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鼎立钱复杂
南明是明朝的延续,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克北京,明毅宗朱由检(崇祯皇帝)于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大明王朝至此灭亡。此后清军入主中原,明朝宗室诸王先后在南方各自建立抵抗满清的政权,共历经了三帝一王,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这些后明政权被史家统称为“南明”朝,前后共历18年。公元1661年(永历十五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永历帝,十二月缅甸国王将永历帝交于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其子等族人都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此后,郑氏政权继续奉永历为正朔。公元1683年,延平王郑克塽降清,清军占领台湾,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南明至此覆灭。
南明 大明通宝
南明各政权建立以后,先后发行了自己的政权货币,由于受当时战争环境的影响,这些钱币的铸造量都不大,而且区域分布性很强,现存世量也不多。再加上,明末农民起军政权钱币和吴三桂反清政权钱币的参入,构成了南明钱币版别复杂多变的局面。
“大明通宝”钱为南明鲁王朱以海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亡之年)被奉为监国于浙江绍兴时所铸。由于当年清兵入关,鲁王逃亡至台州(今浙江临海)避难,次年被明朝旧臣张国维、张名振等拥立于绍兴称帝,并于年底铸此钱。该钱并不作为流通货币之用,当时的中原大片地区,仍用明朝旧钱和碎银,鲁王铸此钱主要是对外宣示,大明王朝并未灭亡,仍在号召汉人与之一起共同进行抗清斗争,是典型的“国殇之币”。该钱有红铜、黄铜两种,铸造不精,只见小平钱,背铸“户”“工”“帅”等字,取意中原大明臣民,不论农户大小,还是城市手工业者或无业游民,都要在鲁王的统帅之下,奋起抗清。在这些钱中,也有光背平钱可见,但背“帅”钱不多见且价更高。公元1646年6月,清军渡钱塘江攻打鲁王,张国维兵败身死,朱以海由张名振等护卫流亡海上,后依附郑成功偏居台湾金门,公元1662年病死,享年45岁。这里要重提一下郑成功为何政居台湾一事。郑成功本名郑森,为明末抗清名将。公元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其父郑芝龙降清,郑成功独与父决,率领父亲旧部在东南沿海地区继续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隆武帝朱聿键当政后,收其为义子,故赐明朝国姓朱成功,故民间世称其为“国姓爷”,后永历帝又封其为延平王,故也称“郑延平”。公元1661年4月,郑成功率领两万余名将士跨过台湾海峡,经过数月作战,打败了侵占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从而开启了郑氏在台湾的统治,战后他鼓励台湾当地民众垦荒种田,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促进了台湾的发展,死后誉为民族英雄。
“弘光通宝”钱为南明福王朱由崧于弘光元年(公元1644年)所铸,有小平,折二两种版式,小平钱又分单点通、双点通和横断弓、行弓各两种,背有星纹和“凤”字等版别。背“凤”钱为太祖老家凤阳地方所铸隶书钱,较罕见。折二钱背有“贰”字纪值,铸量较少,存世不多,价格较高。该钱是史可法等人拥立福王在南京任监国时,改元弘光,在位仅两年,次年清军攻克南京,福王在与清军作战中被叛将出卖,后被押送至北京斩首。该年号钱有“弘发正统,光复大明”之意,其实是福王与鲁王之间相互倾扎,自认为是大明正统皇帝的权力之争的产物。
这里也要重提一下抗清名将史可法,清军攻破南京后,史可法北撤扬州继续抵抗,因寡不敌众,自刎以身殉国。清将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遗体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被誉为“忠正公”。后来清乾隆皇帝也盛赞史可法为“一代完人”。昔日,本人曾前往扬州天宁寺古玩市场,拾币之余,也不忘到一墙之隔的史可法纪念馆去瞻仰这位爱国名将一番。有意思的是,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驻足扬州时的御码头和行宫旧址,即与该馆相邻,似乎曾赞誉过史公的乾隆也有学做“一代完人”之意,当然这只是笑谈。
“隆武通宝”钱为南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于当年(公元1645年)铸,有小平、折二两种,版式较多,有“生”字隆、“缶”字隆和“正”字隆之分,还有“武”字一点为上点武、中点武和下点武、无点武等版式,小平钱分为光背和背有星纹及“户”“工”“南”“留(指留都南京之意)”字等两类,铁钱较为罕见。隆武二年,清军攻入闽,唐王政权灭亡。
南明 弘光通宝
南明 隆武通宝
“永历通宝”钱为南明唐王政权灭亡后,两广总督丁魁楚等人共推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时铸,钱文有“二水永”(“永”字写成上“二”下“水”)、“三角通”(“通”字上的横折点写成一倒三角形)、“双禾一目”(繁体“历”字内写成上为双“禾”字,下为一“目”字)、“双禾一日”(下为一“日”字)等,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钱四种,轻重大小悬殊较大,除光背钱外,小平钱背文有御、敕、督、部、道、府、留、粤、辅、明、定、国等字,尚有记局、记值等版式出现;折五钱为背文“五厘”;折十钱为背文“壹分”。此外,郑成功在台湾也曾铸行、篆两种书体的折二钱,现已不多见。永历钱版式多种,铸行量大,故传世颇多。
永历钱一改以往明钱铸制样式,开创了自己的铸钱风格——滇派。滇派钱币与众不同,钱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这种字体古拙朴素,内廓和外廓都较其他钱币为宽,铸工较粗糙,但钱体分量十足。在南明四个政权中,桂王政权是存在时间最久的一个,先后延续了十六年,曾控制过云贵、两广、湘、川等广大地区,而且与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李定国、李锦等人曾结成统一战线,联合抗清。公元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永历政权灭亡,永历帝被清军逼到缅甸,逃到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收留,后来明朝降将吴三桂攻入缅甸,使永历帝被俘,于公元1662年1月在昆明被处死,终年40岁。永历钱出生于乱世之中,既有明政权存在的象征意义,也是朱由榔在势力范围内筹集抗清军费的行用之钱。
在南明政权时期,明末农民起义军也曾铸有各自政权钱币,后期吴三桂叛清及子孙也曾各自铸过自己的政权钱币。
“永昌通宝”钱为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陕西米脂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克西安,并于次年建立大顺政权,称新顺王(百姓称闯王),国号“永昌”,开炉铸“永昌通宝”铜钱,意为“永代昌盛”。有小平、当五钱两种,“永”字由“二”“水”组成,“点”永比较少,多为一横;当五钱“通”字走之部有高低之分,低者少。当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灭亡,但夺取政权仅41天,起义军在山海关与守将吴三桂决战,本已稳操胜券,却被吴三桂联手清兵入关而惨败,后人作诗讽刺吴三桂为救陈圆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是指明将吴三桂降清这件事。清兵入关后形势急转直下,迫使起义军一直败退出北京,不久李自成战死疆场。清廷定都北京后认定李自成为“贼”,大顺政权所有标识包括“永昌通宝”铜钱在内一律销毁,由于该钱铸期仅一年,故现今存世量少,不易得,西北、山西等地略有少见。
“大顺通宝”钱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于公元1644年8月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号大顺,铸小平黄铜、铁钱,版式多阔缘大样,制作较为精细,有光背和背“工”“户”“川户”等字样,存世量较多。此外,还曾铸“西王赏功”金、银、铜三种钱,用于犒赏三军有功之人,因铸量有限,现已珍罕。
历史上,张献忠是个颇有争议之人,用“反复无常”“杀人如麻”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也给后人对其评判留下了不少难解之谜。不过,我在这里就不作点评了,只对与钱有关的事,略作一说,其中最典型的就上史上所称的“千船沉银”之谜。
南明 永昌通宝
南明 大顺通宝(铁钱)
大顺三年初,清军全力向大西农民军扑来,张献忠携带打劫而来的千船金银珠宝从成都顺水南下,与当时明朝参将杨展激战于四川彭山县江口镇“老虎滩”一带,张献忠大败后退回成都,但其千船金银珠宝绝大都分随船沉于江底,使之成为民间传说。2005年4月20日,彭山县城开建引水工程,一施工队在岷江“老虎滩”河床上用挖掘机开挖铺设管道的沟槽时,铲出一捆银锭,计有10枚,银锭身上有铸造时打上的“崇祯16年8月,纹银50两”等字样依仍清晰可见。据彭山县文管部门初步鉴定,这批被挖掘出土的银锭为明代官银,也为破解张献忠在此“千船沉银”之谜找到了证据。此次挖掘出土的银锭,无论从银锭本身还是其外包装上,都与史书记载相吻合,从而证实了张献忠300多年前在此沉银之说,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只不过“千船沉银”之说有些夸张罢了。
“兴朝通宝”钱为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入滇后于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称东平王时的铸币,按照版别,分为小平钱背“工”、背“五厘”和背“壹分”等,颇具滇泒钱币之风,因铸行量大且行用时间长,现存世较多见。
“利用通宝”钱为吴三桂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时任云南平西王时期所铸的小平、折二、折五、折十钱,小平钱有光背和背“贵”“厘”“云”字,折二钱背“二厘”,折五钱“背五厘”,折十钱背简体“一分”和繁体“壹分”,分穿上下一分,穿左右一分(一分系指折银一分行用),传世较丰。
“利用通宝”并非皇帝年号钱或国号钱,而是地地道道的地方铸钱。这是因为明末清初,清顺治帝为夺取全国政权,先后起用了三边总督洪承畴和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等明朝降将为其开路打先锋,清康熙帝即位后,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作为“有功之臣”分驻各地,论功受赏,史称“三藩”。三藩虽隶属政府管辖,但因其拥兵自重,分据地盘,在用人、征税、铸钱等方面各自为政,俨然是三个独立的小王国,据说“三藩”都曾铸钱,其中吴三桂所铸钱最丰,且影响很广。
南明 兴朝通宝
南明 利用通宝
“昭武通宝”钱为吴三桂在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月,清政府为维护全国统一,下令撤藩,吴三桂又举旗反清,并在衡州(衡阳)称帝,建号大周,改元昭武时所铸,版式有小平和折十型两种,小平有楷、篆书两种,人称“小昭武”。光背钱比较多,背“工”钱和篆书钱比较少,折十钱为篆书大钱,背为“壹分”,人称“大昭武”,此币流通不久,吴三桂便在八月死了。此后,清政府平乱后,下令一律收缴此币,绝大多数被付之一炬,现存世量皆不多,尤其是大钱存世极罕。据说传世大钱首现于福建彰州诏安县南诏镇,是被一位小学生发现的,并被确认。应该说“昭武通宝”钱是吴三桂一生护明、抗清、降清、叛清、复明翻来覆去的历史重要见证。从政治上讲,是吴三桂举旗反清,实行武力推进、抢占地盘、扩充势力,不断稳固湖南、贵州、云南、福建、四川、广东、广西等地区势力范围的一种权力宣示;从经济上讲,也是盘活经济、稳定人心,不断充实军费开支与清廷抗衡割据的的重要经济保证,可以说,吴三桂推行货币统治比单纯的武力独统更具现实意义。
“洪化通宝”钱为吴三桂孙吴世璠在贵阳袭号,改元洪化(公元1679-—1681年)时所铸小平钱,背有星纹、工、户等字,除黄铜钱外,还有少量铁钱和铅钱,后清军平叛“三藩之乱”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该钱随及而终,现背“壹厘”和铅钱背“户一厘”较少见。
南明 昭武通宝(篆体)
南明 昭武通宝(隶体)
南明 洪化通宝
“裕民通宝”钱为清初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清初三大汉人藩王之一)在清政府平叛“三藩之乱”时反叛清廷,据闽中(今福建耿王庄)时期(公元1674年—1676年)所铸,有小平光背和背一分及大钱背“壹钱”和“浙一钱”等,传世皆不多,现福建仍有耿庄旧址保存,耿精忠战败被俘后被康熙凌迟处死。
南明的历史较短,这里除了大明王朝后期政权昏庸腐败、气数已尽是灭亡的主要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南明政权鲁王、桂王和福王等几个政权,在国难当头的危险时刻,不是齐心协力,相互扶持,同仇敌忾,共同灭清复明,而是一味地只为当“正统”皇帝互相进行“窝里斗”,特别是在清军长驱直入之际,仍各自为战,争权夺利,从而失去了疑聚民心的向心力,一败再败,难怪南明政权都是“短命鬼”,纯粹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