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朴的乌榄,淳朴的情怀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都知道,苏州园林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园林里处处是美景,处处有惊喜,园区里的每一处景观都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那些大规模的假山园景,亭台楼阁,曲径回廊,就连一棵藤萝,一株湘妃竹,一个小亭子都是一幅美丽的画,整个园区布局还有一种大园套小园,小园藏佳景的独特风格。
我去过苏州园林,于是我把那种大园套小园的美景比喻成我们的潮汕乌榄,那种感受就像我们吃乌榄,吃了外层的榄肉,剩下一个两头尖尖的果核,敲开小核儿,里面还有一个香喷喷的果仁,让人惊讶,令人回味。
这里说到的乌榄,个头跟大拇指差不多,浑身上下黑乎乎的,一点都不引人注目。乌榄虽同属橄榄科,却跟橄榄的树种迥然不同。橄榄的外表翠绿可爱,光鲜亮丽,乌榄却黑乎乎的,毫不起眼。两者的价格更有天壤之别,橄榄一斤可以卖几十元、几百元,好的品种如三棱橄榄一斤可以卖到几千元,乌榄却不同,一斤是几元到十几元。如果把橄榄比作金枝玉叶的公主,乌榄最多是公主旁边的丫鬟。但它淳朴、实在。
每到夏末秋初,就迎来了乌榄成熟的季节。橄榄林里到处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幽香,林子里阴爽凉快,枝繁叶茂的橄榄树,一棵连着一棵,就像一把把绿伞,撑起了林地的整片天空;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漏下来,变成斑驳陆离的光圈,梦幻般洒落在地面;那些油亮的乌榄挂满枝头,在光影中仿佛一串串晶莹的黑蓝宝石,若明若暗,摇摇曳曳透射出诱人的亮光。
这乌溜溜的果子,却是潮汕人所钟爱的果类。橄榄可以生吃,乌榄却不行,它只能用盐水来腌制才可以吃。腌制后的乌榄,有一种清新的盐水味道,装在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虽然毫不起眼,但却是潮汕人早上吃粥的好佐料。
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孩童时候的我们,对于乌榄核也会视为珍宝,哪家今天吃乌榄了,乌榄核给了邻居的孩子们,孩子们也会乐颠颠地用手捧着,唤上几个好友,找个地方,用小石头敲开榄核,把里面的小核仁分着吃,于是大家呼喊着,尖叫着。那种快乐和香味是我们的童年时所向往的幸福。
现在的食物中,也有一些糕点里加了乌榄仁,我就不知道精明的厂家是怎样获取这些乌榄仁的,怎样加工成这么香味浓郁的糕点。每当我吃到这种糕点时,总会惊喜一阵子,似乎又重温到了童年的味道与欢乐。
这独特的乌榄味道,唤醒了现代人的味觉,更会勾起他们对乡土的眷恋之情。就如我的先生经常要出差,他每次出门,都喜欢带上一瓶小小的乌榄,他说吃腻太多了,得有这个味道才能熨帖肠胃,这是他的个人理论吧。
心灵手巧的潮汕人也能把这黑乎乎的乌榄做出美食来。香喷喷的蒜蓉炒榄肉,就是很多潮汕人喜欢的佐菜;榄仁炒肉丁,还是岭南增城的名菜呢,很多外国人吃后都念念不忘;乌榄炖瘦肉,味道也是独一无二的,听说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它对肋骨神经痛有很好的疗效。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小的乌榄核竟可以畅销全世界,这要归功于那些著名的雕刻师,他们可以在榄核上雕刻。飞鸟走兽,人物风景,都能雕刻成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的画卷。这种雕刻是我国民间工艺一朵瑰丽的奇葩。清末榄雕名家湛菊生的《赤壁游舫》,就是杰出的代表作。一个小小的榄核,不但可以雕出结构复杂,图案精致的船舫和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六个人物,而且在船底还刻有537个字的《前赤壁赋》,其鬼斧神工的雕刻手法至今仍令人惊叹不已。过去漂洋过海的人,都喜欢把榄雕佛爷或观音戴在脖子上。出门在外的人还喜欢戴上用榄核雕刻的艺术品,据说他们闻到榄香就永远不会忘记故乡了。
我相信,故乡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港湾,即使没有榄香,即使没能闻到乡音,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也是他们心里头最淳朴的情怀。
(文/杜祝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