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深鉴辨“五铢”
在钱币收藏过程中,大家难免不碰到五铢钱,也往往直接把所有五铢钱统称为“汉五铢”钱。这其实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在五铢钱行用的历史上,除“汉五铢”钱以外,还有“陈五铢”“隋五铢”等其他众多五铢钱。
从我国古代货币史学中也不难看出,五铢钱源自于西汉,止于隋朝。历经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齐、梁、陈、北魏和隋朝等不同时期,前后长达七百余年,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和大小政权,约二十多个帝王铸过五铢钱。因此,五铢钱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那么,大家为何总会把所有的五铢钱统称为“汉五铢”呢?这里也有一个历史成因问题。其一,“汉五铢”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起,首次以重量“铢”作为货币单位来统一币制,完全有别于以往历史上“圆形方孔”钱的大小不一,重量不均的现象,故人们常会把开创 “五铢”钱先河的“汉五铢”作为标准钱制的代表,“五铢皆汉钱”的推论也就有了立足之地;其二,“汉五铢”钱在西汉王朝时期,行用时间长达四百余年,比起之后任何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历史都要悠久得多,影响力也更大,把其他五铢钱当作“汉五铢”钱来认知,也就不足为怪了;其三,“汉五铢”钱铸造数量最多,品种也最多,其他五铢钱都有仿制“汉五铢”钱来铸币的痕迹,若不加以严格的区分,则很难判别出具体是哪个朝代的铸钱,这也是把其他五铢钱被当作汉五铢钱来定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随着历史的久远,人们淡忘其他五铢钱的“昙花一现”,也就自在常理了。
对于初入门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如何才能将不同时期、差别不大的五铢钱做出严格的断代划分呢?这里有必要将五铢钱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历史朝代中的铸币特征先作个简要普及,才能真正做到慧目识“铢”。
目前,史家和藏家经常把西汉时期的五铢钱以及颇具影响且有一些特征的五铢钱,笼统地粗略划归“汉代”一个时期内,这对常人来说可以理解,但作为泉藏爱好者来说,仍不够严谨,毕竟“王朝短暂,铸钱是真”,只有系统划分才具收藏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对此,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还是要具细为好,这样既能让外形大同小异的五铢钱明确“身份”,又能让大家不至于鱼目混珠。
西汉时期的“五铢”钱大至可分为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宣帝五铢和更始五铢等几个不同的铸钱阶段。
“郡国五铢”钱:为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7年)诏令各郡国按照中央币制令的要求,自行铸造的五铢钱,统称为“郡国五铢”钱或“元狩五铢”钱。从钱制特征上来看,该钱呈圆形方孔型,钱面有小篆书“五铢”二字,且光背,正面有轮无廓,背面则轮廓兼俱,直径大约在2.5厘米,重约3.5克,外廓边沿同钱文等高,这也是“汉五铢”钱的标准币制。不过,由于各郡国铸币技术水平上的不同,以及铜矿的成分都有千差万别,加之,官吏在执行中央命令过程中与奉行的态度上也存在差异。体现在铸币上,也就出现了形制不统一的现象,尤其是在文字使用上的不规范,有的“五”字交笔为略直,有的稍缓曲,还有的在写法上变了形等多种样式,有的“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仿佛如同一箭镞,还有的为突出铸地,在钱币上做手脚留印记,出现了收藏界所说的穿上横、穿下横、穿上三角、穿上下三角、穿下横、穿下半月等现象。再有,个别地方官吏偷工减料,中饱私囊,使得重量不均,肉薄与肉厚的现象非常突出,特别是后期铸钱,重量越铸越轻,穿孔越铸越大,为的是多节省铜料,使得钱制样式比起标准钱币来越铸越粗劣。
“赤仄五铢”钱:为改变郡国五铢钱币制混乱的现象,汉武帝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实行币制改革,命令京师钟官铸“赤仄五铢”钱,也称“钟官赤仄五铢”钱。即经过外侧打磨,露出红铜的本色,行“以一当五用”,以兑换郡国劣铢钱,而该钱唯一与“郡国五铢”不同的是面廓加宽了,使得钱径看起来比郡国钱略大些,钱的背廓也没有郡国钱那么高了,更为工整。不过,赤仄钱只铸行了两年便被迫废止,现已不多见。这里有一个问题,赤仄钱为何会短寿而终呢?关键还在于用之不当。试想,同样大小的钱币,非要人为地强迫“以一当五钱”来行用,就好比同样大小的一个烧饼,本来只花一分钱就能买一个,现在只在这个烧饼上,洒了点芝麻就卖到五分钱一个,老百姓肯定有意见,宁可买一分钱一个的烧饼也决不会去买五分钱一个的烧饼来充饥。可见,虚值大钱既坑人也害己,反而得不尝试,这就是赤仄钱短寿的真正原因。
西汉 郡国五铢 约在2.5厘米 重约3.5克
西汉 郡国五铢(上穿横)
西汉 赤仄五铢
西汉 上林五铢
“上林三官五铢”钱:“赤仄五铢”钱出现以后,中央虽有“赋官非赤仄不得行”的政令,却没有从根本扭转郡国铸钱反受青睐的乱象,更遭到郡国官吏上下联手的暗中抵制,尤其是铸大钱更有利可图,使得各郡国在中央强推赤仄钱之后,便恶意仿铸“赤仄”钱的现象又更甚了。汉武帝不得不采纳了公卿们的建议,于元鼎二年晚期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币和发行“上林三官五铢”钱。这里也要了解一下,所谓“上林三官”是指中央铸钱机构中设立的钟官、辨铜、均输(技巧)三官(相当于现在的领导、监理和工程师三种职称),因办公地点选在长安城南的上林苑,故称“上林三官”钱。此钱制作精美,边廓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五”字交笔缓曲,上下与两横笔交接处略向内收。“铢”字“金”头有三角形、箭镞形两种,四点方形较短,“朱”字头方折,下垂笔基本为圆折,头尾与“金”字旁平齐,笔画粗细一致,钱背有穿上横和下半星两种,行用时间长,铸量也最大,市场上较常见。该钱比“郡国五铢钱”略重,钱制更标准,更规范,既能有效控制发行量,又能防止郡国私铸现象发生,一经推广,很快使劣钱出局,从而保证了国家货币的权威性,对此后稳定市场物价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宣帝五铢”钱:为汉宣帝(公元前73—前48年)时期所铸,钱文横读,有光背及背星月纹等数种。此时铸造出来的五铢钱,无论是其铜质、形制、书体以及工艺上,都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主要特征为“五”字交笔弯曲,“铢”字的“金”字旁多呈等腰三角形,且又略低于“朱”字头。宣帝钱形制整齐,面廓最宽,肉面光洁平滑,钱内外廓略高于钱肉,薄厚基本一致,在西汉钱币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目前,市场上也较常见。
“更始五铢”钱:西汉末年,平林、绿林农民起义军于地皇四年(公元23年)拥立西汉刘玄为帝,于更始二年(公元24年)在长安开炉所铸五铢钱,称“更始五铢”钱。此钱制作尚工整,“五铢”二字较宣帝五铢稍肥,“五”字交笔弯曲,“朱”头上折由方变圆,“金”头呈较大正三角形,下四点竖长排列整齐,穿口附近钱肉较厚,有轻微斜度,看似有“面大背小”之感,因铸造时间短存世数量较少,已不多见,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民起义军政权所铸钱币,更具收藏价值。
东汉时期的五铢钱基本沿袭西汉五铢钱的样式,如不加细分,也很容易与西汉五铢钱混淆,大至也有三个不同时期的划分。
“建武五铢”钱: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始铸。字体方正,宽肥圆柔,“五”字两横不出,“X”字交笔弯曲,“金”字旁大,且四点较长,粗糙者为东汉初期所铸,精美者为中期铸行,铸量尚可,目前也能常见。
“明后五铢”钱:东汉明帝(公元58年)以后,五铢钱与“建武五铢”相比变化不大,除灵帝(公元168年)始铸“四出五铢”钱(钱背面方孔内廓四边略往外伸展,故称四出五铢钱)外,钱体较之前稍薄些,笔划较粗且浅,重量略轻,多不容易与“建武五铢”钱区分,仍需根据钱体特征,认真甄别。
西汉 宣帝五铢
东汉 建武五铢
东汉 明后五铢
东汉 磨边五铢
东汉 魏王五铢
南朝 陈五铢
“磨边五铢”钱:在西汉晚期和东汉中晚期较盛行,因这两个时期国势衰弱,物价大起大落,新钱已不多铸,而原先的旧钱老百姓又觉得物不等值,故把原先好的旧币拿来,磨去边廓约一克左右,再将这些铜屑收集起来用于私铸(官铸也有量少)新钱,而打磨过的旧钱就变得减重了,而新铸的钱也不再与旧币标准钱等重,加之铜质较杂,钱面多呈暗淡色,毫无光泽可言,新铸之钱也多无边廓,仍属于轻小劣质钱。
除以上几种汉代五铢钱外,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的五铢钱与“汉五铢”钱(如:三国时期魏国的“魏王五铢”钱、南朝的“陈五铢”和“当两五铢”钱、北朝的“大统五铢”钱)大小相仿,只有“隋五铢”钱略小,容易区分。
“魏王五铢”钱 :为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所铸的五铢钱,钱面文字稍大,笔划粗放,“五”字曲交略直,“金”略低于“朱”旁,四点较长,此钱因铸量较大,行用时间长,现也能常见,但要仔细辨别,方可确认。
“陈五铢”钱:为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始铸,五铢二字稍显篆体,“五”字交笔平直对等腰,“朱”字圆折高于金字,外廓宽,背显得壮实。共有两种版式,一种制作规整,面无内廓,外缘较宽;另一种铸工精,肉质厚廓,钱体较厚大,比前款稍重,也称“天嘉五铢”钱。
“当两五铢”钱:为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年)始铸,因“以一当两钱”而得名,于次年停铸,此钱钱径与“上林三官”钱相仿,钱径和重量均不同于两汉五铢钱,略显得大,也重得多,面文“五铢”文字粗壮不工整,且钱面悔暗,面有外廓无内廓,背有内外廓,容易区分。
“铁五铢” 钱:为公孙述在蜀称帝时铸。公孙述原为西汉晚期一县令,为何也会铸钱,难道是私铸?非也!这里隐藏着一段公孙述的帝王身世之谜。公孙述在王莽篡位后,曾积极拥护王莽,被破格提拔到蜀郡任太守, 公孙述在天府之国里,势力渐渐膨胀,野心勃勃,自个儿想当皇帝了。当他骑马来到瞿塘峡口时,见此地山势险要,难攻易守,而山上有一座小小的子阳城,扼居水陆要道,便下令在此扩城修垒,屯兵严防。后来公孙述听说城中有口白鹤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雾气,其形状宛如一条龙,直冲九宵。公孙述故弄玄虚,说这是“白龙出井”,是他日后必然登基成龙的征兆。王莽新朝灭亡后,公孙述认为时机成熟,自据蜀中改称白帝(公元25年),国号“成家”,建元“龙兴”。当地官吏为拍新帝马屁,将他所建城池也改名“白帝城”,将此山亦改名“白帝山”。公孙述虽乱作为,却也为后史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据说其手下大将为便于跨江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军队作战,曾在荆门县境内虎牙滩建起过一座浮桥,这座浮桥据称为长江上有史可查的第一桥,可谓长江江桥的鼻祖。公元36年,公孙述与刘秀争天下被灭(在位仅12年),白帝城亦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公孙述称帝期间一向很苛刻敛财,即位后,废止行用铜钱,改铸“铁五铢”钱,致使民间货币不畅,最终霸业未成,该钱也是汉以来五铢钱史上第一种铁质钱,其铸地据考证为今四川绵阳江油市,因当地盛产硫磺铁,是铸铁钱的良材。
“大统五铢”钱:北朝西魏文帝大统六年(公元540)铸,后十二年又铸。前期铸钱型厚大,钱文细长,“五”字直笔相交,穿右有一竖纹与“五”字相连,缘较宽,后期铸钱与隋五铢相似,不过钱形较小,肉厚感强,钱文狭长,存世不多见。
东汉 铁五铢
西汉 万字五铢
北朝 大统五铢
南朝 公式女钱
东晋 沈充五铢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与东汉“磨边五铢”钱相似的还有南朝“公式女钱”和东晋“沈充五铢”钱。
“公式女钱”: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始铸,为无外廓而仅有内廓之“五铢”小钱,径2厘米、重1.5克左右。因属官铸,是谓“公式”,因其轻小肉薄,如女人般纤小,故称“女钱”,但该钱与磨边五铢钱有相似之处,也容易混淆,但细看还是能看出铸出的无边廓与剪去的无边廓还是有本质区分的,至少没有磨痕或剪痕。
“沈充五铢”钱:东晋孝元帝太兴元年(公元318年),江南吴兴地沈充所铸大孔小钱,钱文作篆字“五朱”或“五金”字样,外廓隐约,钱体轻小,又似东汉“磨边五铢”钱式的仿铸品。钱形圆,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廓,同文字一样高低,以保护钱文不受磨损,重约3克多点,该钱因铸量有限,且受地域所限,大多在江南地区偶有所见,要细辩。
“隋五铢”钱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钱或“置样五铢”钱。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厚均有廓,交笔有圆曲与斜直两种,“朱”头多呈方折,外廓甚阔,面无穿廓,唯“五”字左侧多一竖划,横读似“凶”,故有“凶多吉少”的民间传说。文帝为统一币制,曾放五铢样钱令诸关查禁劣钱,遂又称“置样五铢”钱。后炀帝(公元605—617年)在扬州开炉铸夹锡五铢钱,铜色发白,世称“白钱”,另有铁钱,后来的恭帝未铸钱。
“隋五铢”钱为隋代唯一铸币,也是我国“铢两钱制”钱币的终结者,行用七百余年的五铢钱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此外,在五铢钱的收藏中,也难免会遇到有异文或异型符号五铢异品钱,主要表现在钱面钱背上有不同的符号和文字或者与通常五铢钱有不同之处,这些钱绝大部分是西汉郡国时期为有别于他人而故意标注,或者是不同时期私铸钱的改范或错版,但也有两种例外,如面文上下各有一个“卐”字符号的五铢钱,此为非行用的厌胜钱或吉祥钱,类似于现在的纪念币;而在钱面上有正“平”字或倒“平”的异品五铢钱, 则是东吴时期(公元222—277年)的“法平五铢”钱,是三国时期吴国地方郡县官铸的一种流通五铢钱,取“公平与法重”之义,这两种异品钱一般不多见。
另外,五铢钱中也有小“五铢”钱之分,直径在2厘米左右的还有三国 “蜀汉五铢”钱、东汉末 “前赵五铢”钱和 “西晋五铢”钱。
“蜀汉五铢”钱:是三国昭烈帝刘备(公元221年)在今四川成都建立蜀汉政权后所铸钱,其早期铸有“五铢”钱。钱体小直径2.1至2.5厘米之间,重2至3克,面无内廓,背有内外廓(外廓较内廓宽),均浅平,“五”字较圆润随意,下横不接下内廓;“金”字头呈三角或箭簇状,四点竖短;“朱”字上下方折,与内廓相连,“铢”文不及“五”字清晣规整。
“前赵五铢”钱 :前赵(公元304-329年)为汉末北方十六国之一。其钱延用汉五铢钱制,但钱径小(约2.1至2.5厘米),不足3克重,铸工粗且钱文多不清楚,“五”字交笔内收,多与外廓相交重合,钱文高不及内廓,面有外廓无内廓,钱背内外廓均有且等同,存量不多。
蜀汉 蜀汉五铢
十六国 前赵五铢
西晋 西晋五铢
西汉 宣帝冥小五铢
“西晋五铢”钱:为西晋司马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后所铸钱。钱体肉厚,钱径2厘米,重2克,面背均有内外廓(面内廓不明显)且方正,“五”字细直交笔,钱文多不清晰,存量稀。
还有三种比以上更小(直径在1至1.5厘米之间)的小“五铢”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鹅眼五铢”“冥小五铢”和“董卓五铢”钱。
“鹅眼五铢”钱:是西汉晚期各地官员私铸的恶劣小钱,以充官钱,因钱形小,无文或字不清,像“鹅眼”或“鸡目”一样轻薄劣质,故得此名。
“冥小五铢”钱:是西汉宣帝时期铸的小五铢钱,型制、外观和样式均与五铢钱相同,只是钱径小不足1厘米,并不用于行用,多用于墓葬陪葬之物,故俗称“冥小五铢”钱。
“董卓五铢”钱:是东汉末年(公元190年)董卓铸行的一种无外廓,有钱型无钱文,或仅见内廓的劣质轻贱小钱,重不及1克,为钱史上最恶劣的差钱。
当然,五铢钱还远非这些,只不过像西汉早期的“榆荚五铢”蜀汉的“直百五铢”、西魏的“延环五铢”、南朝梁的“五铢”(标准备重4克)、北魏的“永平五铢”“永安五铢”“太和五铢”和北齐的“常平五铢”等,从钱面文字和钱型上都能一目了然地加以区分,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
纵观五铢钱的发展和演变历史,只要弄清了各个时期的钱币特征,也就不难区分出来,对初入门者来说,只要弄清了这些基本特征,也就不会再见到“五铢”而发愁,更不会闹出错把所有五铢钱当作“汉五铢”钱来认定这样的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