缩得像饼一样的形状,所以称为“柑饼”。一般是供元宵夜赏灯时充五果碟作料之一,也作为馈赠远方亲友的手信土产。
制作柑饼,不只是果子厂的专长,一般潮汕的家庭妇女也都善于制作。做时先将蕉柑刨去一层薄外皮,放在清水中浸,数天后捞起,放进热锅里煮过,再捞起对称切开纬线四条,用器把柑压平,挤去汁,使成饼状,再放进浓糖液中滚,等糖水已成稠液状,这时糖已透入柑肉,再放进一些麦芽糖。这样即成金黄色,而味则如蜜糖般香甜。这种甜点最适宜于送饮功夫茶之用。
远方的朋友尝到这甜蜜蜜的果品,也会满心欢喜,毕竟,被人惦念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友谊也在小小的果品中变得更加黏稠。
潮州柑还是潮汕菜的拼盘、菜肴围边常用的原料,潮汕菜中有一道著名的点心叫“金钱酥柑”,便是以潮州碰桶柑为主要原料制作出来的菜式。现在潮州的蕉柑已经畅销国内市场和日本、欧美、东南亚以及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了,好的东西总会让世人所青睐和接受的。
潮汕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地方,气候不温不火,土质适宜耕种,出产的很多瓜果,让本地人自豪,也让外地朋友羡慕。过年喜庆,亲戚朋友一见面一拱手:“吉祥如意!大吉大利!”
(文/杜祝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