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义军也铸币
元朝末期,因统治腐朽,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害连年,中原地区农民无法生存,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据相关统计,元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起义数量最多的一个朝代。
早在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河南息州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提出了“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从此之后,元末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一直不断,据有文字可查的农民起义就有顺帝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广东朱光卿、聂秀卿以“定光佛出世”之名组织起义;同年,河南棒胡又举行了起义,史载:“棒胡烧香聚众,起义者举弥勒小旗”反元统治。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江西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义,起义农民五千余人,“背心皆书佛字”。到了至正初,小规模起义、暴动已遍及全国,仅京南一带的起义即达三百余起。
在元末农民起义中,颇具规模和影响的大起义主要有两支队伍:一支队伍是元至正十一年五月(公元1351年)爆发的红巾军大起义,红巾军,又称作红军,是元朝末年起来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最初起于北方,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为首领,宣传弥勒下世明王出世等教义,是与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因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军”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声势浩大,人数较多的有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部、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的芝麻李部、南阳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濠州(今安徽凤阳东)的郭子兴部等。郭子兴死后,其女婿(养女马氏)朱元璋统率其部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最终推翻大元政权,建立了新的大明王朝。
另一支为至正十三年泰州张士诚在高邮发动的农民起义,并在苏州等地区建立政权,控制了江南吴越大片地区。
面对众多的农民起义,元政权束手无策,只能对起义军更加仇视,元丞相伯颜等人曾提出了要杀绝汉人张、王、刘、李、赵五姓的主张,同时又重申汉人不得执兵器,不得执寸铁,并且下令北人殴打南人不许还手报复等,这些禁令的实施,更激发了反抗的火焰,反抗蒙古统治者的各种各样的民谣民歌到处传播。如“塔儿白,北人是主南是客。塔儿红,南人来做主人翁”;“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些民歌民谣都强烈地反映了当时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元末红巾军大起义正是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总爆发,红巾起义爆发以后,一时“贫者从乱如归”,不出数月,黄河长江及两淮之间,到处出现揭竿起义的旗帜。
在这些起义中,有的不仅影响面广,而且规模空前,更铸有自己的政权货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韩山童之子韩林儿自称小明王,在亳州建立政权(公元1355年—1366年),取国号为宋,并铸有“龙凤通宝”钱。该钱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光背钱,铜赤如金,钱体浑朴,文字遒美,传世甚罕;张士诚自称诚王据高邮,取国号大周,后占据苏州等地后(公元1354年—1357年)铸有“天佑通宝”钱,据传因江南铜材奇缺,并以寺庙毁铜佛像来铸钱,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四种,背有一、贰、叁、五篆文纪值,传世不多,加之后期明王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的搜缴销融,现存传世品较少;徐寿辉据汉阳后(公元1358年)铸“天启通宝”钱,“户”头上一点为一连笔一横,也是区分明朝天启钱的关键之处,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光背钱,传世不多,后迁都江州后(公元1359年—1360年)又铸“天定通宝”钱,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光背钱;徐寿辉部将陈友谅据江州(国号汉)后(公元1360—1361年)铸“大义通宝”钱,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光背钱,铸量较丰,传世略多;徐寿辉旧将明玉珍据成都(国号夏)后(公元1363年)铸“天统通宝、元宝”小平钱,分别为楷书和篆书钱,据说存世仅各一枚;朱元璋据应天府(南京)称吴王后(公元1361至1367年)铸“大中通宝”钱,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每局有五等,小平钱背面多只有局名,折二以上钱还有数目字,如广西铸的折二钱则为桂二,福建铸的折三钱则为三福。大中钱从元至正二十一年起开始大规模发行,直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改元洪武,铸行“洪武通宝”钱后才停造,量丰较常见。
元代 大义通宝
元代 大中通宝
元代 大中通宝(俗称“大肥腿”)
元代 大中通宝(俗称“大脚”)
元末农民起义军铸币存世历史虽不长久,因大部分钱铸造精美,且价值很高,素为泉界青睐,目前,市面上除大中钱外多数钱已不太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