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自 序

还是很小的时候,在老祖母的箱底里翻出了一枚八卦大铜钱,听父亲讲,那是清朝同治年间的大花钱,也算得上是祖上留下来的传家宝了。那时候,我虽不懂得历史上有古钱那回事,更对大花钱是个啥玩意不甚了解,但也总是爱不释手,时常也拿出来在一帮同龄娃娃们面前炫耀一下。后来,邻里女娃子们踢毽子,踢坏了,常将毽底里面裹着的铜钱随手一扔,我便时常捡起来据为己有,久而久之,那些个不起眼的小铜钱也就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

清代 八卦花钱(厌胜钱)【正面】

清代 八卦花钱(厌胜钱)【背面】

人渐渐长大了,上学后也学了点历史,知道了铜钱这个东西原来是古代的一种钱币。可这种钱币根本不能与当时那个年代“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人民币相提并论,既然是个不值钱的东西,也就再没有往深处去探究。直到上初中学中国古代简史时,老师要求我们把历史纪年表通通背熟背会,我或许是太笨的原因,常常是前熟后忘,为此,没少挨历史老师的批评。一次偶然的机会,同桌在回答老师提问时,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自编成了“秦始皇‘半两’钱统一中国”,从而引发出哄堂大笑,继而老师将古钱的事与历史略为介绍了个大概。也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茅塞顿开,一有空就将那些收集的小铜钱翻出来,按照钱文上的不同名字一一对照各个朝代,引伸出时间顺序和历史大事件,反倒使难题很快得到了化解。从那之后,秦半两、汉五铢、王莽泉、唐开元、宋元宝、元交钞、明洪武、清康熙、民(国)铜板,逐步印证在了脑子里,也渐渐地对那个原先不值钱的“小东西”产生了集藏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增长知识的最好老师。我对历史的兴趣爱好或许就是从收藏古钱币开始的。上高中那时候,同学们大多喜欢集邮,也经常把他们厚厚的集邮册拿到学校里来,在同学面前炫耀一番,令大家好不眼馋。说实话,我那时也时常想跟那些同学一样,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集邮册,也想学他们能时常从书包里拿出来,在同学们面前摆弄上半天,以显摆自己的收藏成果之丰硕,可我当时没那条件和资本,平时连个烧饼都舍不得花钱买一个,哪还有那闲钱去购一套套价格不菲的邮票,从而也打消了想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屁颠屁颠作乐的念想了。不过,回到家中,还是能找到自我满足的开心,那就是把抽屉里的一盒子小铜钱全铺出来,自娱自乐地把玩一番,满足一下自己那份难得的虚荣。

当然,中国钱币历史久远,品种也名目繁多,即使同一种钱号也有不同的版别,这么细算起来,我抽屉里的那点存货还仅仅是一点点小皮毛,根本谈不上是个正儿八经的收藏。况且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的小县城也没有现在较为完善的古玩交易市场,想多攒点缺项还真是难上加难。所幸的是,我这人向来不小气,经常请一些家住农村上学路远且来去不方便的同学,在阴天下雨的时候到家中与我同吃同住,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他们就总想找机会来回报一下,于是,我也学会了“狮子大开口”,让他们在方便的时候给我找点小铜钱来玩。几年下来,我还果真收集了不少,我那原先不甚丰满的小古钱也就这么一天天多了起来。

时光转眼一去三十多年了,儿时的一点兴趣爱好,随着“穿起绿军装,扛枪保边疆”的环境变迁,也逐渐淡出了视线,而那堆曾经引以为豪的古钱币,依旧尘封在老家的抽屉里,散作一团。直到前些年,或许是受民间收藏热的影响,又开始把那段中断了近二十年的兴趣又捡了起来,也时常利用出差之便或节假日出行旅游的机会,抽空去古玩市场转一转,也不论三七二十一,凡是自己没有的,只要看上眼且价格合适,一律收入囊中。得空的时候,就钻进“钱眼”里去,细细查资料,找出处,渐渐地对这堆古钱有了初浅的了解,也知道了古钱币如何分类收藏、如何鉴别真伪、又如何赏析品鉴,直至去伪存真,然后打印条目,封装入册,如此周而复始,上至战国春秋,下至民国乃至现代的钱币,大部分都能“收刮”在册子里了,现在也可以拿出来在朋友们面前显摆显摆。

诚然,我现在的一点收藏与藏泉大家们比起来,仍然是冰山一角,尤其是在谈“钱”和说“爱”上,更是“小巫见大巫”,但不管怎么说,藏有藏的价值,谈有谈的乐趣,爱有爱的意义。我便试想,如果能把这些乐趣和收藏过程中的心得以及个人对钱币知识的理解整理出来,汇集成册,与大家(尤其是初藏爱好者)来一同分享,既可以弘扬古钱币文化,又可以丰富大家的娱乐生活,一举两得,岂不是件好事?也算作是这些年来个人“钻钱眼”的一点奉献罢了。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