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钞“重”铜钱轻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皇朝。由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71年所建,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元朝的铜钱相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铸造的少,主要是元朝盛行使用宝钞(纸币)和银锭,铜钱的行用处于从属地位。
元朝为何逆前朝之钱制,独行宝钞之风呢?据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曾经想沿用中原地区的汉制铜钱,但大臣刘文贞(时任太保)劝说,“铜钱乃华夏阳明政权之用,而我起于北方草原地区,属于幽阴之地,不能和华夏阳明之区相比,较适用纸币。”忽必烈认为有理,便决定用纸钞而不用铜钱了。这种说法虽有据可查,但太过于牵强附会。据我个人分析理解,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汗国,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游牧民族,因大多数牧民过着随草而居的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马背上度过,素有“马背民族”之称。其民间行市也大都采用以物换物的方式进行交易,货币作用不明显。直到大蒙古汗国建立之后,城市的建立和手工业的发达,这才加速了对货币的认识和使用。加之,逐步强大起来的蒙古汗国统治者,又实行对外扩张的政策,通过三次西征,国土面积已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更加速了对货币化统治的认识。忽必烈掌权之后,对外扩张的势头并没有减速,在灭掉西夏和金朝以后,仍继续南侵,欲求以武力统治整个中原。面对如此幅员辽阔的疆域和巨大的战争开销,再像前朝那样铸铜钱来统一币制,数量庞大,而且受矿产资源贫脊的影响,铸币根本满足不了社会所需。况且,军队作战携带大量钱资负重,反而不利于行军作战。相比较铜钱而言,纸币不仅制币成本较低,而且也有利于行军打仗。因此,行用纸币既方便携带,也不需要投入巨大的战略资源,这才是真实的国情所需,而刘太保的劝言只不过是想假借其说,以增强劝谏效果而已,不可偏信当真。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加之此前受宋金交子使用较为普遍的启发和影响,元朝纸币制度运用相对成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宝钞”管理和行用制度。据典籍史料考证记载:元朝纸币为长方形(约长25厘米、宽17厘米左右),面文上方为“XX通行宝钞”,有汉文九叠篆书与蒙文(即八思巴文,藏语“圣者”之意,是元世祖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八思巴文是古代的“国际音标”和“世界语”,它的创制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社会的文明进程)并注,面币正中为币值数额,分一贯、二贯、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等各种币值,下方为印钞单位、监官名称、发行时间三项内容,同时还印有禁伪等提示语。
元朝宝钞主要有“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时期的不同版本。其中,第一时期的“中统元宝交钞”是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发行的纸币,有“交钞”和“元宝钞”二种。“交钞”为中统元年始造,钞质为丝,同年十月出“元宝”纸钞,是现存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宋代交子至今无实物可证),也是币值最稳定一种交钞,一直行用至元末。这种宝钞从发行之初,就以白银为本金,任何人持中统钞都可按银价到官库兑换成白银,且不受区域和时间限制,每两贯可兑换白银一两。从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起,全国禁用银钱市货,“中统元宝交钞”成为国内唯一合法的流通货币。第二个时期的“至元通行宝钞”为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完善币制改革以后开始发行,面值有二贯至五文不等,与中统元宝钞和交钞并行使用,此一贯当中统钞五贯,二贯当白银一两,二十贯当黄金一两计值。至元钞因由元朝尚书左丞相叶李所设计,也俗称“叶李钱”,也是元朝流通时间最长的纸钞,前后达36年之久。在这期间,由于元朝政权版图的无限扩大和用于战争消费的巨大损失,已造成了不可逆转的通货膨胀局面,虽经多次变革调整,但效果不佳,也算是元朝纸币发行和管理上的不足之处。第三个时期的“至正交钞”为元朝晚期顺帝于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实行纸币制度最后一次变革(即以政府强制通用的不兑换纸币流通,作为基本的货币制度)印造的“至正交钞”,又名“新钞”。其型制上与早期没有改变,只在原来“中统元宝交钞”上,加盖了“至正交钞”字样,因当时采取纸币和铜钱相辅发行的办法,一贯约为至元钞二贯,合铜钱一千文。由于恢复铜钱的使用和不可兑换性,反而加速了纸币的贬值,使得通货膨胀越发严重,直至宝钞法全面崩溃而终。
元朝在大量使用交钞的同时,也在不同时期发行过铜钱,但大多只用为辅币使用。元朝正式用于流通的货币铜钱主要有早期蒙古汗国时期铸的“大朝通宝”“大朝金合”和“窻(窗)国通宝”钱;金末元初时期地方铸的“交钞半分”钱;世祖中统年间铸的“中统元宝”、至元年间铸的“至元通宝”钱;成宗元真年间铸的“元真通宝、元宝”钱、大德年间铸的“大德通宝”钱;武宗至大年间铸的“至大通宝”和“大元通宝”钱;顺帝至正年间铸的“至正通宝”钱共计有11种。
“大朝通宝”钱为蒙古汗国在改称元以前称大朝时(公元1227年)以前铸的国号钱,钱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有银质、铜质两种,均为小平钱,存世极少,铜质更罕见,属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大朝金合”钱疑似宋代时期蒙古汗国铸币(铸年不详)有折三和折十两种,钱文篆、楷两体,铸量少,存世极罕,以上两币均带有纪念和行用之功。
“窻国通宝”或叫“窗国通宝”是成吉思汗之孙孛儿只斤·拔都建立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后,简称为窻国,并在此期间铸行的国号钱,也带有纪念和行用之功,存世极罕。据《元史》记载:窝阔台汗(太宗)八年至十三年(公元1236年—1241年)拔都等皇族成员领军西征,先后入侵钦察、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地。公元1242年,窝阔台死讯传来,拔都率军东还,在窝瓦河下游东岸的萨莱城建立黄金帐(蒙古大汗之居所),自称钦察汗国,为大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位于俄罗斯咸海和里海北部,占有东欧和中欧大片地区,由拔都及其后裔管理,并发行了货币。由于该货币大多行用于现今中、东欧洲地区,只有极少钱被携带进入我国,故市场上极罕见。
“交钞半分”钱为金末元初地方官铸币,面背四决,钱文八分书(出处不详),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首现一枚,罕珍。此钱系元建国前地方官员(经中央允许)为方便与金、宋商贸交流所用,是为金代末期交钞的辅币之用。
“中统元宝”钱是世祖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3年)所铸行的蒙古汗国钱币,钱文楷、篆二体,俗称为对钱,分直读和旋读,存世极少。该钱应为蒙古汗国时期为方便与金朝的榷场交易而铸行的通用货币,后随着金朝灭亡和交钞的行用而停铸。
“至元通宝”钱为世祖元廿二年(公元1285年)铸汉、蒙(八思巴文)两体小平至折三钱,共有大小六个品种,也是元朝第一种正式用于行用的辅助货币,现存世也不多见,常见后期顺帝铸品。
“元真通宝、元宝”钱是成宗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铸行,钱文有汉、蒙文两种版式,汉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两等,蒙文钱为折三型。光背无文,制作清陋,文字多不清。元宝钱为折二钱,制作疏漏,存世罕见。
“大德通宝”钱为成宗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1307年)铸,钱文分汉、蒙两种文体,汉文楷书、直读,有小平钱、折二、折三等,蒙文为折三型,光背无文。官铸钱文字规范,深峻厚重,比较少见,小型为供养钱。
“至大通宝”钱为武宗至大三至四年(公元1310—1311年)铸,钱文楷书直读,有平钱、折二、折三等,边廓峻深,光背无文,一文可兑换大银钞一厘。现小平多常见,折二较稀见。
“大元通宝”钱为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铸,非年号钱,有汉文及蒙古文两种,版式繁多,大小厚薄不均匀。折十蒙文的发行量比较大,较为常见,汉文“大元通宝”分大小两种,均罕见,小型尤少,皆为古钱珍品。
元代 至元通宝
元代 至元通宝(八思巴文)
元代 至大通宝
元代 大元通宝
元代 大元通宝(安南铸)
元代 至正通宝(小钱)
“至正通宝”钱是顺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始铸,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型,钱文端庄秀丽的汉字楷书,背穿上记年或记数用蒙文,以背穿下有无汉字记数可将至正钱分为三大类,地支记年钱,穿下无汉字,穿上蒙文为寅、卯、已,午五个地支记处字,所记为至正十至十四年,每一记年均有小平,折二,折三共三等,俗称“五年三等十五品”。此“十五品”为元钱中最精美的钱币,另有蒙文穿上记值为折三,折五,折十,三种,并且部分钱币背面铸有八思巴文,因铸造量丰,目前,市场上较为多见。
综上所述,就不难发现,元朝纸币在整个元代经济社会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特别是纸钞的大范围推广和使用,一改我国古代历史上铜钱独大的霸主地位,这为后世现代纸币的发展、改进和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历史宝贵经验,元朝“钞重币轻”(纸币为主,硬币为辅)的现象也延续至今,贯穿于我们日常的经济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