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布泉”各有异

“半两”“布泉”各有异

前些时,笔者在古玩市场转悠,忽见二主在摊位上争得面红耳赤,凑到跟前一听,原来是为几枚略有差别的“半两”钱在“死叩”。听卖家讲,他这几枚秦“半两”钱都是难得的秦美品,不会有假;而买家觉得不像是真秦钱,疑为做假牟利的赝品。忽然,来了一个第三者“插足”,一口咬定,半两钱唯秦所独有,从外观看错不了,差别只是不同时期铸币上的差异。出于好奇,笔者也“扫描”了一眼,几枚钱币都不是假货,只是三位老兄没准确区分出秦、汉两个时期的“半两”钱而已。

北周 布泉

从这个小插曲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时下为什么一提起半两钱,大多数人总会“忆秦忘汉”呢?这可能与半两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天下的皇帝,也是第一个统一货币的皇帝,历史地位和贡献无与伦比。尤其是圆形方孔钱的诞生,对后世货币的铸形影响更为深远,因此,一提起半两钱,自然会与这位功盖一世的始皇帝联系起来,把所有的半两钱统归于秦货币的范畴,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半两钱并非秦始皇所独有,秦始皇所铸半两钱仅仅是秦朝时期的货币,而早在秦王朝建立之前以及之后,均有“半两”钱的出现,细分起来大致可划分为秦国“半两”、秦朝“半两”和西汉“半两”钱三个阶段,行用时间更是长达数百年之久。

对于钱币收藏者来说,钱种区分得越细越好,“半两”钱也不例外,应该明确区分为秦国币、秦朝币和汉币三大类。下面,我就此作个简要概括,以方便大家一目了然。

先说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的秦国“半两”钱。根据钱谱和史料记载,秦国时期的半两钱是在战国中后期至秦灭六国统一之前所铸,并在秦国范围内行用的货币。此钱大约起始于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铸的早期币被泉藏界称为“原始半两”钱。这种钱的钱体特征多为不规则的畸型,似圆又非圆,内孔也呈偏圆状,因为少于边廓打磨,其边缘仍残留有铸币时的铜碴,俗称“毛刺”。钱面“半两”二字粗放又不工整,犹似刀刻出来的一样,高凸感十分明显,重量大约在10克左右,钱径约3.3至3.5厘米之间,现今市场上已不多见。

秦代 后期半两

这类钱为什么会铸工粗劣呢?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现状有关。早先的秦国在春秋时期只是一个诸侯国,国家比较弱小,且偏居西北,人口仅二千万左右,主要以农耕和放牧为主,国内经济大都承袭原始的交易方式,对货币的使用不是很普遍,而惠文王造币,仅仅是为了有别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也是象征性地展示自己的政权和经济管理意志,因此,对货币的铸型和要求都不像后来经济发达时期,为适应方便行用而铸得很精致。

到了秦献公七年(公元前378年)经过商鞅变法之后,随着秦国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半两”钱在铸制上才略有改变,相对原始币而言更为规整,出现了大型、小型、大篆文、小篆文、大字、小字和异书等众多品种。这类钱币从钱型上来看都较为工整,内孔也略显得方正,多介于方和圆之间,字型宽大且方折,厚重感强,但穿孔大小不一,也容易区分。此后,由于秦国国力日渐强大,商品交易量也随之增大,他国私仿“半两”钱的现象有所增多,开始充数市场,此类钱较肉薄,字面多不工整,偶尔还有变异文体上的差别。据说,大多数边缘有铸币边脚的“灯笼”钱(外形似灯笼形状)或“地雷”钱(外形似地雷形状)多出于此间,是开范铸钱后未经打磨或打磨不工整的结果,因铸币量大,在北方钱币市场上也较常见。

秦朝“半两”钱,是指秦始皇灭六国后,在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等政策的基础上,为规范全国经济和市场秩序,废各国差别很大的行用货币,规定以秦制“半两”钱为统一行用货币,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国家统一货币。其钱制特征为圆形方孔,方孔的长宽各为六分,钱文“半两”二字为小篆体,且字划方正比较高挺,光背无廓,钱径一般在2.5—2.77厘米之间,重2.5—3.35克之间,约12 铢(我国古代规定 1 两为 24铢,半两钱也由此得名)重如其文,但因铸工原因,线条起伏不平,后仿者常忽略于此,这是区分秦朝半两钱与汉铸半两钱的关键之处。

秦代 小半两

西汉 八铢半两(有外廓)

西汉 四铢半两

说到秦朝半两钱,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一提。秦始皇赢政尽管是第一位统一天下的君主,但他特别迷信阴阳学说,在其治国理政中常以此为准绳,来修订国策。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为稳固自己的天下政权,依据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五星相生相克的原则,认为周朝为火德,火是导致周王朝灭亡的根源。为避免自己被灭亡的历史悲剧重演,他反其道而行之,施以“水德”作为立国之本,把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的《管子·幼宫》学说奉为上宾,将“六数”作为标准尺度来规范各行各业。如: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昏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又如:秦亩制为二百六十步,一步为六尺;再如:秦朝设三十六郡,统管天下。特别是在钱币的形制上,除将“天圆地方”设为王之政本外,还规定“半两”钱的内孔边廓各为六分。可见,秦始皇对“六数”的迷信已经到了极点,不过,再迷信也难保江山永固,难免灭亡之灾。由此可见,伟人也有愚庸之短见。

汉代半两钱,主要是指西汉初期出现的几种半两钱,一种是最早在西汉初期行用的“半两”荚钱和特大型“半两”钱,以及湖南等地方铸的铁“半两”钱。在此要说明的是,汉早期的特大型“半两”钱据说多为非行用钱,只作为镇库之用,也有的是地方官吏改秦大型“半两”钱以充私库所为,对后期影响不大,存量也少,铁“半两”钱,更是局域性产物,量不大,钱体大小类似于秦后期的小币,等同于此后的“四铢半两”钱,字平整而不清,很容易区别,如能收藏也是难得一品。

秦代 后期半两

战国 秦国半两

战国 秦国大半两(俗称“灯笼钱”)

这里只说说早期的“半两”荚钱,因铸量大,行用时间长,正面和负面影响皆有,值得多提一笔。汉高祖刘邦登上皇位后,因战争导致国家贫穷,为解决军费开支,稳定市场笼络人心,允许郡吏私铸钱,但地方官吏私铸的钱普遍缩小且劣质,有的重不到一铢,其方孔宽大,四周像四片榆荚,故而得名“荚钱”或“榆荚”钱,“半两荚钱”通行于高帝至景帝时期。其钱制特征为体小肉薄,圆形方孔,穿孔较大,无内外郭,制作粗陋,边沿不规整。面文“半两”二字篆书,字文狭长,顺读,光背平素,直径1.5厘米,重0.75克左右。此“半两”钱名为半两重,实抵三铢重,这在当时购买力和商品交换水平较低的时期,这种轻型小钱在百废待兴的社会环境下,面对收入不高的民众则表现出极大优越性。但是不利的一面在于,由于当时物资匮乏,商人囤积居奇又引发物价高昂,有“米至一石万钱不足以为怪”的现象,老百姓叫苦连天。于是,在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私人铸钱才被禁止,物价居高不下的现象才略有好转。

“榆荚半两”钱一般不易被混淆,也可以说是西汉早期半两钱所特有,唯一与秦半两钱不易区分的是高后当政时期的“八铢半两”钱,也是前面所提到的三位老兄争得面红耳赤的那几枚半两钱。这里就要从“八铢半两”钱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细论了。

高后垂帘执政时期,为整顿西汉早期半两钱的币制乱象,朝廷于二年(公元前186年)铸行的“半两”钱,也称“八铢半两”钱。

高后何许人也?高后即吕后,也就是刘邦的妻子吕雉,是汉惠帝的母亲,此人有很强的政治野心。惠帝即位后,朝廷大权旁落在吕后手中,并左右朝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实无名的女皇帝。吕后在当政的第二年,为稳定汉朝政权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以治社会乱象。其中,在货币政策上就有了打击不法行为的《二年律令》,《钱律》就是其中之一,“八铢半两”钱也由此而生。

此钱直径与部分中型秦“半两”钱有相似之处,也是造成后人秦汉“半两”不分的重要原因。不过,只要细细品鉴,还是相差有别。“八铢半两”钱比秦钱文字较浅平,笔划也较为方折工整,钱边经过打磨且平整,钱径在2.6—3.2厘米之间,重5克左右,基本达到了8铢的重量,多无廓,较同型的秦钱相比略显得肉薄些。但此钱行用时间仅四年,加之后来废大钱行小钱,绝大部分被回炉,所以存世量不如秦钱丰,只要稍加细辨,并不难区分。所以前面三位老兄之争,还是不了解半两钱的原因所造成的,尤其是“八铢半两”钱又多不常见,才引起了这样的误会,其实,能得此钱两三枚也是十分荣兴的事情了。

类似这样的错判也不仅是半两钱一例,最容易混淆的要数新朝王莽时期的“布泉”与北周时期的“布泉”了。此两币无论从型制上都没有太大差别,所不同之处就是钱文上的点滴之别。王莽钱文为悬针篆,“泉”字中的T字中竖为中间有断隔,酷似人的眼鼻,泉字面部又尖凸,像是一个武士的头盔,整体看泉字面相更像个“将军头”或“娃娃脸”,所以新莽“布泉”又有“将军头”或“娃娃脸”之称。而北周“布泉”为北周武帝宇文邕于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始铸,以一当五,与五铢钱并行使用,钱文为玉筋篆,“泉”中间T字为长竖不间断,泉字顶部尖而不凸,这是两种“布泉”的最大区别,收藏者切不可张冠李戴。目前,新莽“布泉”因铸量略比北周“布泉”大,故新莽“布泉”能多见,而北周“布泉”却极少见到,偶有所得,也常被一些初入门者误作新莽“布泉”的异品来认定,这是认识上的不当之举。

综上所述,作为泉藏爱好者,对古钱币的鉴藏一定要治学严谨,切不可人云亦云,把汉半两拿到秦钱来说事,把新朝布泉钱误作北周布泉钱,必定会在“懂行”人面前会闹出笑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