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多出供养钱

大元多出供养钱

元朝铸钱有一个独特现象,即多数年号铸币钱并非主要的行用钱,而是多为供养钱。所谓供养钱,即寺观里专用于信徒供奉的香火钱,也称“供佛钱”“庙宇钱”。此类钱一般制作粗疏,形体偏小(比平钱还小),铜色以深红及浅红者居多,供养钱也有偏黄色,不作为主要货币参与社会流通,所以铸币量有限,传世也不多见。

目前泉界公认最早的供养钱为北宋“淳化通宝”金质背双佛钱,该钱为宋太宗专供五台山礼佛之用。据说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炅率军收复山西时,有占卜者进言,“有菩萨保佑,五月初五,不战可胜”。果不其然,在端午节这天,宋军兵马未动,北汉政权宣布降宋,从此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太宗皇帝惊叹是“五台山佛祖显灵”了,遂从左藏库提起千万钱,用作修建五台山太平兴国寺等十座寺庙。后有民间传说,“千枚金币埋塔下,于情于理香火中”,此话在1988年春得到了验证。据当时的报道称:河北保定平山县民工在山西五台山3600米高的中台翠岩峰重修珠光宝塔时,在塔基下出土了1340枚“淳化通宝”金质供养钱(史料记载为2035枚,因出土时遭哄抢,后大部被追回,仍流失695枚)而震惊世界,如有幸者,或许还可以在民间能得到此钱一枚。

在历史上,以元代供养钱居多。这是因为蒙古族大多有信教传统,早期信奉萨满教,后来由于西藏喇嘛教宁玛派首先在蒙古族统治阶级内传播发展,并在元世祖的倡导下得到空前光大,到清末时期,内蒙古的喇嘛教寺庙约有上千座,故内蒙古素有“殿宇雄伟,比拟佛国”之称。由于宗教有教化寓民之功,尤受元朝廷尊尚,也为供养钱在元朝盛极提供了条件。元代供养钱与纪念钱相比,明显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可依钱的大小与市场上流通的铜钱折算兼行,按市值交易也行用无阻。

元朝供养钱最初为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开铸“中统元宝”供养钱,以后历代,绵延不息。仅年号钱而言,成宗元贞年铸“元贞通宝”供养钱 ;大德年铸“大德通宝”“大德元宝”和“大德元年”供养钱;武宗至大三年至四年铸“至大元宝”供养钱、至大三年铸“大元元宝”“大元之宝”供养钱;仁宗皇庆年间铸“皇庆元宝”供养钱、延祐年间(公元1314年—1320年)铸“延祐元宝”“延祐通宝”“延祐贞宝”和“延祐三年”供养钱;英宗至治年间(公元1321年—1323年)铸“至治元宝”“至治通宝”供养钱;泰定帝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1327年)铸“泰定元宝”“泰定通宝”以及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铸“致和元宝”供养钱;文宗天历年间(公元1328年—1329年)铸“天历元宝”和至顺年间(公元1330—1332年)铸“至顺元宝”“至顺通宝”供养钱 ;宁宗(公元1332年)至顺三年铸“至顺壬申”背太乙、背护圣供养钱;顺帝元统年间(公元1333—1334年)铸“元统元宝”及至元年间铸“至元通宝”“至元元宝”“至元戊寅”,至正年铸“穆清铜宝”背“至正”供养钱等。非年号钱有“道经师宝”“承华普庆”等供养钱,真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

元代 元贞通宝(供养钱)

元代 皇庆元宝(供养钱)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人认为短命皇帝宁宗在位还不到一年,未铸钱,上面又怎么出现了宁宗至顺三年,而且有铸钱,这是否与历史史实不符呢?据我个人分析,文宗“至顺”年号仅用了三年,便于至顺三年八月去逝,文宗临终前为了洗刷他毒死哥哥(元明宗)的罪行,下诏让明宗之子懿璘质班继承皇位。当年十月,懿璘质班即位,年号延用“至顺”未改,是为宁宗,可惜宁宗在位仅43天就患绝症死去了,享年7岁。似乎没有铸钱的可能,或者可以忽略不铸钱,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个人却不这样认为,因为文宗在位时改至顺年号时已按惯例铸了“至顺元宝”“至顺通宝”供养钱,在没有新年号出现之前,是不可能再铸与之有别的新钱。特别是钱币具有代表皇帝权力的象征意义,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可以随便乱改乱加其他文字标注的,除非有重大事件发生,需要在钱文上标注以示纪念,才有可能出现钱文上的纪年或纪事现象,反观文宗至顺三年除了死讯以外再无大事,况且死讯一般不在钱币上体现,文宗帝的死也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特例。再看宁宗,即位时的新年号一般都在次年初开始启用,之前仍是先皇帝的年号,可宁宗即位后仅43天即暴亡,只能延用“至顺”这个年号,加上有新皇帝即位必铸新钱的传统,为有别于前期文宗的“至顺”钱,这才特别加注背纪年,而公元1332年的干支就是壬申年,故铸“至顺壬申”(背太乙、背护圣)供养钱,都有祈福上天保祐幼主之意,因此,可以肯定此钱必为宁宗时期所铸。历史可以不留记载,但事实应得到尊重。可以这么说,从钱币小小的变化上,也为我们解开了一段历史悬案。

元朝供养钱现已多不见,特别是元末时期,中原农民起义军在各地纷纷揭竿而起,所到之处,皆以自铸新钱来代替旧币,而早先流散于民间的供养钱,多不敢私藏,大多销毁或上缴义军化铸,所以在现今的中原地区,此类钱已很难一见,实为收藏之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