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无术难觅钱
俗话说,乱世跑当行,盛世玩收藏。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经济蓬勃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迎来了新时期迈向小康的盛世繁荣。收藏爱好也成为了广大百姓追捧的热门话题。如今,无论走到哪里,各种门类齐全的爱好与收藏,已遍布大江南北,相应催生出古玩市场的兴盛和淘宝大军的异常活跃。
我这个小小的屁民,除了对古钱币感兴趣之外,对古玩市场中的其他物件,大都只“过眼烟云”地瞅一眼,比起那些收藏名人字画或古玩大件的名人大家来说,确实“俗”气了点,但不管怎么说,也算成为了收藏大军中一名积极且活跃分子了。
玩古钱首先应知其历史发展的演变历程。据我了解,早在殷商中晚期以前,物产极不丰富,那时先民们的市场交易大多仍以“实物对等交换”来进行,只要双方相互看中了对方的东西并私下答成了一致意向,所需之物便可交换得来。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活动交易量的增大以及流通的需求,为方便交易活动,人们通过“约定俗成”的规矩,将天然海贝当作交易的媒介来替代行用,这就是“货币”早期雏形的出现。天然币的使用虽极大地方便了社会交易行用,但也易受风化和损坏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又开始利用质地较为坚硬的骨、石和玉来代替,从而相应产生了经过手工打磨形似海币的骨币、石币、玉币等改进品种。这种“币”尽管比天然贝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并非由国家统一铸行而成,仍以民间自制为主,无形中又摧生出私自打磨现象的增多和泛滥,从而严重干扰和影响了日常经济秩序,国家对此现象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控,更不利于“王权”政治意志的体现。于是,又衍生出由国家统一铸行的仿海币样式的早期金属铜质币,尽管天然材质的“贝”虽已退出了流通领域,但“贝”与“币”皆音,“币的概念也由此形成,并成为国家统一规范的货币名称。再后来,为了体现货币为王者所拥有,开始在金属币上标注铭文,并为国家政权所垄断,渐渐地人们把这种依靠政权统治来维护(古代军队的主要兵器为戈)的金属物,即“金”和双“戈”组成的东西称之为“钱”,钱或钱币的概念,才由此产生并延用至今。
要说我对古钱币的爱好,也是有一段曲折而“不可告人”的坎坷,先交“学费”长知识自不必说,就是冤枉路也没少跑,而且,“钱”没得到,还多次被懂行人取笑过。尤其是对钱币知识了解不深,不知“钱”从哪儿出的那段时间,经常会出现“南辕北辙,本末倒置”的现象,从而落下过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在我国漫长的政权更迭史上,我国古代钱币的历史分布也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地域性。如殷商时代中晚期之后的原始青铜仿制海币,就是如此。那时候,殷商文明崛起在现在的中原地区,产地也就是现今的河南安阳及周边百十公里一带,由于受交通条件所限,分布区域也大多在中原地区,远不过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和河北南部等地区,也只有这个区域能时常见到这种币,而其他地方却很难见着。再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楚地产的“蚁鼻钱”,民间俗称“鬼脸钱”,你偏要跑到燕赵大地去寻宝(当然现代交通发达,也会偶有所见),则完全不在理儿。
笔者在这里所说的曾被行家取笑的“南辕北辙”笑话,就是因为初入门不了解钱币的地域性分布特征,才闹出来的笑话。那次,单位组织去福建参观考察,因赶上了周末,大部分地方的古玩市场交易日都安排在这个时间(除北京报国寺周四开市是个例外),我好不容易请了半天假离队独行,也好不容易挤上公交车,来到福州市鞋城对面的旧花鸟市场。这里多以原始的摆地摊形式进行古玩交易,本想在此偏僻之地能捡个便宜,可一上午跑转下来,腰酸腿疼脑子胀不说,问了个遍也没问出个啥名堂,直到一位“老江湖”瞪眼看了我半天,反问道:“从哪儿来的?”我说:“北京”。那位摊主再也不答理我了,只侧过脸去,对旁边的同行歪嘴一笑,丢下一句没头没脑的话:“二球货,找错地儿了,回家玩去吧!”
乘兴而去,扫兴而归。一路上,我也不得其解摊主那句话的真实含义。不过,不用多说,“二球货”肯定是不怀善意地在贬我,而“找错地儿了”,肯定也不是说找到他那一堆破铜烂钱且掺假的摊位有什么不对,而是不该从大老远的北京跑到福州来找那种原产自北方的钱品,自然是对我“乱弹琴”表现的不满,至于后面的“回家玩去吧”,更是意味深长,善意地理解,就是让我回北方找我想要的那种钱,不客气地讲,就是对我下了“逐客令”,让我别不懂装懂,到处丢人现眼,回家玩玩别的去,也总比在外“班门弄斧”强。
战国 早期铜币
西汉 更始五铢
西藏 梅花铜币(旧噶厦政权铸)
想想也是,《左传》曾经教导我们,“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我从北京大老远而来,不是来找钱,而是来找骂。闹出“南辕北辙、本末倒置”这样的大笑话来,肯定要让行家们耻笑。由此看来,玩“收藏”这个东西,不是随心所欲或一厢情愿,把握不准规律,不管三七二十一随处跑或随便找,是很难如愿以偿的。这就好比,浙江东阳产木雕,你就不能随便跑到淮南“豆腐之乡”去寻宝,劳神费力且不说,也很难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机会,只有先把准了原产地的脉络和传承路径,划定好范围,才是正确的选择。这既要有真才实学的先懂“行”,方才能有行得通的“真入行”。
有了这次惨淡的失败教训,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沙里总有金,愚者不识货,不学无术永远跨不进“玩收藏”这道门槛,没有专业知识作铺垫,终究成不了大器。
吸取了教训,我便没事多翻翻书,多查查有关中国古钱币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没事也常到古玩市场老江湖们面前去聊聊天取取经,在不耻下问中,不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尤其是他们常年累月“跑货”的那帮人,凭他们日积月累的经验,更值得参考。
在他们眼里,陕西地下皇陵多,深埋黄土皆是宝;河南中原历史久,青铜瓦陶遍地有;河北燕赵灵秀地,稀罕古董民间找;最数山西钱币多,晋商存货真不少。事实也确实如此,我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起于中原,发展于中原,成就于中原,中原地区才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淘宝圣地,离开这条主脉,想得到你所喜爱的东西,还真有点费劲。
有了这样的见识,于是淘起宝来也就容易得多了。这些年,我没少往山西跑,平遥古城老字号没少看,晋商钱庄的大门也没少迈,要的就是多长见识,多了解晋商的发展史,多学点钱币知识。当然,太原的南宫、大营盘、开化寺等古玩市场也逛得最多,大多数古钱币也多淘于此。北京的报国寺更没少去,流散于各地,尤其是唐代、五代十国、北宋、辽、金、元、西夏等币种,颇有所得。石家庄、保定、郑州的古玩城也不能不去,而且去了,是见好就“收”,机不可失。齐鲁和江浙一带也不能因为远,视而不去,那里毕竟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特别是宋王朝南迁之后,“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南宋钱币大多产于此,也行用于此居多,我曾经三下苏杭,要的就是据其货,饱私囊。
如今,翻开自己收藏的各个品系,也确实能拿得出手了。回顾往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为曾经受过挫折的人,我只想借用一句流行语告诫大家,玩收藏要多学多看,没文化是真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