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古钱有多少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伴随着华夏文明历史的延续和发展,酝育出了丰富多彩、灿烂无比的钱币文化,纵观其发展的历史演变脉络,就不难发现,我国是世界上古钱产出最多也是最丰富的国家,对世界钱币文化影响非常巨大。那么,作为一个钱币收藏爱好者,你知道我国古钱有多少种类?恐怕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有些难度,而且知道的人也不多见。对此,有必要专辟一个章节来概括一下,以供大家参考。
据我个人统计分析,从远古的天然币出现到清代最后一位帝王的消亡,我国各个时期的古钱种类不下万种,这里还不包括各个时期不同版别的细微之分,可见,我国古代钱币品种之丰富。本人仅将各个时期的大致品种略作一概述,供商榷。
一、夏商周时期(无计可考)
从历史考证来看,我国货币始于夏朝。最早的货币主要有海币(天然币)、石币、骨币、陶币、玉币、布帛、皮帛、农具、珠贝、金属币等10大类,也就是说,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只要是能够作为物品交换的媒介,并得到一定范围内社会普遍认同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原始“货币”,而这个数量级是无准确数字可统计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这十大类型,不再一一细评。
二、春秋战国时期(总计约404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金属的使用,促成了各国统一制式货币的形成,并为人们所认同。在这个时期主要有四大体系货币:布钱(因先秦时期有一种农具叫“镈”,形似铲,由于“镈”字的古音与“布”字同声,故称布)、刀币、圜钱、楚币。
布钱系列分三类:原始布、长首布、短首布。其中,原始布(也称桥形布或原始铲、大铲布)出产于周王畿地区(今河南洛阳及陕西一带),是布币的早期原形,有拱尖和圆拱2种;长首布(也称大铲或空首部)产生于商代后期黄河中游的关洛和三晋等农业发达地区,有尖足布、平足布、圆足布和斜肩布之分,从形制和铭文上区分约有37种;短首布(也称小布或平首布)出产于魏、赵、楚国等地区(今河北、河南、湖南、湖北等地区),即布头上方为实心,形似布,有大型和小型之分,又有平首平肩圆裆方足、平首弧肩平足布、平首耸肩平足布、平首弧肩弧足布、平首弧肩尖足、钝足、四足、对足(连布)及三孔布之别,大约有150余种。
商周 天然贝钱【正面】
商周 天然贝钱【背面 】
战国 环钱蔺
战国 环钱半圆
刀钱系列有针首刀、尖首刀、明刀、方折刀、圆首刀、齐刀等六类:针首刀(也称匈奴刀)出产于北方山戎部落(主要流通于长城内外承德、张家口一带地区),有5种版式(版式是指形制相同,铭文有别,后同),在日伪占领时期,曾出土过此类刀,大部分被日本人所得,现在多藏于日本。尖首刀出于燕国(北京及周边地区)和中山国(今河北保定、邯郸等地区),分长尖和短尖两种,共12种版式。明刀(也称燕刀或圆折刀)是燕国晚期后出现的刀币,因其刀上多铸有一个“明”字,故这种刀也俗称“明刀”,较齐刀轻小,有磬折和圆折之分,共15种版式。方折刀(也称齐明刀或博山刀)为燕国伐齐后在齐铸币,存世共六年,形似节墨刀,约10种版别,因此刀出土于博山(山东省淄博市南部)而得名,刀面也有一“明”字,但又与明刀有异,故称博山刀。博山刀的其背面大都有莒冶货、莒冶法化、莒冶齐化、齐化共金、齐化等铭文,分5种版式,故认为此刀应在莒地(山东莒县境内)铸成,也有莒刀之说。圆首刀(也称直刀或钝首刀)出产于战国中期赵国、中山国等地区,有中山国刀、赵刀和白人刀三种, 中山国所铸刀,刀首平圆,体型较直,刀身肉薄而有弹力;赵刀产于赵国地区,因刀首部稍圆钝而得名,有大小两种,刀面有“甘丹(邯郸)刀”或“甘丹化”三字;白人刀为赵国成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53年)魏国攻占邯郸后,迁往柏人邑(今河北唐山地区)柏人即白人,因刀面有“白人”或“白”字样而得名。“白人”刀有光背或一、五、六、十、廿一等纪数,也有化、丘等字,“白”刀背有刀、厂、鱼、文、田、乙及数字等,比邯郸刀略微轻小,刀身直而不曲。圆首刀现存世粗略统计达13种。齐刀(也称大刀)出产于齐国(今山东省黄河以南、京沪线以东广大地区),因刀面上有文字,分“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今即墨)之法化”“齐造邦长法化”等铭文,约18种版式。
圜钱系列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赵国、秦国和魏国等地,圆形且中央有一个圆孔,钱面上铸有文字,是方孔钱的前身。主要有环钱蔺、西周、东周、离石、共屯赤金、长垣一釿、贝益化、一化(方孔)、秦国半两(六国统一铸币)等,计110余种。
楚币系列为楚国产币(今黄河、长江以南东部大片地区)有金、银、铜三种,主要有贝形和钱牌两种,楚铜贝为有文铜币,面文有15种之多,也就是著名的蚁鼻钱(也称鬼脸钱)。楚金币分有字和无字两种,无字者包括金饼、金钣等型制,有字者则按内容划分,其中金钣比金饼多,形状有方形、四角起翘的龟甲形以及众多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块状碎金,金钣(钱牌)上往往钤有方形或圆形印,目前已辩识文字以“郢爰”“陈爰”较为常见,金钣形制有空心与实心之分,面上的文字均为“陈爰”。 银布为铲首银布,有长短、方圆、实心和空心之别,据不完全统计达12种之多。
三、汉隋五铢钱时期(总计约503种)
汉朝武帝时期始铸五铢钱,到隋朝止,各类五铢行用时间长达七百多年,包括新莽币在内,计有五百种之多。
西汉五铢主要有榆荚半两、八铢半两、五分钱、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宣帝五铢、更始五铢、三铢小平、小五铢(冥五铢和鹅眼五铢)、剪边五铢和五铢异品等,版式多达120余种。
秦代 初期半两
战国 楚币(俗称“蚁鼻钱”或“小鬼脸”)
西汉 元狩三铢
北周 五行大布
北齐 常平五铢
新莽钱主要有:小泉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大泉五十、壮泉四十、壮布七百、货泉、布泉等,此外还有大布黄千、契刀五百和金错刀等119种版式。
东汉时期有建武五铢、明后五铢、磨边五铢、凿边五铢、董卓五铢等83种版式。
三国时期蜀国铸有蜀五铢、直百五铢、太平百钱小平、直百中小型、直一特小型、世平百钱、定平一百等41种;吴国铸有法平五铢、大泉五十、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计12种;魏国铸有魏王五铢、太和五铢、永安五铢等18种。
西晋铸有西晋五铢(多延用魏王五铢钱,后铸一款钱字略有差异)1种;东晋铸有凉造新泉小平、太夏真兴小平、丰货小平隶书和篆书、汉兴小型直读和横读、沈充五铢等15种。
南北朝时期铸有陈五铢、大统五铢、公式女钱(五铢)、四铢小平、孝建四铢小平 、当两五铢、前赵五铢、永光小平、景和小平、太建六铢小平、铁五铢、铁五金、两柱五铢、剪边五铢(萧梁)等60余种。
北齐北周时期铸有常平五铢、五行大布小样和大样、永通万国、布泉、太清丰乐小平等 28种版式。
隋朝铸有开皇五铢(也称置样五铢)、大业五铢(白钱)、有青铜、白铜、铁钱共6种。
四、唐、五代十国、宋时期(总计约2268种)
唐朝钱币主要有开元通宝(武德开元、盛唐开元、会昌开元)、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得壹元宝、顺天元宝、高昌吉利等204种版式,其中顺天元宝背上“天”钱一枚已流入日本。
五代十国时期铸钱有开平元宝(后梁)、开平元宝、天成元宝(后唐)、天福元宝(后晋)、汉元通宝(后汉)、周元通宝(后周)、永平元宝(前蜀)、通正元宝、天汉元宝、乾德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前蜀国)、开元通宝(闽王)、永隆通宝、天德通宝、天策府宝(楚王)、广政通宝、大蜀通宝(后蜀)、保大元宝、永通泉货、唐国通宝、大唐通宝、开元通宝篆书(南唐)、大齐通宝(齐王)、乾享重宝、永安一十、永安二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等(南汉)、应圣元宝、乾圣元宝(幽州王)等,共296种版式。
北宋时期铸有宋元通宝、太平通宝、淳化元宝、 至道元宝、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通宝)、天禧通宝、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元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至和元宝(通宝、重宝)、嘉佑元宝(通宝)、治平元宝、熙宁元宝(通宝、重宝)、元丰通宝、元佑通宝、绍圣元宝(通宝、重宝)、元符通宝(重宝)、建国重宝、圣宋元宝(通宝)、崇宁通宝(元宝、重宝)(元宝为孤品)、大观通宝、政和通宝(重宝)、重和通宝、宣和元宝、靖康元宝(通宝)(大多是样钱,均为国宝)、 应运元宝(通宝)等,共977种版式。
南宋时期主要有淳熙元宝(通宝)、绍熙元宝(通宝)、庆元通宝(元宝)、嘉泰通宝(元宝)、开禧通宝(元宝)、嘉定通宝(元宝、重宝)、大宋元宝(通宝)、绍定通宝(元宝)、端平元宝(通宝、重宝)、嘉熙通宝(重宝)、淳佑元宝(通宝)、皇宋元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咸淳元宝、建炎通宝(元宝、重宝)、绍兴元宝(通宝)、隆兴元宝(通宝)、乾道元宝等,共791种版式。
五、金、辽、西夏、元时期(总计约477种)
金朝时期主要有天眷通宝、皇统元宝、正隆元宝、大定通宝、泰和通宝(重宝)、崇庆通宝、至宁元宝、贞佑通宝(元宝)、阜昌元宝(通宝、重宝)等,共124种版式。
明代 靖康通宝
辽朝时期主要有通行货泉、开丹圣宝、天显通宝、会同通宝、应历通宝、天禄通宝、保宁通宝、统和元宝、重熙通宝、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乾统元宝(通宝)、寿昌元宝、天庆元宝、助国元宝、壮国元宝、千秋万岁等,计85种版式。
西夏时期主要有福圣宝钱(西夏文)、 大安宝钱(西夏文)大安宝钱(西夏文)、大安通宝、贞观宝钱(西夏文)、贞观宝钱(西夏文)、元德通宝(重宝)、大德通宝、天盛元宝、乾佑宝钱(西夏文)乾佑通宝、天庆宝钱(西夏文)、天庆通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等,共45种版式。
元朝时期主要用交钞(纸币),金属币主要有大朝通宝、交钞半分、中统元宝、至元通宝(蒙、汉文)、元贞通宝(元宝)(蒙、汉文)、大德通宝(蒙、汉文)、至大通宝(元宝)(蒙文未行、汉文)、大元通宝(蒙、汉文)、大元国宝、皇庆元宝、延祐元宝(通宝)、至治元宝(通宝)、泰定通宝(元宝)、致和元宝、至顺元宝(通宝)、元统元宝、至元通宝(元宝)、穆清铜宝、百贴之宝、至正通宝(背蒙文)、至正之宝、龙凤通宝、天佑通宝、天启通宝、天定通宝、大义通宝、天统通宝(元宝)、窗国通宝、伊藩吉昌、清泰元宝(寺观钱)等,约223种版式。
六、明、清时期(总计约2839种)
明朝主要有大中通宝、洪武通宝、永乐通宝、洪熙通宝、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嘉靖通宝、隆庆通宝、万历通宝、泰昌通宝、天启通宝、崇祯通宝等,共450种版式。
南明时期主要有大明通宝、永昌通宝、大顺通宝、西王赏功、隆武通宝、永历通宝、弘光通宝、兴朝通宝、利用通宝、昭武通宝、 洪化通宝、裕民通宝等,共153种版式。
清朝时期主要有天命通宝(满、汉文)、天聪通宝(满文)、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 、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元宝、重宝)、祺祥通宝(重宝)、同治通宝、光绪通宝(重宝)、宣统通宝、太平天国(通宝)、天朝通宝、皇帝通宝(天地会铸会钱)、开元通宝(天地会)、开元通宝、嗣统通宝(天地会)、明道通宝(天地会)等,约2236种版式。
七、民国时期(总计10种)
民国时期主要有民国通宝、福建通宝等,共10种版式。
从目前有证可考的情况来看,我国古钱币的种类约6500种,其中,唐宋、明清时期出产最多,都在2000种以上,这里还不包括清后期和民国时期出产的金、银、铜、镍、铅币等(非方孔钱),如果再加上夏商周时期的原始货币,那么,我国古钱币的历史种类不下万种。在如此庞大的古钱币体系中,有些是目前已知的,有些还有待出土挖掘和发现,也有些仍需进一步论证,以去伪存真,这就需要我们泉藏爱好者,多做热心、有心、细心、用心之人,不断探索和发现我国古钱币中的灿烂文化,为繁荣中华文明历史献计献策,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