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钱币多“第一”

北宋钱币多“第一”

北宋王朝(公元960—1127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也是铸币最发达的时期。特别是年号钱的兴盛,除宋真宗改元以后仅几十天便驾崩,未来得及铸新钱外,几乎每个皇帝每改一次年号都要铸一种新的年号钱,因此,宋代钱币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超前人,其钱币种类、版别之多,居历代之首,创造了多个历史新记录。

纸币历史第一钱——北宋会子

当今世界的货币流通体系中,主要以纸币为主,而纸币行用的鼻祖又在哪里?在中国宋代。纸币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五大发明”,比后期欧洲最早出现的“瑞典纸币”领先了666年,创造了纸币的世界之最。

据清代《续通典·食货》记载:“会子”最早出现在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初始发明人为四川益州(今成都)知府张咏首创官方纸币并行用。为何在铜币一统天下近两千年之后的宋代会出现纸币呢?这是因为宋朝初期币制较为混乱,当时四川官铸的铁钱因体积大、币值小,携带很不方便,按照当时的币值换算成重量来计算,官铸大铁钱每千文钱重约25斤,中等铁钱每千文钱重约13斤,按当时一匹罗的行市价格为2万文钱计算,买一匹罗需用大铁钱500斤,需用中铁钱也达260斤,单凭一个人是扛不动的,只能用车载,交易起来很不方便。这在《宋朝事实》中就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川界用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带”。可见四川“物轻钱重”是有史实依据的。对此,民间商贾私下里曾联合益州的16家富商,共同推出了一种便于相互交换的纸质代币协议凭据,即不用铁钱进行买卖交易,而是大家相交之间以自己发行的凭据来进行等值交换,相当于现今常用的现金支票。为防止局外人私自偷印,他们还在凭据上用版画图案与做记(相当于密码)来进行防伪,并采用钢版三色套印的办法加以固定制式,相当于后期晋商使用的“票号”一样,在使用过程中,根据交易量的大小,临时填写面额数量,而后再加盖商号的印章,就可以凭此票到商会里去兑现铁钱。同时,商会也要从中收取每贯30文钱的手续费用。由此,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此时的成都商会已不仅仅是只作平抑市价、实行公平交易的民间组织了,而是具备了现代商业银行雏形的功能,但这并不为官方所认同,仅仅是一种民间的私下交换行式。初始时,常因发起人破产而不能兑现,从而引发出一系列诉讼纠纷,扰得官府也很头疼,但考虑到这种形式确实很方便行用,携带和运输也很便捷,也越来越被商贾们所认可。于是,时任益州知府的张咏下令,禁止私人印制发行,采取官府统一形制的格式,改私印为官印,将这种商票取名为“会子”,也就是“用来当钱进行行市交易会用的这个东西”。在使用上也作了明确的规定,改进了以往个人随身带墨填写的办法,采用固定的币值(初为面值“五贯”和“十贯”两种,后来因流通受限,又改为“一贯”和“五百文”两种)作统一规范,大大方便了行用和流通,所持有者每年只须向官府交纳一定费税,并可随时到官府去兑现钱。为防止民间私印或偷印泛滥,张咏又作了进一步改进,规定每两年改换一次“会子”样式,期满后的“会子”回收作废,从而奠定了“会子”作为官方通行货币的地位。通过这一创新和改革,不仅便利了行用,还促进了当地的商业往来和发展,也弥补了当地现钱行用中的诸多弊端,为后世纸币的出现,提供了有益借鉴。

钱文御书第一人——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76--997年)为北宋第二位皇帝,原名赵匡义,因避其兄赵匡胤的名讳而改名赵光义。在使用第四个年号“淳化”(公元990年)时,始铸了“淳化元宝”钱。其钱文有楷、行、草三种文体,皆为本人亲笔手书,从而首开了御书钱文的先例,同时,因草书体第一次用于钱文,也开创了钱文使用草书的先例。宋太宗在位21年间共铸有“太平通宝”“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共三种年号钱。其中,“太平通宝”铜钱铸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钱文为楷书兼八分隶,但出自谁手,已无据可考,却是宋代第一种年号钱。在宋代铸钱中,大都会有铜、铁钱同时出现的现象,这是历史事实不可否认,但太宗皇帝年间中央铸造处却并没有铸过铁质钱,只有铜钱面世,而铁质钱“太平通宝”钱则为太平兴国八年的建州(即今福建建瓯市)地方官铸钱,由于受地域和铸量的影响,目前存世极少见。“淳化元宝”铜、铁钱较普遍,初铸的缩水钱即隶书体和金质宫钱则罕见。“至道元宝”有铜、铁钱,背“星”和“合背”钱则不多见。赵光义首开御书钱史堪比当年欧阳询手书唐“开元通宝”钱一样,名垂青史,曾有诗为赞:“宋皇字体纪淳元,唐臣词翰征开元”。

北宋首出三体对钱——“淳化元宝”钱

所谓“对钱”,是指钱文相同而书体不同、可以成双配对的钱币,又称“对子钱”“对文钱”或“对书钱”。自从五代十国时期的 南唐首现“开元通宝”篆、隶两种书体的对子钱之后,对子钱在北宋时期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到了宋仁宗天圣年间,钱文配对的风气达到鼎盛,每次改元必铸对钱。对钱的出现,一改过去钱文单一枯燥现象,使钱币外表有对称、匀称、和谐的美感,别具一格,可以说是当年文化繁荣的象征。在宋代除少部分钱未出对钱外,大都数都出过对钱,泉界对宋钱也素有“无钱不成对”之说。从广义上讲,对钱又大至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钱文书体不相同的对钱。如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开元通宝”隶、篆钱、西夏“光定元宝”楷、篆钱、大金时期“阜昌重宝”楷、篆钱,这些钱也称“真对钱”,钱文和读法相一致。另一种是钱文文字不相同或读法不一致的对子钱。如西夏大安年间(公元1075—1085年)用西夏文铸的“大安宝钱”和用汉文铸的“大安通宝”钱、元朝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铸的“至元通宝”汉文楷书小平钱和八思巴文(俗称蒙文)钱、清太祖天聪元年铸的满文“天聪汗钱”和汉文“天聪通宝”钱,又如元朝世祖铸的“中统元宝”隶、篆钱(直读和旋读),这些钱也可称之为对钱,或称“假对钱”。 北宋时期的“真对钱”首现于宋仁宗铸的“天圣元宝”楷、篆对钱,在宋徽宗时期又形成一个对钱高峰,除崇宁、大观两种钱没有出对钱外,圣宋、政和、重和、宣和等钱币都是以两种文体成双成对来配对的,其品种之多、质量之精、书法之美,堪称空前绝后。但双文对钱毕竟不为宋代首创,真正由北宋首创的对钱则为“三体对钱”(简称三体钱),即用三种书体书写的大小相同的同文钱。“三体钱”首现于北宋太宗淳化年间铸的“淳化元宝”楷、行、草钱,皆为皇帝亲笔御书。除此之外,北宋三体钱还有“至道元宝”(楷、行、草)钱、“熙宁元宝”(篆、隶、楷)钱、“元丰通宝”(篆、隶、行)钱、“元符通宝”(篆、隶、楷)钱,“圣宋元宝”(篆、隶、行)钱、“政和通宝”(篆、隶、楷)、“宣和元宝”(篆、隶、楷)钱,后南宋也有“建炎通宝”(篆、隶、楷)钱、“淳熙元宝”(篆、隶、楷)钱。直到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31年)以后,铸造对文钱的风气才逐渐减弱,到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已停止铸对钱。

宋代 天圣元宝(篆体)

宋代 天圣元宝(隶体)

宋代 元符通宝(行体)

宋代 元符通宝(篆体)

铸钱种类他最多——北宋仁宗

北宋仁宗赵祯(公元1023--1063年)为宋代第四位皇帝,在位40年,曾先后9次改元,并铸有“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祐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至和元宝、通宝和重宝”“嘉祐元宝、通宝”钱等8种年号钱。其第四个年号“宝元”虽未铸年号钱,却铸了宋代第二个国号钱“皇宋通宝”钱(铸于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第一国号钱为宋太祖建隆元年所铸的“宋元通宝”钱(公元951年)。

“天圣元宝”和“明道元宝”的由来,据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据宋史载:公元1022年宋真宗驾崩时,遗诏由皇太子赵祯即位,即仁宗。赵祯时年13岁,还不懂政事,便由明肃皇太后垂帘听政。取年号“天圣”元年,铸有年号钱楷、篆两种书体。民间则将“天”字拆作“二人圣”来嘲讽朝廷当权者,意思为“两个圣人共同执政,合为一天子”。但是楷书“天”字又带八分隶,形似“夭”字,又有“女人当道乱政,夭圣压过天圣”一说,而“天”字的大篆写法又形似“灭”字,于是世人借用此意来指责天圣十年六月(公元1032年)“朝廷大火,延烧八殿”的惨剧,讽刺明肃皇后逆天作孽而遭“天谴”的报应,从侧面也反映出明肃皇后当政的不得人心。这场大火过后,仁宗也于当年十一月将“天圣”年号改成了“明道”年号,新铸“明道元宝”钱。由于皇太后仍不还政于仁宗,民间又借此释意此钱“明”字的左旁小“日”字代表小皇帝,而大“月”字则代表皇太后左右天下的事实。北宋仁宗一生共铸了98种版别的钱,创北宋历史的铸钱新高。

北宋皇帝最忌讳的钱——“康定元宝”钱

“康定元宝”为北宋仁宗的第五个年号钱,于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铸,没有铜钱流传于世上,仅发现小平铁钱。据《宋史·食货志》记载,仁宗还曾铸有当十大铁钱,但未见流传。此钱钱文为隶书体,因康定年号仅用一年后并停止,故“康定元宝”钱存世量甚少,历来为泉家所珍爱。目前,市面上流传的“康定元宝”铜钱或通宝铜钱,都是伪作赝品。

宋代 天圣元宝(篆体)的“天”字放大图

宋代 明道元宝(行体)

宋代 明道元宝(行体)的“明”字放大图

“康定年号”的出现和短命据说与第一次“宋夏战争”有关。北宋仁宗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宋朝的藩属国——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告知宋政府,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李元昊所封官爵,并悬赏捉拿。当时,西夏兴兵大举攻宋边境,朝廷倾全力支持边境战事,希望很快能平定,以保大宋康定安宁,于是与次年二月改元“康定”,但不想战事久拖不决,由于前方战局不利,有人提出与取“康定”年号有关系,这个年号听起来像是皇帝的谥号,很不吉利。宋仁宗听罢觉得言之有理,便于次年十一月,再次改元“庆历”年号,改元后不久,即庆历二年,宋夏双方便达成了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因此,“康定”这个年号皇帝十分忌讳,使用不到一年即止,而庆历则使用了8年之久。

北宋改革第一钱——“庆历重宝”钱

“庆历重宝”钱为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铸的当十铜钱,有直读,旋读两种,还有铁质小平钱(铁质钱稀少,比较珍贵)。据说“庆历重宝”钱的诞生与“庆历新政”的改革有很大关系。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八月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为相,执掌朝纲,范仲淹等上书朝廷,要求对吏治进行改革,仁宗皇帝也想借此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但是范仲淹所提的改革方案,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触及到了宋王朝由来已久的士大夫阶层的根本利益,如果照此具办,必将遭到皇亲贵族的坚决反对,反而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宋仁宗以稳定大局为重,在政体改革上仍坚持走因循守旧的老路,只采纳了部分对经济发展有益的建议,以此推动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了宋朝建国以来最繁荣的时期。不过,这次范仲淹的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改革初衷,总体以失败而告终。但此次为时一年多的短暂改革,确实对经济发展发挥了作用,由于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当时所行用的小钱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需要,发行大钱势在必行,也有利于商业繁荣,因此,“庆历重宝”大钱便应运而生。

宋代 庆历重宝

“国朝官印”第一钱——“皇宋通宝(九叠篆)”钱

“皇宋通宝”钱系宋仁宗宝元二年至皇祐末年(公元1039年—公元1053年)所铸的国号钱,有篆书、楷书两种常见的光背小平、折二对钱,也有铁钱出现,由于铸量大,一般市面上都能常见。但在该钱篆书体中还有一种非常特别的“九叠篆”钱,极其罕见,为古泉大珍。

九叠篆又称上方大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是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盘旋屈曲,点画皆有纵横两个方向,填满空白部分,以讲究书体的匀称,并且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由于“九”数为极,故统称“九叠”,主要是形容字体变化的折叠之多而已。“九叠篆”书体原本是一种多用于官印上面的书体,也俗称“国朝官印”字体,盛行于宋、元、明时代,并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所见的那种不容易看懂的满口印章。而将“九叠篆”用于钱文,在我国古代数千种钱币中,宋仁宗确为首创,而且仅此“皇宋通宝”钱为孤例,但该钱铸量并不多,为“置样”或“开炉”钱,不像其他皇宋钱那样用于流通。因此,此钱既有“国朝官印”钱之美誉,又是难得一见的珍品美钱。

宋代寿命最短的钱——“重和通宝”钱

宋徽宗自公元1101年登基至1125年退位,在位24年,共铸了“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等7种年号钱。在这些年号钱中,“重和”年号使用最短,只有三个月,因此,“重和通宝”钱也成为北宋历史上寿命最短的钱,其珍罕显而易见。

宋代 政和通宝(隶体)

宋代 政和通宝(行体)

宋代 政和通宝(篆体)

“重和”年号在北宋历史上有不寻常的经历,也表明了“重和通宝”不寻常的价值。据史载:宋徽宗“政和”(公元1111年——1117年)年间,朝政大权操纵在蔡京、童贯等奸臣手里,他们结党营私,荼毒生灵。宋徽宗在奸臣的唆使下,不仅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还在江南搜刮奇花异石和金银财富,用“花石纲”名目作为朝贡用品,不断运往京城。在河北、山东等地形成了以宋江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声势浩大,以水泊梁山为基地,纵横数十郡,宋军多次围剿均以失败告终。在《水浒传》第十五回中,大家所熟悉的“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其中的“生辰纲”就是与“花石纲”大意相仿的朝贡之品。宋徽宗当初起“政和”年号本是取“政通仁和”之意,但未曾想在位期间天下并不太平,先是北方金国袭扰边境战事连连不断,而后内部农民起义又起,眼看“政和”不和,遂于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十一月改“政和”为“重和”,希望天下能重新和睦,但由于宋徽宗对人民的搜刮并未停止,起义军不断壮大,活动范围已扩大到京师附近,对宋王朝政局构成了重大威胁,“重和”实际上是“重”而“不和”,于是不得不于次年2月又改“重和”为“宣和”,以“宣示天下,和则一统”,可行动上仍加紧对农民起义军进行武力镇压,由此可见,“重和”钱时间虽短,却是北宋王朝灭亡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