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觅三年聚“重和”
“重和通宝”钱在宋钱历史上素有“短命钱”之称,由于存世极短,仅三个月,且铸量少,想得一枚此钱已很难,而凑齐这套对钱,更是难上加难。我现在所藏的这对重和钱能够配对凑齐,还真有点故事情节,可以用“踏破铁鞋无觅处”和“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两句诗文来概括。
在我的宋钱收藏册里,这对宋钱应该说是凑齐较晚的品种。玩收藏的人都有这样的心结,都希望所有缺项能在一夜之间统统收集齐全。本人也不例外,当时其他宋钱眼睁睁一天比一天丰满了起来,而一直想要的北宋钱中的三大珍品“建国通宝”“重和通宝”和“靖康通宝”就是迟迟难见踪影,既留有遗憾,也确实心存不甘。为此,每逢周末必逛币市,没少往北京报国寺古玩市场里跑,据说这里专以藏钱而著名,可跑了两年多,就是难见一面,每每都是乘兴而至,扫兴而归,直到五年前的一次江苏盐城之行,方才见到了梦寐以求的一枚“重和”珍品。
宋代 重和通宝(隶体)
宋代 重和通宝(篆体)
那年七月,朋友的孩子考上了大学,特意邀请前往庆贺。说实话,仅为此一聚而跑上一千多公里路程,的确有点远,可一想与朋友二十多年没见面了,借此机会相聚一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于是,在那个约定的周末,背起简易行囊出发了。
与朋友见上面,彼此一番客套寒暄后,我就直截了当地问,当地有没有古玩市场?朋友说,没有专一的古玩市场,只有一条文化街,在周末时有些古玩交易活动,只不过规模不大,假货奇多,不值得一看。据我了解,朋友在当地也是精明的生意人,他如此这番介绍,应该说是对那里是比较了解的,我完全可以打消前往的念头。更何况那天又赶上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别说古玩市场里不见人影,就连一向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也不见几个行人。与朋友喝茶聊天闲坐了一上午,时间就消磨得差不多了,中午吃完饭后,朋友回家忙正事去了,我躺在宾馆床上怎么也午睡不着,心里总觉得有啥事没做一样,恰在此时一声惊雷巨响,房间里的电视机突然没了信号,变得一团黑,只好叫宾馆工作人员来维修。当服务员在忙着检修电视机时,我顺口又问了句,文化街离此有多远,服务员随口一答,不远,打车去几分钟就到。或许是受了服务员“离得近”的蛊惑,我突然萌生出想去转转的冲动,顾不上等服务员将电视维修好,提起手包就往外走,只可惜外面一直雷雨交加,路上一辆出租车也没有,正在宾馆门口着急之时,不曾想,另一位好朋友听说我来到当地,特意开车前来看我,我二话不说,钻进他车里就指挥他直奔文化街而去。
果不其然,这里的文化街并不大,所有店铺加起来也就二十来家,或许是阴天下雨的缘故,各店门前冷冷清清,转了几家都是些卖杂件的,好不容易看了几家有钱币藏货的铺子,里面的钱多不真不说,店主还一直忽悠个不停,希望我能带走几枚。对藏钱人来说,假货不可取,宁缺勿烂,但也不好直接揭穿他们的假面具。于是,我以有为由婉拒了。不过,我还是借看钱的机会,多问了一下,周边还有谁家有钱币,店家也没多想,用手向对面不远处一指,那边有一家,好像今天没开门。得此信息,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冒雨穿过路去,那家店铺果然铁将军把门,锁得严实。幸亏店家在店门玻璃上贴有个手机号码,我不想放弃机会,于是主动打电话联系,对方正在酒馆吃饭,有点不想来,我像是求爷爷一样,总算央求对方答应过来一会儿,在足足等候了半个钟头之后,那位店主带着一脸酒气极不情愿地赶来开了门,听他说话的口气,好像正与朋友在一起喝酒,真不希望我在这个时候来打扰,我也不管他的埋怨和唠叨,将他从框底下翻出来的一袋钱币倒在桌上细细查看。这堆钱初看起来都不咋的,也就是些常见的宋钱和清钱普品,那位老兄看我翻了半天,也没见我说要还是不要,似乎有点着急,不耐烦地摧了我一句,别老看个没完,不想要走人,我那边朋友还等着呢。我已懒得答理他,只顾埋头看钱。突然,在不起眼的钱堆里有一枚篆文小平钱映入我眼帘,眼睛顿时一亮,那枚钱还真是我求之不得的“重和通宝”篆书钱。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和钱制特征来看,此钱不应为假,是枚货真价实的“开门货”,心里暗自窃喜,我又赶紧挑出十多枚与之相仿的“政和通宝”“宣和通宝”钱来,拿在手里颠了颠问价钱,或许是店主真的着急了要走人,根本没多看一眼我手里拿的这些钱,只按正常市价说了个数,我习惯性地使出杀价的本领,推说这些普钱都不是很值钱,嫌老板要价太高,能不能少要点,对方更显得不耐烦,就一口价,不要关门。我装着被挨宰的样子,极不情愿地付了款。
当我拿着古钱一头钻进朋友车里后,我的脸上顿时露出了开心笑容,也不怕朋友见笑,把那枚重和钱看了又看,亲了又亲,忍不住道出了最为开心的一句笑骂:“真爽,遇上酒鬼比遇见老婆还亲!”
自从得了这枚古钱之后,心里又有了些许遗憾,毕竟这是一套对钱,仅有一枚篆书钱是值不得开心的,可还缺那枚隶书钱,这就好比破镜少了那一半难重圆。每当看到钱册里待补的那个“天窗”,心里就堵得慌,要是能把那枚古钱也能凑齐那该多好啊!带着这份向往,无形中又加足了我常去古玩市场转的冲动,可想要什么就是不来什么,这就好比一个失手的赌徒,总是点背。日子一晃又过去了三年多,在这三年里,我几乎把个北京、河北、天津、浙江、河南、内蒙古的大大小小古玩市场都跑了个遍,就是难觅此钱,这种失望一直延续到了两年前的秋后,终于有了结果。
那次因陪朋友去山西办事,按照以往的贯例,办完事就得打道回府,可翻开日历一看离周六仅差一天,出于爱逛古玩市场的习惯,我独自留了下来。头一天先在太原南宫古玩市场转了半天,也小捡了几枚古钱,而后又去了开化寺和大营盘古玩城转一圈,实在没啥看头了,就想买票走人。可转念又一想,既来之则安之,明天南宫市场还有一天开市,不妨再搭上半天功夫多看一眼,也就不白留此地落下遗憾了。
次日上午,我又来到了南宫,左看看右看看,大多摊位还是昨天见过的那些熟面孔,快到中午时分,感觉人也累了,也没啥看头了,正要走人,忽然看见一位老者正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掏货摆地摊,我便凑过去问问有没有古钱币。听那位老者的口音,像是晋西南临汾或运城那边过来的人,而且从他那身打扮和随带的东西来看,不像是常在这里抄古玩的“专一户”,闲聊了两句方知,老人是秋后农活忙完了没事干,把平时在村里收来的一些古董,拿到南宫来碰碰运气,好变俩小钱花。就在我有一答没一答的闲聊间,我随手翻了翻他扔过来的一小串少得可怜的铜钱,这不看不要紧,差点没把我吓一跳,那十几枚面相不整的破钱里,居然夹杂着那枚我朝思暮想的“重和通宝”隶书钱,再仔细看了看,货色还真不错,我赶紧问价钱。老人似乎并不懂行,反问我能出多少钱,让我看着给,能把路费挣回去就可以。看着老者一脸诚实的样子,我不忍心蒙他老人家,于是,掏出身上仅有的五百元钱现金递到他手里,告诉他这串钱我全要了。老人顿时眼睛一亮,说这点小钱还这么值钱?那一脸的疑惑,反而不相信是真的。我自然不能道出实情,这也符合市场交易的规矩,只半真半假地对他说,玩收藏的人缺什么补什么,我有缺项才愿意出此钱,想要就不能计较钱多钱少。老人显然心里乐开了花,坦诚地对我露出了这些钱的底价,说他也只是十块八块钱收上来的,这回可嫌大发了,望着老人开心的样子,我也开心地笑了。
当我将这枚重和钱装进钱册空白处之后,那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五年多来,踏破铁鞋难寻觅,没想到苦苦坚守着找不到不罢休的藏趣念头,居然得来全不费功夫,真是天助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