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币多仿汉钱制

外币多仿汉钱制

这里所说的外币主要是指日本、朝鲜和安南(越南)铸钱,这些国家的铸钱,大都以仿制中国古钱“方孔圆形”面孔出现,有部分钱现在国内也多能常见,其中,尤以安南钱种类流入我国最多。

日本是最早开始使用汉字仿铸中国方孔圆钱的国家之一。据一些专家研究,日本早在奈良朝元明天皇和同元年(公元708年,相当于我国唐朝中宗景龙二年)开始仿效中国唐朝铸币铸“和同开珍”方孔圆形钱。到19世纪60年代,共铸行方孔圆钱达32种,但大部分都未曾流入我国,流入我国最多的一种日本钱,为“宽永通宝”钱,也是在日本铸行量最大的一种汉字钱。相传,我国在明朝实行钞、银、铜钱并行制度,但铜钱的铸量严重不足,明朝的十七位皇帝中,只有九代帝王铸过钱币,于是便允许唐、宋旧铜钱使用,这为民间私铸钱和流入中国的日本仿制汉钱的流通提供了重要条件,宽永钱便是流入行用的其中之一。

日本(满洲)康德镍币

“宽永通宝”钱:始铸于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宽永二年(公元1626年,相当于明朝天启五年),从宽永十三年起开始大量铸币,历经天明天皇至孝明天皇等十个皇朝,到1867年(相当于我国的清朝同治六年) 因德川幕府灭亡而废止,前后长达242年之久。宽永钱有上千种版式,其中背文、元者较多见,背十六者少见。宽永钱最早于明末清初之时出现在我国山东等沿海省份。一方面是因山东等沿海省份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地处沿海港口,临近京都,是日本商人的理想口岸和贸易场所,也是日本商人采购和走私各种物资的重要活动地。另一方面,是日本不法商人以轻小铜钱换取我国重大铜钱,再回去溶铸轻小铜钱反销我国,从中牟取暴利的行为所致,而宽永钱又多为沿海地区民间所认同,所以私铸此钱甚多,流入也最多,时至今日也多能常见。

关于此钱,还曾在清朝乾隆初年引起一场不小的私铸钱风波疑案。据说当时江南沿海等地的官府并不知道宽永钱为日本钱,怀疑有人私铸,于是不敢隐瞒,只得上报朝廷,乾隆皇帝一听更是吃惊不小,因江南一带民间常有谋反事件发生(主要是天地会活动较频繁),并且另用了新年号,这无异于有人又起谋反之心。于是下令江、浙、闽各总督、巡抚严厉彻查,要严惩铸卖之人。幸亏江苏巡抚庄有恭的幕僚见多识广,道出此钱的来历。于是,两江总督尹继善和江苏巡抚庄有恭联名上书,讲出了此钱的来龙去脉,乾隆皇帝这才了解详情,并下令严禁商船携带倭钱入内,凡民间正在使用的,一律由官方收买销毁,至此,这一疑案才算了结,不过也造成了后期该钱不再多现的原因。

日本 宽永通宝(小钱)

日本 宽永通宝(大宽)

我个人早年曾藏此二枚“宽永通宝”背“文”钱,那时还不了解该钱的来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关钱币方面的资料甚少,曾借旅游之便,前去南京博物院参观,想解开此钱之谜,但遗憾的是未见馆中有所藏。恰巧遇见了也来参观的广西玉林地区教师进修师范学院的蒋孟博先生,言谈间方知他也是一位泉藏爱好者,大约年长我二十多岁,一番言谈交流过后,相互留下了通信地址。回去后不久并收到蒋先生来信,首次将此钱的来历粗略作了些介绍,这才使我茅塞顿开,原来我所藏之钱居然是日本钱。以后多次通信再谈及此事,蒋先生有意用安南钱与我作对换,可我那时还年青,又加之对钱币知识认识肤浅,总觉得日本钱漂洋过海得来不易,一定很珍稀,故未曾应允。时至今日,我和蒋先生已失去联系三十余年之久,想必蒋先生早已得到此钱,但愿旧友至今安好,或已成为泉藏大家了。

高丽(朝鲜)钱种流传我国相对来说要比日本钱种类要多,也是仿我国汉字古钱的又一外币出处,但高丽钱制式却与我国古钱有所不同,常采用国名或地名而不用年号来作钱文。目前,从国内所能常见主要有五个品种。

“三韩通宝、重宝”钱:为高丽王朝肃宗(公元1095—1104年,我国北宋朝绍圣二年至崇宁二年)所铸小平铜钱,钱文有篆书、隶书、行书三种字体,分直读、旋读二种,均光背无文,制作较粗,边廓欠整,文字一般不甚清晰。唯独不见规范楷书,还有“三”字繁体异书者,目前国内尚不易见,而三字繁体如“式”字的钱极罕,存世仅一二品。重宝钱钱文楷书兼隶韵,分直读,旋读二种,均光背无文。因文字有大有小、边廓有宽有窄,又可分为数种版式,制作稍精,但都难见到。

朝鲜 三韩重宝

“东国通宝、重宝”钱:为高丽王朝肃宗六年(公元1101年,我国北宋建中靖国元年)铸小平、折二铜钱,钱文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四种,多为对读,楷书旋读(极罕),均光背无文,版式较多,大小有变。折二钱制作精良,极其罕见,曾在朝鲜开城有出土。重宝钱钱文隶书光背,有大字大型直读和小字小型旋读二种版别,也很难见到。

“海东通宝、重宝”:为高丽肃宗七年(公元1102年,我国宋朝崇宁元年)铸小平钱,钱文“海东”取“黄海之东”之意,有篆、隶、真、行四种书体,篆书尤佳,多见为旋读,亦有楷书直读钱甚少,均光背无文,铸量较丰,除用于赏赐文武朝臣外,也作市场流通币用,故传世尚多,在我国也较能常见。重宝钱钱文楷书,旋读光背无文,形体浑厚,文字质朴,近似我国“乾元重宝”钱,流入我国不多,较为稀少。

以上三钱都是朝鲜最古的钱种,也是少见的精品,均为我国宋代时期朝鲜所铸铜钱。

“朝鲜通宝”钱:为高丽王朝将军李成桂于公元1393年废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并分两个时期铸“朝鲜通宝”钱。前期为牵朝世宗五年至七年(公元1423—1425年,我国明朝永乐年间)所铸楷书小平钱,钱文直读,光背无文,制作精好,版式较多,传世也能多见,后期为仁祖李倧十一年(公元1633年,我国明朝崇祯六年)铸隶书小平钱,铜色黄褐,文字不甚规整,笔画粗细不一,钱体大小不等,有阔缘、窄缘、官铸、民铸之分,品类颇多,精粗不一,但隶书钱存世少,欲求甚难。另有当十大钱,特别罕见。

朝鲜 东国通宝

朝鲜 海东重宝

朝鲜 朝鲜通宝

“常平通宝”钱:为朝鲜李朝仁祖李倧十一年(公元1633年,我国明朝崇祯六年)由常平厅设监始铸,故名“常平通宝”钱,有小平、折二、当五、当百四等(无当十钱),以折二钱品种及铸量最多。楷书直读,除初期光背无文外,后铸均有纪监、纪官、纪地、纪数、纪值、纪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以及录用“千字文”44字等,约数千种版式,此后,还曾于公元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铸机制黄铜钱,该钱前后行用长达260余年,现在我国较为常见,钱铜色黄润、文字端丽者为早期宫铸;笔画呆板、制作不精者为后期官铸;而文字拙劣、铜质发黑者,多为私铸。

安南即今越南,因公元679年唐朝在南越设安南都护府,安南的名称由此而来。关于“安南”变成“越南”国名的由来,还有一段不为人知之处。据史载:阮氏政权兴起于越南南部,后不断武力扩张,最终吞并真腊(为中南半岛古国,明朝万历后改称柬埔寨)后一统全越,出于彰显阮氏基业源远流长且正大光明的用意,阮朝开国君主阮福映强烈主张将国号改为“南越”,但清政府认为历史上的“南越”涵括着广东、广西等大片地区,这与其所统治属地交州(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地区不相符,而不予采纳。阮福映不肯罢休,再三争取,并且扬言如不能如愿以尝,将不再接受清廷的册封,出于无奈,清廷只得采取折中的办法,将“南越”颠倒为“越南”,赋之以“越字冠于上仍其先世疆域,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的新意,至此,“越南”这个新国号首次在阮朝时期出现,并沿用至今。

安南钱沿袭我国古代年号钱型制,在不同时期都有铸钱,种类繁多,流入我国也最多,尤其是后期各个时期铸钱几乎都有流入。这是因为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3年)派大将蒙恬占领百越,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开始,至宋朝初年的一千多年间,安南(越南)中、北部一直属于中国领土,政治上受当时中原政权的直接统治,经济上与当时的汉、三国(吴)、南北朝、隋、唐、五代都保持一致。这段时间,越南的经济受中原先进经济的影响,由原始氏族社会快速进入到封建社会,且大都使用当时的中国钱币。直到公元966年(时值北宋乾德三年),丁部零乘北宋忙于国内战争,对安南地区无暇顾及之际,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独立的大瞿越国,取年号太平,史称丁朝,共立国12年,并开铸越南历史上第一枚“太平兴宝”小平铜钱,钱文“太”字写成“大”字,有光背、穿上丁、穿下丁、穿下反丁四种版式,但铸量少,也早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通宝”钱,但其后丁部零之子虽铸有“天福镇宝”背“黎”钱,因铸量少未见有流入记载。此后李朝建立共传8世,也仅太祖、太宗有铸钱记载,却不曾多铸,多作为赏钱之用,民间行用仍以中国钱为主。

陈朝建立后,所铸之钱也不多,仅个别铸钱曾流入我国,主要是后黎朝时期往后所铸钱流入我国最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二十多品种。

“大治元宝、通宝”钱:为陈朝裕宗大治年间(公元1358—1368年,我国元朝至正十七年至明朝洪武元年)铸,钱文有楷体、行、隶、篆四体,旋读者多,亦有楷书和行书直读钱,均光背无文,版式繁杂,铸量尚丰,因历年战乱加之外族入侵掠夺,致今存世品极少。通宝钱有楷、行、隶、篆四种书体,版式较繁,多为光背直读,制作稍工整,边廓尚整,传世其甚少不易见。

“圣元通宝”钱:为胡朝元年(公元1400年,我国明朝建文二年)铸小平钱,有楷书和篆书两种,胡朝建大虞国后七年,明朝出兵灭胡,所以铸量不多,存世也少,现广西地区偶有能见。

“绍平通宝”钱:为后黎朝太宗绍平年间(公元1434—1439年,我国明朝宣德、正统年间)铸小平钱,钱文楷书直读,通宝二字略带隶韵,光背无文,边廓修整,存世较多,比较容易找到。

“大宝通宝”钱:为后黎朝太宗大宝年间(公元1440-1442年,我国明朝正统年间)铸小平钱,钱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文笔清秀,章法严谨,标志着后黎朝铸钱工艺渐趋成熟,国内也能有见。

“大和通宝”钱:为后黎朝仁宗大和年间(公元1443-1453年,明朝正统、景泰年间)铸小平钱,钱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边廓修整,形体较薄,存世较丰,较多见。

“延宁通宝”钱:为后黎朝仁宗延宁元年(公元1454年)铸小平钱,铜色赤红,钱文楷书直读,面廓坚挺匀称,背稍平无文,文字秀美遒劲,颇富崇宁钱风格,在安南钱文中独秀一枝,传世甚少,为安南钱中的稀罕精品,也多常见。

“天兴通宝”钱:为后黎朝废帝于天兴地年(公元1459年,我国明朝天顺年间)铸小平钱,钱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钱体稍薄,边廓尚整,有大小之分,铸量极少,偶有流入我国者。

“景统通宝”钱:为后黎朝宪宗景统年间(公元1497—1503年,我国明朝明弘治年间)铸小平钱,钱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缘阔字壮,制作精工,背多内外廓粗壮者,版式较多,传世亦广,国内多常见,据传也曾铸有铁钱,但未见其实物。

“永寿通宝、之宝”钱:为后黎神宗永寿年间(公元1658-1661年,中国清朝顺治十五年至十八年)铸小平钱,有楷书、行书两种文体,直读光背无文,分红、黄铜二种,红钱居多,体薄缘阔,背廓欠整,制作粗疏,有大小之分,版式较多,存世量大,传世甚广,国内有见。另有“永寿之宝”,制作更恶,但十分罕见。

安南 延宁通宝

安南 永寿通宝

景兴宝钱:为后黎朝显宗景兴年(公元 1740—1777年,我国清朝乾隆五年至四十二年)铸小平、折二钱,为安南历史上铸年最长、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一种钱币。钱文直读,有楷、行、隶、篆多种书体,文字变化各异。除光背或有星号外,楷书钱背尚有干支纪年(庚申、辛酉、壬戌)、纪地(京、山西、山南、平南)、纪方位、数字等(中、北、西、二、三、大、工),品类纷繁,较常见。另有背铸“一两”大钱。除通宝钱外,景兴三十七年间,更铸有:巨宝、大宝、太宝、内宝、至宝、重宝、中宝、正宝、泉宝、之宝、用宝、宋宝、宣宝、永宝、顺宝等十多种宝号钱,大小不一,轻重各异,面背文字、纹号各不相同。其中“景兴顺宝”则是景兴三十七年以废旧铜炮等兵器熔铸而成。多宝钱铜黑钱薄、制作粗陋而颇失丰采,时令藏家扼腕心叹。其中,背“北”折二大宝钱、中宝钱、内宝钱都较珍稀,不易见。

“昭统通宝”钱:为后黎朝愍帝昭统元年(公元1787年,我国清朝乾隆五十二年)始铸,此钱系搜刮庙宇铜像浇铸而成,有背文大、小版式数种,一般为阔缘小字,钱文楷书直读,章法欠工,结构偏紧,除光背者外,还有背文“中”“一”“正”“山”“太”“山南”等字,系仿景兴钱纪地、纪数等,存世甚丰,较常见。

“明德通宝”钱:为莫朝太祖明德元年(公元1527年,我国明朝嘉靖六年)铸小平钱,钱文楷书直读,书体端正,光背无文,制作尚工,存世甚少,与后世黎朝西山义军阮氏兄弟所铸背文“万岁”之“明德通宝钱”迥异,审定时可要多加留意,以免混淆。

莫朝后世铸钱如“大正通宝”钱、“广和通宝”钱、“有光通宝”钱均少,一般不常见,这里不再一一细说。

安南 昭统通宝

“景盛通宝”钱:阮朝光宗景盛年间(公元1792年—公元1802年,我国乾隆五十七年至嘉庆七年)铸小平钱,楷书直读,光背无文,钱体稍薄,边廓较浅,版式复杂,铸量尚丰,较多见。通宝大花钱稀罕,大宝钱铸量小而较少见。

“宝兴通宝”钱:为阮朝光宗宝兴年间(公元1801年—1802年)铸宝兴小平钱,因该年号很短,所铸钱则更稀珍,几无所见。值得注意的是,景兴钱在越南民间和中国广东地区民间也曾有私铸大、小钱出现,但钱文不整,铜色稍暗,现国内南方市场上也多见,需要认真区别。

“明命通宝”钱:为阮朝圣祖明命年间(公元1820年—1841年,我国清朝道光元年至二十一年)铸小平铜、锌钱,楷书秉隶,钱文直,光背无文,美号大钱背文多选中国传统经典四书五经中反映儒家思想的文字作为铭文,有四字和八字者,以一当百,均稀罕。现通宝钱较常见。

此间,阮朝在嘉隆和明命时期大力推广使用锌钱,多不为大家所共认,反而造成了富户不敢私藏,邻国来商者又不敢带回。可见此种锌钱不但有利于当地民众行用,更有利于国家,这也是受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楚国广铸铁铅钱而不为外人所用的货币政策影响和启发,是保持小国货币稳定的一种有效方法。

“绍治通宝”钱:阮朝宪祖于绍治元年(公元1841年,我国清朝道光至二十一年)三月始铸小平铜、锌钱,有大小之分,楷书直读,光背无文,铸量尚多,一般可常见。锌钱背有“河内”二字记地,大铜钱阴文楷书直读,背文为各种经文语,达四十余种,另有“绍治通宝”金、银币,大如小平,这几种钱铸量都少,比较珍稀,不易常见。

“嗣德通宝、宝钞、重宝”钱:为阮翼祖嗣德年间(公元1848—1883年,我国清朝道光至二十八年至清光绪八年)铸小平铜钱、锌钱、美号大铜钱、嗣德宝钞和嗣德重宝几品,小平版式多样,楷书直读,有光背和背纪地之分,背纪地者少,还有嗣德通宝小平背后“六文”者,指值锌钱六枚。锌钱有光背和纪地,美号大铜钱较稀少。值得一提的是嗣德宝钞的出现是嗣德十四年,阮朝根据清咸丰宝钞的发行方法,发行了铜钱式的“嗣德宝钞”,共分六等,背文为“准十文”至“准六十文”,即指当锌钱十枚至六十枚算,目前所见有两种,一种为嗣德十四年按重量标准所铸的重钱较罕见,另一种为嗣德二十三年重量标准铸造的轻钱也较稀少。重宝钱背“安南八文”钱,有铜、锌两种均罕见。宝钞和重宝钱在国内难得一见。

“建福通宝”钱:为阮朝简宗(公元1884年,我国清朝光绪九年)铸铜钱、锌钱,钱文楷书光背直读,品种单一,存世不多,较稀珍。因与法国殖民者签定《顺化条约》卖国,朝野气愤,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大臣所废,该钱国内难见,偶有得之。

“咸宜通宝”钱:阮朝宜帝咸宜元年(公元1884年,我国清朝光绪九年)6月铸小平钱,钱体薄小,钱文楷书直读,有光背和“六文”两种,因铸量少较罕见。由于阮宜帝不甘心听命于法国殖民者,于1885年7月5日发动顺化起义,由于准备不充分而失败,法国人便把阮福升(景宗)扶上了帝位,改元同庆年。据说该钱在我国广西、云南等地曾有一二枚出现,详情不知。

“同庆通宝”钱:阮朝景宗同庆元年(公元1885—1889年,我国清朝光绪十年至十四年)铸小平、折二铜钱,钱文均楷书光背直读,小钱也不多,折二钱更少,分别值锌钱6枚和10枚。另有稍薄型美号大钱,稀罕难得,一般国内不多见。

“成泰通宝”钱:为阮成泰帝成泰年间(公元1890-1906年,我国清光绪十五年至三十二年)铸小平楷书铜钱,分为大小两种,有光背、六文和十文三种版式,光背和十文者多见,其中背六文者非常稀少,赝品居多。

安南 嗣德通宝

“维新通宝”钱:阮朝维新帝维新年间(公元1907年—1916年,我国清光绪三十三年至民国五年)铸小平钱,钱文楷书直读,背为十文,铸量尚多,目前国内较能常见。由于维新帝不愿做法国人的傀儡,参与了越南光复会的起义策划,被法国殖民者逮捕后流放。

“启定通宝”钱:为阮朝启定帝(公元1916—1925年,我国民国五年至十四年)早期铸有小平铜钱,面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文笔古朴而具辽钱风韵,但量少传世不多。后大量铸机制小平钱,分无廓、有廓小钱二种,数量很大,多常见,启定钱在越南铸币史上可视为末代帝王铸的最后一种古钱币。

“保大通宝”钱:阮朝保大帝保大元年(公元1926年—1945年,我国民国十五年至三十四年)铸小平钱,有行书和宋书两种版式,分光背和背十文两种,字口均不清,其中宋体字者稀,其余均常见。另铸机制币,较多见。保大帝虽为越南最后一帝,但后期因与日本人合作,类似于我国清末帝宣统帝一样的命运,故在越南多不作末帝来称。这是因为1940年9月以前,越南属法国殖民地,后日本战胜法国,以协议形式占领越南,保大帝又成为日本人的傀儡政权。1945年8月30日,日本投降后,保大帝向越南独立同盟的代表交出权利,宣布退位。

保大帝的退位标志着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汉字方孔钱”正式退出越南的历史舞台。

安南 维新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