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古钱别名多
已有些时日,我们“三剑客”没像往常那样在一起闲聊小聚了。据说王动“王作家” 因死党马江喜占据了“逵溪”那块宝地,正帮他整理编写“戴逵故里”的那些前人与旧事,至少浙江嵊州那个地方已经把他的魂儿给勾走了。徐韬“徐教授”也整天忙着天南海北地推广新教材,且崇拜启功大师的书法,也时常借四方云游之机,拜访一些书法名人大家,收藏了墨宝得空也会邀我俩一起去欣赏,日子久了也就成了大家小聚的借口。
不日,徐教授西京巡游归来,邀约小聚,哥仨几杯小酒一下肚,不约而同地问起了各自都忙啥了?看他俩一副“春风得意马蹄急”的样子,我自觉“灰头垢脸言难尽”,弱弱地把手里写的这个东西啰嗦了两句,没想到大家异口同声都夸好,可徐教授话锋一转又忙挑我刺儿,说我是玩古钱又写古币,你知不知道“青蚨”是个啥意思?我以为他只是拿“青浮草”(一种目前已知的最小被子植物,大多依靠其他植物的支持而生长)的生长特征来说钱与人的相互依存关系,并考考我,没曾想,我刚一张口就被堵了回来。罚酒过后,他才将“青蚨”与钱的关系说出了个大概来。说实话,我还是头次听说钱币还有“青蚨”这么个怪异的外号。自知才疏学浅,再不敢在他人面前乱说钱了,还是“王作家”给我留面子,鞭策我先把有关钱币的知识弄懂弄通,把底子做扎实了,写出来的东西才更有价值。
酒席散尽,人各东西。然而,哥俩的意见还是令我寝食难安,想想哥俩说得也对,写钱的人连钱的别称都不知道,也太令人怡笑大方了。从那天之后,我一连几天不提一个写字,而是把有关“孔方兄”的情况摸了个透,老老实实做一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投石问路者。
民国 壹圆银元(俗称“袁大头”)
民国 壹角银元(俗称“小光头”)
清代 光绪元宝银元(俗称“龙洋”)
民国 开国纪念银币(俗称“孙小头”)【背面孙中山头像】
倒腾了几天下来,不能说书翻破了多少卷,至少是手忙得酸疼,也确实网罗了一大堆东西,初步一统计还真够吓人的,仅钱这个东西的外号、雅称就不下127个,没有记载或指代性的别称更是不计其数(如铜子儿、臭东西、小串子等等),仅这百十多个别称中,有些早已家喻户晓(如贝、币、布、货、泉、钱、干货、元宝、麻钱、孔方兄、铜臭、铜板儿等等),还有相当一部分不为人知或不熟(如青蚨、楮镪、上清童子等等),还有些常人所不知的历史典故名号(如邓通、阿堵物、元宝等等)等等。对于那些能一目了然的,暂且忽略不计,而不明不白的,赶紧拿笔抄录了下来,细细品味还真有趣。
泉——钱的“雅”称
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不息,汉代统治者出于聚敛财富的愿望,又不便张口要钱,遂将“钱”用“泉”来代称。以示绢绢细水汇于一眼而出。直到现在,钱藏爱好者仍以“泉友”相称,而从事钱币收藏的那些人也有了一个不俗的雅号“泉家”。
孔方兄——钱的“谑”称
古钱币的型制大多是“外圆内方孔”,而“钱”字又是由“金、戈、戈”组成,“戈”与“哥” 同音,有金哥哥或家兄之说,且钱这个东西从不离身,形似于同胞兄弟一样,手足难分,舍之必穷,得之必富。旧时的文人向来自视清高,张口提钱有伤大雅,就引用“孔方兄”来代指。明代袁宏道曾有诗云:“闲来偶读《钱神论》,始识人情今益古。古时孔方比阿兄,今日阿兄胜阿父”。诗中巧借钱的别称,尖刻地讽刺那些把金钱看得比亲爹还重的人。
阿堵物——钱的“代”称
此名源于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的记载。意思是说西晋时期有个人叫王衍,自命清高,无论在何种场合,从不谈钱。他老婆想试探一下“王清高”到底会不会有误口,便趁其熟睡之际,在其床边铺满了钱币,“王清高”一觉醒来令仆人赶快将这些钱拿走,但至始至终未提到一个“钱”字,而是用是当地方言“阿堵物”来代称(“阿堵”即“这个”的意思),后来“阿堵物”便成为钱的代称。宋人有“爱酒苦无阿堵物,寻春哪有主人家?”的诗句,戏说自己无钱下酒的无奈。
青蚨——钱的“美”称
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有这样一则神话,是说南方有一种昆虫,名叫青蚨,也叫鱼伯,形状如蝉,母青蚨与子青蚨相依为命,只要抓到了子青蚨,母青蚨必然会跟随而来。据说有一商人利用其习性,将母青蚨和子青蚨的血分别涂在钱币上,然后再用涂有母青蚨血的钱去购物,用不了多久,那些花出去的钱又能飞回来。那个商人见此法非常奏效,便经常行之,总有花不完的钱。后来,这个迷信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以此指代金钱。唐代诗人寒山曾有“囊里无青蚨,箧中有黄绢”来自嘲;清代诗人也有“酒待青蚨尽,诗随败叶删”的开心之时。据说北京著名的老字号“瑞蚨祥”绸布店,就是从“瑞云焕彩,青蚨还钱”一语演化而来。
邓通——钱的“衍”称
据说邓通是西汉文帝时期的一位宠臣,官居上大夫,此人有“拍马屁”一绝的外号。听说文帝身上患了痈疾,他就用口去帮皇帝吮脓疱,以解其痛苦;皇帝痔疮犯了,疼痛难忍,他便俯身用嘴帮皇帝舔,以缓疾痛。为此,文帝大受感动,当即赐他一座铜矿山作为奖励,并允许其私铸钱。邓通便由此富甲天下,钱流四方,后世遂以“邓通”作为钱币的“衍”称。《金瓶梅》第三十回中就有“富贵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邓通成”的诗句,以讽刺那些不走正道、梦想发财的人。
铜臭——钱的“俗”称
本意为铜钱的臭气,后常用来讥讽惟利是图的人,也借指金钱。西晋司马彪在《九州春秋》中讲了一则卖官买官的典故。说是东汉时,有一个叫崔烈的人,用五百万钱买了个相当于丞相的司徒官职,由于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掌握国家军政大权、辅助皇帝的最高长官,可谓人上之人。崔烈当官后,朝中下级官员虽对他当面恭维有佳,但背后总会对他的丑行议论纷纷,甚至不惜一顾有一天,崔烈问儿子,“人们对我当上三公有何议论啊?”儿子据实相告:“论者嫌如其铜臭”。这就是后来“铜臭”一词的来由,有贬低之意现在也借喻丢失人格,唯利是图,把钱看得太重的人。
新代 王莽货泉(俗称”白水真人“)
白水真人——钱的“意”称
据《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载:王莽篡位后对先前的汉皇帝刘氏很忌讳,在铸钱这个问题上想再提“钱”字,而“钱”字的繁写隐有金和刀之意又正好由“刘”姓的繁写字是“卯、金、刀”三部组成为回避此字,故将钱币面文改为“货泉”,将此字拆开来就是“白水真人”四字,后人常以此意来代称钱,而延用至今。
上清童子——钱的“仙”称
据唐代《博异志》载:唐太宗贞观年间,宰相岑文本在一座山庄避暑午睡,忽然有人敲门将其吵醒,问下人何人在此吵扰?下人报告有“上清童子元宝”小道士特地来参拜岑相。岑文本向来信奉道教,忙命人将小道士带来相见,二人一直谈方论道,不知不觉到了日落时方小道士方才起身告辞。下人送小道士而去,可小道士没走多远,就在墙下不见了。岑文本听说后,也觉得奇怪,于是忙命下人在院墙下方地寻找小道士,未果,却挖出一座坟墓来,打开墓室一看,里面空空如也只有一枚葬钱埋在里面。岑相恍然大悟,原来那个“上清童子”就是铜之意,元宝又谐有道家“纯阳之体”一说的寓意,故“上清童子元宝就是钱娃娃的意思。岑相当即对着墓穴拜了三拜,自言自语道:“这仙人指路,寓意我要为大唐广汇财源,富甲四方而努力”。从那之后“清童子”就成为钱的仙号。
腰缠——钱的“隐”称
古代商人出门做生意,很少把大量的钱财直接放在衣囊里,而是所携带的金银或铜钱放在束腰用的腰带里,然后把腰带缠绕在腰间,故称“盘缠”或“腰包”,待需要用时再掏出来,既不会遗失,又不会露财,还可防贼,很是安全,后人便将“盘缠”和“腰包”用来暗指金钱,现今有些地方仍将花钱用称之为“掏腰包”就是这个意思。关于“腰缠”,历史上还有一个“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典故。
说的是南北朝时期宋国人殷芸在《小说》一文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大意是说有四个进京赶考的年轻人救了个老头,后来发现老头是个神仙。神仙看他们人好,于是答应实现他们每人一个愿望。第一个书生因家里穷只想要钱,于是说:“愿为富翁,腰缠万贯”;第二个书生是官迷,于是说:“愿当扬州刺史,受众人仰慕”。第三个书生想修仙练道,于是说;“愿当神仙,驾鹤云游四方”;第四个书生最有个性,想了半天,说了一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其他三个书生听他这么一说,觉得非常愤怒,纷纷谴责他太贪婪。连神仙都觉得他要求太高,于是跟他说:“你有两个选择:一是我给你一只鹤,并在你身上绑十万贯钱,然后在扬州上空扔下去;二是你先赶考去,考上大官然后挣十万贯钱后,再跟我进山修仙”。年轻人觉得第一种很不安全,所以忍痛选了后者。光阴荏苒,白驹过隙。到后来,第一个书生当了富翁后不懂节制,胡乱挥霍,最后混成了乞丐,沿街乞讨;第二个书生当了扬州刺史后只知滥用权力横征暴敛,最后树敌太多,被罢免了官职,发配充军,比乞丐还惨;第三个当神仙的书生有了排山倒海的神力后,既不知节制,也不懂得修行,结果走火入魔,神力尽失,逃进山里成了个妖精;第四个书生则幸运的多,自己努力考上了进士,当了官,并努力挣钱经商,赚到了十万贯钱,从此弃官进山找老头修仙去了,几番磨难后终成正果。当他带着十万贯钱骑着一只老鹤降落在扬州时,简直是万人空巷,观者如潮。这时,他才觉悟,人的一生不在名和利有多少,荣誉对他来说更没有意义,只有活得快乐,达到理想目的之后,才是最好的“小神仙”。故事说到这里,我也要奉劝那些钱币收藏者,玩钱只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精神修养,切不可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不法之徒。
宋代 祥符通宝(俗称“吉祥钱”)
没奈何——钱的“巧”称
旧指特大型的银锭,意为难以动用。宋人洪迈《夷坚支志》记载:宋代有个叫张循王的人,家中特别富有,因怕人盗取其钱财,他便让人把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球上刻注“没奈何”三字,意思是说谁也奈何它不得,以此讥笑小偷的旁门歪道之心,后人也巧借此来代钱而称。
王者——钱的“尊”(君)称
据说此名与唐玄宗有关。唐代李冗《独异志》中说,唐代有个巨富叫王元宝,玄宗皇帝听说后诏他来见,问他家财有多少?他回答说,臣请用一匹绢捆一棵树,待陛下终南山上的树木捆光了,我的绢也用不完。还有一次,玄宗皇帝走到含元殿天台上,举头远眺远处的终南山,忽见一条白龙横架在两座山峰之间,便问身边的左右,众人都说没看见。玄宗又命人将王元宝诏来,问他看见没有?王元宝说,看见一个白色的东西,横架在山顶之上,但草民看不清其模样。皇上一听很是高看王元宝一眼,与身边这帮大臣比,王元宝确实聪明过人且很有头脑,真龙只有天子可见,哪有凡人能见?既满足皇帝的君威,又让这些平时爱谏言皇上的人哑口无言。玄宗皇帝很高兴地说,“我听说最富的人能够比得上最尊贵的人,我是天下最尊贵的人,王元宝是天下最富的人,所以能看见。王元宝因受到皇帝的赏识,家道变得越来越富,成为天下巨富。之后,皇帝想花钱,又遇到大臣劝阻说国库穿虚,不宜铺张时,便会责问:“元宝哪去了?”也从此,“元宝”成了钱的代名词。此事流传到坊间,那些一心想发财的人,不知道王元宝的经营之道,于是到处打听他发财的秘密,他们发现王元宝平时爱吃“发菜”,而且每餐都让家厨做一盘来作为佐食,许多商人以为他是吃了“发菜”才发财的,所以纷纷效仿也吃起了“发菜”,致使京城的发菜身价百倍,甚比“洛阳纸贵”,后来的厨师特意将发菜做成了金元宝形状,美其名为“王酿金钱发菜”,寓意发财致富而流传至今,而王元宝的名号“元宝”也成了金钱的尊称。
钞票——钱的“俗”称
钞票特指纸币。金代在公元1154年发行的纸币叫“交钞”,是金代盛行的纸币流通券,发行时间大约有80余年,在金代货币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也叫钞引,分为大钞和小钞两种纸币。现今我们把纸币称为钞票或钞,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俗称。
楮镪——钱的“冥”称
专指祭供时焚化用的纸钱。宋代洪迈《鬼国记》中载:“移时宴罢,乃焚烧楮镪,渐次闻人哭声”。意思是说,人死了之后,摆完供品,还要给亡人多烧些纸钱,并伴随着家人的哭声,随葬而去。这里的“楮镪”就是冥币的意思,也作钱称。
总之,钱的别称特别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详解了。在我个人看来,知识才是财富。我们玩钱不能光注重钱的表象,或者钻进钱眼里染一身铜臭,而应该从钱币知识的海洋里汲取丰富的营养,才能在收藏过程中,长见识,有乐趣,才是有益之举,切不可像我那样玩钱不知钱,图有“铜臭”的虚名,真才实学才是我们最宝贵的人生财富,更是收藏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