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明“洪武”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又一个大统一的王朝。公元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庆(南京),就将集庆改名为应天,取意顺应天命,以此来推翻元朝。后于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在应天称帝,史称明太祖,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开启了明王朝长达277年的统治。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洪武之治”。
明代 洪武通宝(早期平头通)
明代 洪武通宝(早期三角通)
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命京城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钱,除少数几个省份铸钱外,其余各省都没有开炉铸钱,年铸钱量也不多,大约为十九万贯左右,其中,铸量最多的一年当数洪武五年。朱元璋为避讳元朝的元字,把所铸之钱一律叫通宝而不叫元宝钱,并延袭“大中通宝”钱的钱制,将洪武钱分为五等,规定小平钱,每文重一钱,折二钱重二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五钱重五钱,当十钱重一两。洪武《铸钱则例》规定,铸钱应用生铜,由于明初大力恢复生产,各项支出庞大,加之,明朝初期铜料极端缺乏,所铸钱大都用普通废钱和旧铜铸造,因铜质复杂,纯度不一,而造成“洪武通宝”成色不一的情况。到了洪武八年(公元1375),因所铸铜钱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不得不于三月,借鉴元代实行的纸币制度,印制“大明宝钞”(共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和一贯,计六等)与铜钱并行使用,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由于当时纸质较差,纸钞难以耐久,况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发行当年就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贬值极快,民间纷纷弃之,从而使宝钞的发行和推广以失败告终。洪武十年,只能再次恢复宝源局与各省钱局开铸铜小钱,但此时的小钱仍是作辅币使用,主币主要改以白银为主,一般交易大数额用银,小数额用钱,白银和铜钱成为当时货币的主体。
由于白银保值不贬值,而且凿银很便利,渐渐地老百姓普遍使用碎银作小额支出,而大量劣质铜钱却不受青睐,反而又造成了铸币成本支出的巨大浪费,又不得不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8年)后停铸铜钱。但随着“洪武之治”盛世的到来,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银的使用又受到了制约,主要是因为我国不是白银的主产国,大量白银需要海外进口,但明初时期又实行严格的“海禁”制度,根本不可能有外银进入,这就又促使人们对铜钱加以重用,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4年)七月对原有钱制进行改革,重新铸五等钱,分别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钱,小平钱每文重一钱两分,其它四等钱,依照小平钱之重递增,并且只准京师宝源局铸钱,其它各省停铸,仍与宝钞并行使用,可是新钱出炉还未满月,宝钞流通又再次受阻,老百姓宁可持铜钱也决不收纸币的现象,使新铸铜钱反而成了民间私藏之物,根本起不到流通的作用,国库出现入不敷出的困难局面。朱元璋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再次禁止使用铜钱,强行推行纸币,洪武钱这才退出了行用的历史舞台。
洪武钱虽经历一波三折的厄运,但在二十多年间,铸造量还是较为丰足,现今我们所能常见的“洪武通宝”钱版式较多。据《武陵藏珍》介绍,有四类六十一种,现存世可见者五十八种之多,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背“记局名”钱多而杂。钱背面计有背京(应天)、北平(洪武元年八月改大兴府为北平府,二年,北平行中书省)、鄂(湖北省)、浙(浙江省)、济(山东省)、桂(广西省)、福(福建省)、豫(河南省)、广(广东省)等九种,各有小平、折二、当三、当五、当十五等。其中,背“桂”小平钱有穿上桂和穿上下“桂一”两种,实际为四十六种。小平钱至折五的四等记局名大多铸于穿上,仅背福、豫者字在穿下,背广者字在穿右。而背福钱为后期所铸、背鄂、背广钱为弘治年间始铸,与历史和实物有疑,待考。在目前市场上,背 京、济、鄂等字样钱较少见。
二是光背钱掺杂其间。从现存的资料钱谱来看,除光背当十大钱外,其余四等钱都有光背钱存世,特别是小平光背钱的版别非常多,也是较能常见的钱。据我分析,光背钱应为各省停铸后,只准京师宝源局铸钱期间而出的钱,因没有各省铸币之分,才出现光背现象。
明代 洪武通宝(中期夹铅锡)
明代 洪武通宝(后期字口不清)
三是背“记值”钱景上添花。这种钱是将记值文字一、二、三、五、十等数字铸于钱背上方(穿上)。目前,存世所常见的有背三、五、十等三种。此外,还有背记局名“当十钱”皆加铸“十”字以记值。再有,背桂、广、福之折二、折三、折五三钱,亦加铸二、三、五记值文字。广西所铸的小平钱还有两种背文,一种是穿上一个“桂”字,另一种除穿上的桂字外,穿下有一个“一”字,也是标明纪值之用。
四是背“记重”钱定衡制。是指钱背穿右各有一钱、二钱、三钱、五钱和一两等纪重文字。规定百分之百用铜,生铜一斤铸小平钱一百六十枚,折二钱八十枚,折三钱五十四枚,折五钱三十二枚,当十钱十六枚。当时,一斤为十六两,钱如其重,当十大钱则除穿右记重“一两”外,穿上加铸“十”字以记值。记重钱应为洪武二十六年恢复五等钱制后,“诏更定钱样”所铸的新钱。纪重钱的出现,不仅统一了全国货币,也结束了元末以来币制上的混乱状态,对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洪武钱虽存世很久(行用达四十一年),但由于铸局不同,所铸五等钱径、重量大小都不一样,即使同局所铸,也有差别。特别是各等钱铸额大小与存世量多寡相差甚远,从而出现了有的钱多与有的钱少的现象。如:洪武通宝背京小平与折二;背桂三、桂五;背广三、广五记局名钱与背穿上三记值钱,皆极罕见。此外,背京折三、折五;背鄂五等钱;背济小平、折二、折三、折十;背桂二、桂十;背二福、三福;背大字五福;背广、广二、广十;背北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背豫折二等记局名钱和光背当三钱、背穿上五记值钱等品种,都是目前罕见之品。
洪武钱虽经历不平凡,但毕竟是明王朝开国所铸的第一钱,或许是朱元璋是平民皇帝出身的缘故,对经济规律的把握不够好,才使得洪武钱一会儿开铸,一会儿又停铸的乱象,这在钱史上是少有的事情,也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经济规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活教材,为后世更好地把握经济规律,服务日常生活,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