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瓶茅台知唐币
初入泉门的时候,本人对唐钱鉴赏也是目不识丁,只知道唐朝有“开元通宝”小平钱,却不知其种类复杂繁多,而且唐通宝钱背后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一次偶然机会,一位资深泉友路过来作客,闲话间说起了唐开元钱,经此点拨,本人方才茅塞顿开,为能讨得老友秘笈,还得从我破费两瓶茅台酒说起。
伍先生长我十多岁,年轻时曾在一冶炼厂工作,或许是职业关系,常能接触一些废铜烂铁,久而久之,身边便有了不少藏钱,退休后,便在太原开化寺开了个商号,专做钱泉交易买卖。老先生喜爱喝酒,而且对好酒情有独钟。都说朋友来了有好酒,那日也不例外,小酌两杯“二锅头”之后,自然离不开谈“钱”说爱的话题,本人不仅对先生的藏品丰富羡慕,更对先生的学识渊博敬佩连连。席间,我将此前花了八十大洋得来的一枚唐“开元通宝”钱,请先生指教,看看我买得是否物有所值,未曾想,老先生一句“不值也值,值也不值”的淡淡一笑,反而令我闹心了好一阵子,只央求老先生道明实意,然而,老先生却借口赶路要紧,下回再分解。
为了解开这个“下回再分解”之谜,我特意找了个空闲,专程登门请教,为得到真经,也不惜将自己收藏多年的两瓶茅台酒奉献了出来。老先生果真嗜酒如命,见有好酒,便滔滔不绝,将唐钱的历史以及鉴别的要点一一开讲了起来。
唐开元钱是高祖李渊入主长安建立唐朝后,为整治隋末战乱所导致的币制混杂现象,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颁诏令废五铢钱,正式改铸统一的“开元通宝”钱行用。此钱并没有取高祖年号来命名,而是取东汉班固《东都赋》中“夫大汉之开元也,夺布衣以登皇位”之“开元”二字,喻意唐朝从此开辟新的历史纪元。这里的“开元”即指开国奠基,“通宝”则指流通的宝货。唐朝通宝钱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反映了人们当时对货币的作用有了全新认识,以钱为宝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后期一千三百多年“元宝”“通宝”“重宝”等币制的产生,奠定了认识基础,并为后期历朝历代所沿用,具有“始祖”地位,对古代日本、朝鲜及安南(越南)等国,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开元通宝”钱沿袭五铢钱“外圆内方”的特点,钱面最初四字据说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欧阳询所题写,其字体在篆隶之间,文字庄重、隽秀、挺拔,特别美观。对书法爱好者来说,欧阳询这个名字可不陌生,是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齐名的楷书四大家之一。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及北齐三公郎中刘珉,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自成面目,人称“欧体”,为一时之绝,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在楷书、隶书、草书等书体上均有造诣,其中尤以楷书为最,有“唐人楷书第一”的美誉。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一旦得到他的墨宝就视作珍宝,在唐武德年间,高丽(今朝鲜)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足见欧阳询在当时已名扬海外。
“开元通宝”钱作为一种新式钱制,并以新的面孔呈现在世人面前,确实体现了大唐王朝开明起始的一面。此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一千钱重六斤四两”,极大地方便了流通。此令的颁布也从此正式脱离了秦汉以前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采用十进制换算办法,大大方便了行用,更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对当时因战乱导致的经济混乱具有良好的扼制作用,为老百姓恢复生产和商品流通提供了有力保证。正因为有了前期的经济保证,唐太宗于公元626年8月即位后,励精图治,呈现唐初“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唐“开元通宝”钱贯穿于唐朝各个时期,行用长达266年之久,铸量大,版式多,是存世最多的古钱币之一。普通版价格不高,少见版价格略高,但也有奇品大珍。按照泉界收藏的评判标准,最为常见的“开元通宝”小平钱大至分为四个不同的铸币阶段:
唐初“武德开元”钱:初唐开元又称“武德开元”,是官方钱监局督造的一种优质开元钱,钱文直读,字体为八分隶书,笔划端庄沉稳,正反两面皆有廓,铜质纯净,铸造精良。钱径2.5厘米左右,穿孔0.7厘米,廓宽为0.2厘米,重约4.5克,“元”字首划为一短横,次划长横左挑,“通”字的走之前三笔各不相连,呈三撇状,“甬”部上笔开口较大,“宝”字“贝”部为两短横,不与左右两竖笔连接。
唐代 武德开元通宝
中唐“盛世开元”钱 :尽管在“贞观之治”之后,唐朝经济迎来了空前发展,也尽管武则天改换了李氏王朝,但经济发展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货币仍沿用“开元通宝”钱作为唯一的国币行用,为“中唐盛世”打好了基础。在唐玄宗于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登基后的44年间,唐王朝又进入了极盛时期,是唐朝高度发展的黄金阶段,百姓生活殷实富足,府库充实。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诗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兴盛情景。与武德开元钱相比,唐玄宗后期的铸币,型制上差别不大,区别主要是钱文一改欧阳询亲书的端庄沉稳,演变成笔划疏朗,纤细清秀的笔体,“元”字首横加长,次划左挑,“通”字的走之前三笔呈似连非连的顿折状,进而又演变为连续的拐折状。“甬”部上笔开口较扁,整个字体显得比前期瘦长,“宝”字“贝”部内中间两横加长,与左右两竖相衔接。宝盖头下的“尔”字呈三竖状,钱背面多有指甲痕或月痕。
唐代 会昌开元通宝(背昌)
晚唐“会昌开元”钱:“会昌开元”钱的复出还是得益于“安史之乱”后整顿币制的结果。据史载,史思明称王洛阳后,曾发行“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钱两种大钱货币,尽管时间不长,只强行使用了一两年,但由于叛王的贪婪,一枚得壹或顺天新钱,须当100枚开元通宝旧钱使用,所以老百姓对“得壹”和“顺天”这种不足值的大钱深恶痛绝,战乱之后纷纷将其销熔铸铜佛,现已不多见,所以藏界对这两枚钱有一句行话:“顺天易得,得壹难求”,说的正是这种情况。可以说“安史之乱”严重扰乱了唐朝盛世经济,是唐经济由盛至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之后,唐肃宗乾元元年虽然发行了虚价的“乾元重宝”钱,想平息两钱的乱象,反而适得其反,更加剧了钱制的混乱。武宗继位后,为稳定经济而推行了“两税法”,因此法以铜钱来征税,造成了货币供应的严重不足,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新铸了大量开元通宝钱后才缓解了严重的钱荒。据《唐会要》卷四九记载:会昌五年七月,中书门下奏:“以天下废寺铜像及钟罄等委诸道铸”。在《泉货门》中更有明确记载,“天下士庶之家,所有铜像,并限敕到一月内送官,如违此限,并准盐铁使旧禁铜条件处分”。由此可见,“会昌开元”钱大都是用毁寺铜佛来翻铸,从现存的会昌开元钱上也不难看出,此钱较早期开元钱都质差,铜杂质多,外观品相不如早期清亮,皆缘于此。会昌开元钱最大特点是,背铸有州名(共二十二地),如京师铸“京”字、扬州铸“昌”字。由于各地铸钱工艺存在差别,多数钱币周廓偏斜,钱文笔划纤细模糊,“通”字的走之前三笔呈连续顿折状或似连非连状,多数轮廓不整,但会昌钱仅铸一年并停铸。
南唐“开元通宝”钱:据史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创建者李昪之子李璟于中兴二年(公元959年)曾铸“开元通宝”钱。此钱有小平钱与唐“开元通宝”钱相仿,区分之处就是边廓宽缘,钱文篆隶成对,尚有大钱,因铸量少,存世不多。
此外,五代十国时期闽王于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开铸的一些大型铜质、铁质、铅质的“开元通宝”钱和小型钱,大型钱背星月纹或闽字,小型钱背闽、福、殷字,此类钱文字多不工整,属地方钱,存世量也不多见。
五代 南唐开元(篆体)
五代 南唐开元通宝(宽缘)
唐代 乾封泉宝
经过老先生一番教导,本人获益匪浅,至少对唐开元系列钱有了初步的认识印象。或许是老先生得了两瓶茅台酒的缘故,他居然将自己收藏的一袋唐币散钱,全赠送了我,以充实我在唐钱上的收藏不足,细细翻了翻,几种开元钱都有,不免面露喜色。然而,在这堆散钱中也夹杂了几枚非开元钱,带着不解的疑问再次请教老先生,他依旧淡然一笑,又耐心地给我说起了这几枚“杂钱”的来历。
在唐历代皇帝中,绝大都数都在延用“开元通宝”钱,不过也有铸其他钱币的事。如“乾封泉宝”和“乾元重宝”以及后期的“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咸通玄宝”钱等,但这些钱都寿命极短,并没有影响开元钱的统治地位,而且新钱出现后老开元钱仍在并行使用。
唐“乾封泉宝”钱: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铸“乾封泉宝”钱,这也是唐代第一枚年号钱,规定一枚“乾封泉宝”当十枚“开元通宝”钱使用。那么,唐高宗为何在继位十六年后才出此新钱,且只用了八个月就停铸呢?这里也确有原因。据史料考证,乾封是唐高宗的第五个年号,是封禅泰山后,才改“麟德”年号为“乾封”年号的,这与大家熟知的女皇武则天有很大关系。据唐史载:武则天原为太宗李世民的幼妾,后被太宗逐出宫外削发为尼,太子李治继位后,一直恋恋不忘武则天的美貌,于公元652年将其接入宫中为妾,而高宗皇帝性格昏懦,毫无主见,朝廷生死大权逐渐操纵在武则天手中。麟德三年,武则天在泰山举行规模空前的封禅盛典,刻立“双束碑”,喻意武则天与高宗皇帝共创天地,并将麟德三年改为“乾封”元年,为表记武后新纪元的功业,于当年四月新铸“乾封泉宝”钱行用于市,但此钱实为虚值大钱,导致通货膨胀,造成经济动荡,老百姓并不认同。当时曾有“谷帛腾贵,商贾不行”之说,高宗不得不下诏反思自批:“采乾封之号,改铸新钱,静而思之,将为不可”。他认为,高祖铸开元通宝钱,在太宗皇帝贞观鼎盛时期都没有改铸新钱,自己却铸新钱取而代之,有违天意,只好于次年正月废弃此钱,并收缴回炉销毁,重新开铸开元钱行用。可见此钱存世仅八个月,入市量极少,在唐代的钱币中属于热门品种。此钱四字面文为楷书,比开元钱略大,铸工规整,后世赝品极多。
唐代 乾元重宝(花穿)
唐“乾元重宝”钱:唐肃宗继位后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七月,由御史中丞相奏请铸行“乾元重宝”钱,民间俗称“乾元大钱”。此钱为圆形,内有方孔,铸有凸文“乾元重宝”四字,隶书直读,因钱径与开元钱相仿,但份量重,初铸钱轮廓深峻,后期较为轻小。二年再铸“乾元重宝”(重轮)钱,因此钱背面外廓为双层,故叫“重轮钱”。重轮钱比初铸重宝钱略大1/3,先是以一当开元钱五十文兑换,因不断减值,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改为重宝钱当十钱用、重轮钱当二十钱用。从重宝钱到重轮钱的持续贬值不难看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已使唐朝经济元气大伤,市价秩序混乱,加之此前“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两种虚值大钱造成“王赋所入无几”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朝廷本想以新铸“乾元重宝”钱来稳定物价,增加朝廷税收,但此法不仅不能奏效,反而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直线飞涨,以至一斗米涨至七千文钱,老百姓因“米贵如金”饿死者不计其数。因此,这项币制改革遭到朝野责难,于次年十一月废止。
这里要提醒一下,市面上偶有“乾元重宝”小钱出现,此钱并非肃宗年间开铸钱币,而是其子代宗继位后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后铸的乾元小钱,钱面与重宝钱相同,只是径小,形似开元钱,背多有星、月、祥云、瑞纹。此钱虽为重宝钱,曾作以一当三枚开元钱用,可三天后又改为以一当一用,不久下令停铸,独行开元通宝小钱,因此,该小重宝钱已不多见,藏者若有幸真是难得佳品。
一年前,我曾在保定古玩市场捡得此枚小重宝钱,那次也纯属偶然,据卖家小伙子讲,在我此前十几分钟左右,曾有一个买家也相中了此钱,只因卖家对此钱是识货的主,出价有点高。可那位买家有点嫌贵而放弃了,当我转到跟前一眼便看中,杀价也不是太狠,就收入囊中。可是过了没多久,只见一个中年人走到我面前问我刚才是不是得了一枚小重宝钱,我说是,他显得有点懊悔地跟我商量,能不能转卖给他,我说不行的。他见我没答应很是后悔,说刚才只因身上钱没带够,就返身回去取钱了,再回来买时,没想到此钱已被我所得。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有些好货确实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旦后悔,为时已晚。
唐“大历元宝”钱: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西北地区地方铸币,中原比较少见,面文旋读,大致与开元通宝钱钱制相仿,但制作粗陋,铜色昏浊,钱文隶书四字旋读,书体朴实有力,有大小两种样式,如今存世量已罕见,属古泉珍品。
唐“建中通宝”钱:唐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8年)西北地区地方铸币,中原地区极少发现,在新疆库车一带屡有出土,钱体薄小,四字隶书旋读,文字晦漫,铸工草率,版式有大小两式,如今存世量不多,好品难求。不过,近来有些收藏者依据唐德宗曾经使用过一年“兴元”的年号,故认为德宗在位时也曾铸行过“兴元密宝”小钱,但查询相关钱史资料均无此一说。根据此钱“外圆内方,篆文字体,背面无字”的币制特征描述,应该是北宋“熙宁元宝”篆文旋读小平钱,只不过把“熙”和“宁”的篆字误当成“兴”和“密”字,取直读而已,只要细细了解一下篆字书法,便能加以区别,切不可“偷梁换柱”,哗众取宠。
唐代 乾元小重宝(大钩)
唐代 建中通宝
唐“咸通玄宝”钱: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在桂阳(今湖南衡阳)监铸,钱文四字隶书而含魏碑风骨,取直读,章法匀称有力,因铸而未行用,故传世绝少,为唐钱第一珍品,也是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市场上仿品很多,收藏者要注意甄别。
经过老先生的一番细说,顿使我领悟,此前那番“不值也值”之说本是说唐开元钱,作为一段历史的货币见证,确有纪念价值,对于泉藏爱好者来说,能得到一枚美品好钱,不应以价格来衡量得失;“值也不值”应当理解为唐开元钱在历史上行用时间长,铸量大,收藏者应全面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做一个真正识货的人,而不能受卖方忽悠,价格适中即可,得此心得,奉献大家,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