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强弱看“明化”

燕国强弱看“明化”

收藏是种乐趣,从收藏中琢磨出点东西来,更是难得的乐趣。在古钱币收藏过程中,我没事也常把钱册拿出来翻翻,从自我欣赏中来感受更多的快乐。可是看久了,也就能看出点名堂来,一枚小小钱币上的细微变化,或多或少也能反映出那个时期的国势强弱,更能从钱币形制和铸工上的精整与粗劣,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国势乱象,燕国“明化”钱的变迁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

在战国典盛时期,七雄并举天下,从各国所铸的货币中就不难看出,那时的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强国都能在铸币上,体现出王权稳固的象征,如当时各国行用的大布钱、大铲钱、大刀钱、大环钱,都足以证明当时七国共存期间的国富物丰,势均力敌。据我个人理解,在战国以及之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青铜都属于国家的战略物资,除用于铸王公贵族专用的礼器之外,大多是用于铸兵器和货币,老百姓不得私藏或私铸其他用品。据《说文解字》注译,铜,赤金也,铜字的来历就是与金相同的东西。由此可见,铜在当时的价值和社会地位极高,可以说“为王者所有,国之所用”。

战国 燕明化钱

在国势强盛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型铜货币体系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那毕竟是王权政治的最高体现。仅拿燕国铸行的货币——“刀”币为例,通高约14厘米,重13克左右,为了有别于齐国“刀”币,在币面上都刻有铭文,燕刀上都刻有一个“明”字,俗称“明刀”,以示燕国专用之币。从史料记载来看,燕国刀币又称“燕化”,在早、中、晚不同时期的形制上都有不同变化,通常跟据刀型和文字的特点,俗称为“召刀”“明刀”及“日月钱”等等,但不管怎么称呼,刀型的特征和重量基本上变化不大,只不过名称上略有不同而已。

可是,燕国晚期改铸小币“一化”“明化”和“明四”钱以后,又为何要模仿秦国的环钱样式呢?这引起了我更多联想和深究细探的兴趣。说实话,我既不是历史学者,也不是专门从事金融货币史研究的专家,对那些深层次的问题,也摸不着头绪,写不出什么掷地有声的大文章来,只想从一个收藏爱好者的角度,浅显地道出自己的一点小小看法。

从历史大趋势上来看,秦国的强大注定了小国和弱国的命运归属,频繁的战乱,不仅影响到小国和弱国的经济发展,也削弱了弱小国家的综合国力,战争投入的剧增和战争成本的提高,无形中形成了大国越来越强,弱国越来越弱,直至灭亡的现象。这一点从燕国币制的改革上就不难看出,燕国在中后期的整体实力已大不如从前,经济总量的下降和战乱引发的通货膨胀已日趋严重,货币贬值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但为了维持“国家稳定和繁荣”的假相,不得不在降低铸币成本和货币发行的改革上做手脚。将币值不改变,而把重量逐步减轻,使原先等值等重的大钱,变成了等值不等重的小钱,“一化”“明化”和“明四”钱的出现,就是这个时期的特定产物。

拿我个人收藏的几枚“明化”钱与早期的“明刀”钱作比较,就可见一斑。战国末期燕国所铸的“改革”小环钱,穿孔由圆变方,看似不起眼,其实意义重大。“改革”一词原自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为方便行军打仗,采取学习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服饰和骑马射箭,史称“胡服骑射”。因胡服多以革制成,故学习“胡服骑射”也称“改革”,这就是现今“改革”一词的由来。燕国明化钱的改革,也是在行实用之需。我个人以为,从“明刀”到“明化”由大到小的变化,还是为了减少铸币成本之所需。因为在同样大小的钱面积里,方形比圆形更省空间,用在铸钱上就是更省铜料,这与后期西汉早期铸的“榆荚半两”东汉时期的“剪边五铢”“董卓五铢”如出一辙。虽然铭文仍叫“一化”或“明化”,其值也等同于旧“明刀”钱的价值,但老百姓不是傻子,“一化”钱明显比“明刀”钱重量上减轻了很多,只有2.6厘米和2.5克至4.5克重,只相当于旧“一刀”重量的1/6,美其名是为了适应“人们携带方便”,其实不然,仍是燕国国力衰落的真实反映,是年年战事拖跨了燕国的经济和国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青铜这个有限的战略物资投入到更多的战争兵器(古代兵器多以青铜为主)消耗上去,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只不过“家道败落”这样的“丑事”不可以随便外扬,既怕影响军心,又怕失去民心。可是,长此以往,人们还是能看出端倪,使自己改革的谎言不攻自破。为了掩人耳目,才不得不把钱币上的文字改了,变成了“明化”小钱,以示与旧币作区别,其实质还是“偷梁换柱”之法,行“掩耳盗铃”之虚。

战国 燕一化钱 钱径2.6厘米 重约2.5克至4.5克

当然,也有不同学者根据史料上的记载认定,燕国币制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使行用更方便,携带更简制。这看似有一定道理,也确实能方便行用,但在“财大气粗”的强盛时期,经济发展比后期战乱时期更快更好,为什么不作改革之变通?况且,在那个以“实物作等价交换”为主的小农经济时代,国家法定的币值与币重必须与实物相等同,并在统一的计量下行使物与物的交换和国与国之间的交易,这是天下共识。此外,小“一化”或“明化”钱之后又为何铸出“明四”钱呢?只要稍作比较,“明四”钱其实就是同样大小的“明化”小钱,只是在重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以“一化”当“四化”或者称作以“一钱”当“四钱”来用,在常理上是说不通的,只能用高通货膨胀率来解释“物不等值”的现象。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燕国在坑骗自己老百姓的劳动所得,搜刮敛财,以资国用,这才是铸小钱代大钱的最终目的。诚然,个人之言有局限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专家的意见虽有道理,但仍值得大家共同商榷。

对于藏币爱好者来说,虽不一定要深知这些钱币背后的故事,但作为钱史的见证者,我相信大家有理由对手中的藏品,作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也只有真正了解了钱币背后的历史真相,我们才能品味出手中藏品的意义和价值,也才能进一步感受到收藏中的更多不为人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