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号宋钱出有因
国号钱是指钱文以“国号”为名的通行货币钱。自春秋战国时起,至南明时期都曾出现过以国号为名的钱币,但在宋代(南北二宋),国号钱出现的频率较为集中,也带有标志性意义。
宋代 宋元通宝
北宋第一个国号钱是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铸造的“宋元通宝”钱。钱制样式沿用了“周元通宝”的规制,为小平钱,钱文顺读。该钱的意义是标志大宋王朝的正式开始,有开国纪念币加行用的双重定意。史载:宋太祖赵匡胤从小练得一身好武艺,长大后外出谋生,于公元948年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此人当时正领兵在河中(今山西永济县)平叛,于是他投到了郭威的旗下谋差,并屡立战功。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建立了后周政权,史称后周太祖。赵匡胤因深得皇帝信任,升任至禁卫军军官,又被身为太子的开封府尹柴荣(即后周世宗、郭威养子)赏识,又成了柴荣的部属。柴荣即位后,开始了想一统天下的南征北伐战争,赵匡胤紧随其后护驾保主,深得世宗的信任和重用,破格提升为禁军将领之一。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在位未改年号,仍延用其养父的年号),周世宗北征燕云,不幸染上重病。临死前,世宗对最高军政人员进行了变更调动,赵匡胤升任宋州节度使、殿前都点检(禁卫军首领)。周世宗死后,其幼子柴宗训(恭帝)于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继位,担心赵匡胤谋反,将其改任为归德军节度使,驻守宋州(今河南商丘南部)。次年正月初四,赵匡胤乘“主少国疑”之机,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恭帝十万火急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在离京师几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在亲信将领们的拥戴下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代周称帝。因赵匡胤在兵变前时任宋州军政长官,因此就以“宋”为国号,史称北宋,改元建隆,并于当年始铸“宋元通宝”国号钱作为开国纪念。
南宋 大宋元宝(铁钱)
南宋 大宋元宝
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再次铸行了宋代第二个国号钱——“皇宗通宝”钱。宋仁宗有千古第一仁君的美誉,那个家喻户晓的《狸猫换太子》戏中的太子,就是说的这位皇帝。其在位四十二年期间,实行仁政宽容,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宋朝达到一个发展的顶峰,即史称的“仁宗盛治”。宋仁宗在位期间共用了九个年号,其中八个年号都新铸了新年号钱,唯独“宝元”年号期间出了个国号钱,这是因为如果按年号来命名,新钱就应该取名为“宝元元宝”或“宝元通宝”,而在同一钱文上出现相同的字有些不妥,于是在与大臣们商议后,决定用“皇宋通宝”为钱文。据说取皇宋之意,也有表明天下为宋的意愿表达,即大宋掌管天下的皇帝只有一个,即仁宗。这是因为辽与宋达成“澶渊之盟”之后,各国都尊称大宋为兄长,而此前的宋藩属国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却在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建立了“大夏”政权,不再把宋皇帝当回事了。因此,宋仁宗取此钱名也有告诫天下的意思,皇宋乃独统天下的尊严不能乱变,也可以说为后来的宋夏战争埋下了伏笔。
宋徽宗赵佶还铸有“圣宋元宝”国号钱。公元1100年宋哲宗突然病逝,因其无子,其弟赵佶被向太后宣旨入宫继位,是为徽宗,徽宗即位之初,国政大事由倾向于保守势力的向太后主持,导致党同伐异,政局不稳。徽宗为调和新旧两个党派之间的争斗,遂于同年十二月十日改元为“建中靖国”元年,建中之意为建立中正之道,靖国意为清除朋党,使国家安定,表示要继承父兄未竟之事业,励精图治。并铸“建国通宝”,俨然一副“中和立政”的样子。次年正月,向皇太后死,徽宗得以亲政,打着“绍述熙宁、元丰新政为名”的招牌,标榜崇尚“熙宁变法”之制,又改元为崇宁,于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铸“圣宋通宝”钱,以表明自己会像太祖一样圣明,但此君昏庸无度,不爱江山只爱丹青,并没有成就宋代明君的圣人之德,可以说铸“圣宋通宝”钱是对他个人政绩的极大讽刺,因此,此钱仅存世八个月便止,逐又改铸崇宁钱。
南宋 皇宋元宝
宋代 皇宋通宝(楷体)
宋代 皇宋通宝(隶体)
宋代 皇宋通宝(篆体)
南宋历时152年,先后出现了7个皇帝,改了19次年号,铸了18种年号钱,同时也铸了“圣宋重宝”“大宋元宝、通宝” “皇宋元宝”等国号钱。
南宋宁宗赵扩历史评价并不太好,是个有德无才的皇帝,在位期间唯一做的件好事是在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申王封爵,在这一点上称他为“圣宋皇帝”还马马虎虎,但在“抗金议和”和“庆元党禁”(清洗名人、罢斥朱熹理学)问题上,他又是一个昏庸皇帝,在位30年大事干不好,小事也干不了,为何也敢厚着脸皮出此“圣宋重宝”钱呢?其实宁宗还是要脸皮的,也不会在那个怕丢人的年份,出此不要脸面的钱来。该钱其实是利州(今四川)地方官府于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所铸的铁质当五国号钱。关于这枚钱的由来,本人也查阅了大量史料,但记载均少得可怜,只三言两语而概括之。不过,从宁宗在位到此钱出现这段期间,还是出了不少大事,甚至可以说是该钱出世的前奏。何以此言?且听我慢慢分解。
宋代 圣宋元宝(宋大褂子)
在我看来,历史上凡铸大钱时期都是国库空虚,入不敷出的困难时期,需要用虚值大钱来弥补财政不足,这是没办法的办法。而利州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按理说地方财政并不困难,即使是为了行用方便,当地也早有“会子”在变现流通,根本不需要出此大钱,而且还是铁质大钱,足以说明是相当困难,但是当地铸此钱却没有承袭和延用铸年号钱的惯例,而是出了个为皇帝“歌功颂德”的国号钱,显然有点不沦不类,难道是地方官吏学问不高,出了差错?不是。很可能是与“宋金议和”有关。据史载,在宁宗时期,南宋与北方的金朝关系又变得紧张了起来,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仓促与金朝不宣而战,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五月,宋军分三路北伐金朝受挫,险些酿成亡国灭种的惨剧,被迫于次年末与大金国议和,签订了有辱国格的“嘉定和议”协议。此和议条款规定,宋尊金为伯,每年增加岁币朝贡白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金朝纳“犒军钱”三百万两,金朝归还南宋失地。这场战争打得虽不长,但南宋举国倾出,投入与反出的消耗如此巨大,别说国库变穷,就连地方政府也要跟着遭殃,利州再富也经不起朝廷这番瞎折腾,铸此钱一方面可能是地方官员对朝廷的“英明决策”表示赞同,能够官位自保,另一方面也是在向朝廷“哭穷”,负担太重,只能出大钱向民间搜刮。当然,利州倒底穷不穷,已无从考证,反正地方官吏出此招,比起朝廷的昏君来算是精明过人,可以说“圣宋重宝”钱是地方官吏巧使一举两得的讽刺钱。
宋代 圣宋元宝(行体)
宋代 圣宋元宝(篆体)
南宋第二个铸国号钱的皇帝为理宗赵昀,于宝庆元年至三年(公元1225-1227年)铸“大宋元宝”国号钱(通宝当十大钱少)。此钱的出现其实就是权臣史弥远的一块“遮羞布”。何原于此?赵昀系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宋宁宗死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和杨太后拥立为皇帝,是为宋理宗。宋理宗继位后的前十年,表面是杨太后在“垂帘听政”,而实权却操控在宰相史弥远手里,理宗就是个从不问政事的傀儡。在理宗继位的宝庆元年其实已经铸了“宝庆元宝”年号铁钱,按理说是可以不用再铸他钱,但史弥远等权臣把持朝政的丑闻早已上下皆知,为了表白自己是位忠臣,才借此又出国号纪念钱,以诏告天下,江山姓宋不姓史。因此说此钱是史弥远的一块“遮羞布”恰如其分。理宗在位期间真正属于自己铸的的国号钱为宝祐元年至六年(公元1253—1258年)的“皇宋元宝”国号钱。自史弥远死后(公元1233年死),宋理宗才开始亲政,在其亲政的二十年间,理宗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然而,好景不长,雄居北方的蒙古大军联合南宋灭金之后,窝阔台汗于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六月,以南宋违背盟约为由,决定大举灭宋未成。在蒙哥汗即位后的次年(公元1252年、即理宗淳祐十二年),再次举兵灭宋,次年理宗便改年号为宝祐(有苍天保祐之意),并铸“皇宋元宝”钱,与仁宗时期的“皇宋通宝”钱只一字之差,似乎有告之天下,将以先皇抗西夏的勇气和魄力来对付蒙古军队的入侵。该钱至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蒙哥战死合州(今重庆合州)钓鱼城被迫撤军后而止,从而换来了长达十年宋蒙无战事的平安来临。
宋代所铸国号钱虽不如其他钱丰,有的也只是昙花一现,但其钱币背后的历史却很值得玩味,尤其是对钱币收藏爱好者来说,更应该多从历史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古钱币中所蕴涵的意义,这样收藏起每一枚钱币来,才更有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