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钱小坑百姓
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曾铸“熙宁元宝、重宝和通宝”铜、铁钱。元宝钱为小平钱,有楷、篆、行、隶四种书体,重宝钱系折二钱,有大小之分,钱文有楷、篆、隶三种文体,通宝钱为折三铁钱,兼有小平钱,钱文楷书。这几种钱不仅版别复杂,达20余种,铸量也大,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的币制混乱,是助推通货膨涨的祸首,常遭百姓深恶痛绝。那么,此钱为何有“最坑老百姓”之说呢?这与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有关。
宋代 熙宁元宝(楷体)
王安石其人其事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他作为北宋时期的一朝宰相,以变法而扬名天下,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称“熙宁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在熙宁年间进行的一次全方位改革。起因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剧烈,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军队战斗力低下,尤其是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宋军连年败北,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经到了危机关头。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英宗病逝,宋神宗赵顼即位,他是一个富有理想和进取心的好皇帝,即位后一直想实现富国强兵的伟大抱负。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他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的王安石入京做事,于次年二月正式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负责变法事宜。王安石明确提出“疏理财政,增加收入”的变法理念,作为破解危局的头等大事来抓,主张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紧缺的问题,也是变法改革的当务之急。在他的倡导下,先后制定了诸如《青苗》《免役》《均输》《市场》《农田》《水利》等一系列新法令,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提高军队素质和战斗力。
宋代 熙宁元宝(隶体)
宋代 熙宁元宝(篆体)
宋代 熙宁元宝(篆体大字)
宋代 熙宁重宝
从理论上讲,王安石的这些变法措施确实是符合实际的治国安邦良策,也符合他个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贯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变法改革的实践之中。如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九月颁布的《青苗法》中就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时,以比市价略低的价格出售,来平抑市场价格,有利于百姓生活;遇有价格低于平常市价时,就以市价收购,所产生的利钱,按自愿原则,由政府每年分两期向农民贷款,待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使得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不至因受高利贷的盘剥,而变得越来越穷。又如,熙宁三年十二月颁布的《募役法》(又称“免役法”)中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来替政府做事,把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以保证劳动生产不受影响,从而进一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同年,又推行《裁兵法》和《将兵法》。《裁兵法》中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对拱卫京师的禁军要每年进行两次测试,对测试不合格的改为厢军;在厢军期间测试不合格的,要改为平民。以此法杜绝贪生怕死,只吃皇粮而不能打仗的劣兵。在《将兵法》中规定: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个作战单位,每个作战单位安排“将”与“副将”各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随时受命调遣,以提高军队素质。此外,在关乎民生方面,也积极推行税赋改革,以减轻民众的负担。如熙宁四年八月制定的《方田均税条约》,意在省劳费、去重敛,减少人民的负担。为繁荣市场,促进商贸业发展,于熙宁五年三月,颁布了《市易法》。由政府出资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市易司),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每年交纳二分利息的办法,用以达到“通有无、权贵贱,平物价之功,以期达到抑兼并也”,从而增加了财政收入。
由此可见,王安石在任期间所推行的一系列变法改革,成果有目共睹,对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军事实力明显得到了加强,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在与西夏的交战中,最终取得了“熙河之役”的胜利,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这在宋夏交战的历史上也是罕见难得的胜利。
尽管王安石的变法是有益之举,但文人治政的弊端也同时在变法实施过程中暴露无疑。用我们现代的眼光来审视,应该说王安石“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经济理论无疑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是理想社会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可惜的是王安石毕竟生不逢时,个人的“理想主义”认识观,完全超越了自己所处的封建时代。尤其是封建贵族、士大夫和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彻底解决好,反而有悖于时代背景,使得理想变法很不切实际,从一开全始就走进了“怪圈”。特别是《方田均税条约》(所谓“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所谓“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以清理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以强征税收的办法,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实施以来,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自然遭到保守派的有力反击,处处受阻或有所取舍地变通实施,财税虽有增收,但没有消弱豪强地主的利益,反而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再有,《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出现了个别地方官吏为了各自利益强行给百姓借贷的现象,严重违反了“个人自愿的原则”,使百姓反而变得贫困交加,这些都是王安石推行理想变法后所始料不及的,反而成了反对派攻击的口舌。
其中,代表大地主官僚利益的司马光就是坚决反对者之一。他多次写信给王安石,列举实施新法以来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诸多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历史上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予以回击:“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后来两人彻底绝裂,从而引发了朝廷内部的党争之祸。俗话说,两虎相争,必有恶果。改革派王安石虽在任,但已让神宗皇帝深感压力不轻,而司马光也在皇帝面前得不到重用,自请离京,改任西京御史台,自此隐居洛阳15年不问政事,专心主持编撰了长达294卷(约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最终让宋神宗动摇变法改革意志的导火索是,熙宁六年至七年(公元1074年)的中原大旱事件。当时担任监安上门、光州司法参军的郑侠上书宋神宗说:“从去年以来,蝗灾大作,秋冬二季均无雨干旱,致使麦苗干枯而死,粟、麻等农作物无法播种,民情汹汹,老百姓不得不四处逃亡,而官府却大肆聚敛钱财,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而北方的辽国又趁机落井下石,屡屡派使者要求宋朝割让领土。这些现象都是执政大臣多行不义而造成的”。他一再告诫皇上,旱灾是人祸造成的,王安石为罪魁祸首。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并非杜撰,还特意将民间百姓卖儿卖女、典当妻子、拆毁房屋、砍伐桑柘等悲惨的景象画成了一幅《流民图》呈送皇上。宋神宗大受刺激,他理想中的变法,原本也是想为老百姓安居乐业作点贡献,但看到的画中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使他对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产生了怀疑。第二天,宋神宗就下令暂时罢免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十八项法令,这一举动无疑是对王安石施行新法的否定。恰在此时,司马光又借机上书《应诏言朝廷阙失状》一文,再次从中作梗,加剧了王安石的倒台。同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降任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知府,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但吕惠卿私心自用,借变法之名,中饱私囊,更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王安石被贬十个月后,又被重新诏回京师复职,继续执行变法,而此时的宋神宗对改革已经不如以前那么积极了,王安石感到处处受难也逐渐变得心恢意冷,加之此时王安石的爱子突然病逝,于是在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十月第二次罢相,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京城,从此退居金陵,潜心于研究学问,再也不过问政事了。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宋哲宗时期的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司马光政治上的短见,或许是推波宋王朝走向衰落的起始,但其专修的《资治通鉴》反而功盖一世,成为一部伟大的不朽之作。
故事说到这里,也许大家会问,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之争,对熙宁钱坑老百姓又有什么因果关系,是不是我在哗众取宠?其实不然。熙宁钱小坑害百姓之事,确与变法关系极大。前面我说过,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是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原则,这与西汉武帝时期桑弘羊的赋税思想如出一辙,也是以国家垄断经营的方式,来与民间争利。我个人来看,当时争利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实物掠夺,就像辽、金、西夏时期的游牧民族一样,大多采取对中原边境的武力骚扰形式,强抢百姓的财物;另一种则是朝廷在财税上大做手脚,以发行大量货币来巧取豪夺。显然,王安石变法所采取的是后一种方式,那就是多发钱和发大钱。据史载,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量达506万贯(唐朝最盛的开元盛世时期年铸币量仅32万贯),而北宋时期的一贯钱相当于770文,年铸606万贯即相当于390亿枚小平钱,然面,京师开封当时的米价仅为400文一石,一石约100市斤。从这个实例换算就不难发现,朝廷大量发行的货币已经远远大于了社会的购买力,币烂失重的恶果,必然要造成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而通胀的结果只能是政府从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老百姓却倒了大霉。
由此可见,发大钱(如熙宁重宝和通宝铜、铁大钱)所造成的是物不等值,是在背向盘剥百姓和商人的利益。正如《市易法》中规定:向商贩发放贷款,每年交纳二分利息。用现代换算法来讲,也就是说要从中扣除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足见贷款的成本之高,商人所赚的钱,大部分要用去支付利息,个人所得仅是一小部分。从这个简单的事例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朝廷吸纳民间资本有多么严重。据当时官方统计数据来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宋神宗的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最高达到1.6亿贯。若按当时的米价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即一石米400文,按现在市场普通米价2.50元/斤估算,400文就相当于现今人民币250元,即1文钱相当于人民币0.625元,那么一贯钱就相当于现在的481.25元。以此推算,熙宁十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来计算,就相当于人民币340.24亿元。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也大得惊人,可想而知,这么多财政收入从哪里来?既然不可能通过发动战争从别国来掠夺,就只能从老百姓手里去“抢”。那幅《流民图》应该说是当时最真实的社会惨状写照,也由此可见,当时老百姓和商人手里拿着那么多“熙宁”钱,还不如一堆臭狗屎,怎能不对变法深恶痛绝?所以说,熙宁钱是最坑老百姓的北宋钱,一点也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