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铜钱不易得
西夏王朝(公元1038—1127年)是我国古代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称帝时所建立的一个多民族封建王朝,取国号“大夏”,因其位置在宋、辽、金以西地区,故历史上称之为“西夏”。相传共历10帝,历时190年,并创制了本民族语言的“西夏文字”,形成了极具本民族特色的西夏文化。
西夏王朝建立后所铸的本国货币,材质上多为铜质和铁质,但早期多为铜钱且铸量少,后期则铜钱少、铁钱多。目前,面文为西夏文的钱币已发现五种,分别是:“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乾祐宝钱”以及“天庆宝钱”。这五种钱币型制上都以光背小平铜钱为主,属于珍稀品种。
汉字体的西夏钱币按照年号划分,目前已有八种面世,分别为:“大安通宝、重宝”“元德通宝”“大德通玉”“天盛元宝”“乾祐元宝”“天庆元宝”“皇建元宝”以及“光定元宝”钱。在这些钱币中,除了“元德重宝”钱为折二大钱外,其余均为楷书小平钱。
这就不免让人产生疑问,西夏曾经铸过十多个品种的钱币,为何现今很难得一见呢?
这里面既有历史成因,也有现实原因所造成的结果。在西夏王朝建立之前,党项族以姓氏为部落,散居于青海省西南和四川省松潘以西的广茂盛地区,过着逐水草、无定居的游牧生活。后来受吐番国侵扰,请求归附于中原王朝统治,从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开始内迁今甘陕地区,在汉族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影响下,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中原王朝的特殊照顾,人口和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这期间并没有铸行自己的本族货币,仍延用中原政权地区的通行货币。唐末“黄巢起义”暴发后,唐王朝命其参与镇压起义,因他们作战有功,整个部落氏族被赐为李姓,首领被封为“夏国公”,这也是后来“大夏”国国号的由来。唐朝灭亡后,中原大乱,群雄逐鹿,党项族拓跋部首领也乘机扩充地盘,设官置吏,征收税赋,成为雄居西北的一个强势政治武装集团。大宋王朝建立之后,因无力对其用兵,采取了赐姓、封爵、给岁赐的安抚怀柔政策,赋予其特殊的自治地位和优厚照顾,经过多年的稳固发展,拓跋部已羽翼丰满,名为归宋,实则已自立。同时,因为其占据着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河西走廊”地区,卡在中原与西域各国的商贸活动的咽喉位置上,因此各国商贾经过此地都要赋税“过路钱”,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参与本国的特产交易,从而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这其中主要来自于中原的宋钱。西夏王朝或许是发现商贸活动有利可图,逐渐实施重商轻农的政策,特别重视与宋、辽、金诸国和西方的贸易互通,使得商贸活动在其社会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加上每年靠宋王朝的岁赐和通过贸易所得的钱币,已基本满足本国社会钱币的流通需用,所以不需要再费工费料大量铸造本国货币,只铸造了少量的钱币来作为王朝的政权象征,用于赏赐臣僚、祭祀和对周边国家的礼尚往来之用。可以说,在北宋灭亡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西夏使用的货币主要是北宋钱,这也是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西夏早期铸币虽少,却质量精致的原因。后来因为北宋的灭亡,西夏失去了中原每年的岁赐,只得对强权“大金国”称臣,可是金国虽然强大,却也很少铸钱,初始也主要是行用中原货币,西夏从他们那里得来的东西,也大多是少量的实物补贴,钱给得极少,这一现象从西夏窖藏钱币出土的情况里得到了验证。由于宋钱断了源,金钱又不能补,旧钱损耗十分严重,致使西夏国内出现了严重的钱荒,为了满足社会流通之所需,才不得不于天盛十年(公元1159年)设通济监大量铸钱,用于发展生产和行用流通,但因受铜材稀缺的影响,这一时期所铸钱币也多以铁钱为主,从而造成了这个时期铁钱多、铜钱少的主要原因。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天盛廿三年时,西夏经济(主要是商贸经济)和文化空前发达,达到了鼎盛时期,铁钱的磨损较为严重,又开始少量铸行了一些铜钱,所以在西夏诸钱中,“天盛元宝”铜、铁钱堪称铸量最丰、制作最工、文字最秀的一个品种,因此,天盛钱在现今存世也最多。尽管如此,因国力所限,天盛钱若与中原钱尤其是同期的宋钱相比,仍属于少得可怜的稀罕之物。据从出土的西夏窖藏钱币来看,西夏王朝自铸币很少,所占比例不到2%,而北宋铸币最多,占到了百分之85%以上,有的窖藏高达97%,其它王朝铸币(汉、唐、五代诸国、金、辽及南宋等)只占12%左右。可想而知,整个西夏铸钱在整个钱史上所占比例极少。
那么,西夏钱到底铸了多少呢?从史料和考古来推算,在其建国二百年间,铸币总量估约20多万枚左右,其中,铜钱只占2万枚不到一点,铁钱约有18万枚左右,共有15个种类,不到五十个版式。这些钱币,除铁钱出土时就锈蚀严重和没有引起重视损失较多外,部分已由国家和地方的博物馆以及文化馆收藏,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在钱币收藏家和钱币爱好者的收藏之中,这也是现今西夏钱流通交易量少的重要原因,所以此时的铜钱是难得之佳品。
如今,我们已知的西夏钱币共有15个品种,分别是:毅宗福圣承道年间(公元1053—1056年)铸西夏文“福圣宝钱”、惠宗大安年间(公元1075—1085年)铸西夏文“大安宝钱”和汉文“大安通宝”钱、崇宗贞观年间(公元1101—1114年)铸西夏文“贞观宝钱”和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6年)铸汉文“元德通宝、重宝”钱以及正德年间 (公元1127—1134年)铸西夏文“正德宝钱”和大德年间(公元1135—1139年)铸汉文“大德通宝”钱、仁宗天盛年间(公元1149—1170年)铸汉文“天盛元宝”钱和乾祐年间(公元1171—1193年)铸西夏文“乾祐宝钱”和汉文“乾祐元宝”钱、桓宗天庆年间(公元1194—1206年)铸西夏文“天庆宝钱”和汉文“天庆元宝”钱,襄宗皇建年间(公元1210年)铸汉文“皇建元宝”钱、神宗光定年间(公元1211—1223年)铸汉文“光定元宝”钱。
“福圣宝钱”:号称“西夏第一钱”,是西夏第二位皇帝毅宗嵬名谅祚的第三个年号钱,面文旋读,光背无文,有粗字、细字、厚版和薄版等区别,现存世量不足百枚。
“大安宝钱”:有小平,折二,两种版式,小平钱较为稀少,折二钱更少,现能所见的折二钱收藏于西安文管处,为西夏诸钱中的奇珍之品。其中,另一品“大安通宝”钱比“大安宝钱”还要少,疑试铸品,被列为天下奇珍。这里大家要注意,在我国历史上,曾用“大安”年号的共有三位皇帝,辽道宗铸有大安钱,共有两品,前面已作过介绍;西夏惠宗也铸过大安钱,该钱钱制与西夏历代铸钱文风一致,特色明显,与辽铸大安钱文风迥异,很容易区分;金朝卫绍王大安年间未曾铸钱,故大安钱有“三朝共取同一名,两币遗世易区分”之说,大家切不可将此两种钱混淆视听,或将个别异品归纳为金铸大安钱。
“贞观宝钱”:是目前已知的西夏年号钱中存世最少的一个品种,以西夏文书写,旋读,光背,被泉界视为奇珍之物。2010年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曾拍出一枚品相稍差点的钱币,成交价格为11万元。
“元德通宝、重宝”钱:有楷、隶、行三种钱文书体。隶书少见,楷书、行书极其难得,现上海博物馆藏有楷书体小平钱一枚,传世极罕;重宝钱为折二大钱,存世仅两三枚,珍罕无定价,现北京中国钱币博物馆有藏,被视为镇馆之宝。
“正德宝钱”:为西夏崇宗的年号钱,属折二大钱,存世仅见一枚。在大量的西夏文献里面,都没有这个年号的记载,只在官印、和背款以及安西榆林窟的西夏文题记上,有“正德”二字。也有专家解读认为西夏文中的“正德”应为“治德”,但泉史上一般都作正德命名。现保守估计价为20万元。另外一种“大德通宝”钱,为小型供养钱,据钱谱载现存世仅见二品。
“天盛元宝”钱:有铜、铁两种材质,版式也是最多的一种西夏钱,现存世量大,不亚于宋代诸钱,但铁钱背“西”者少见。
“乾祐宝钱”:传世微多,为西夏文钱中之上品。而“乾祐元宝”钱有铜、铁两种,铜钱少、铁钱多,铜钱钱文有行、楷两种书体,有长“元”和短“元”之别,铜钱十分难得。另有一种大字版品,现仅见有一枚,据传有极罕试铸折二大钱传世,铁钱现也不多见。虽然在五代后汉隐帝时期也曾用“乾祐”这个年号,但五代未铸钱。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本人在收集此钱近几年间,均未见到过铜钱,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召寺古玩市场,偶见一串铁钱,约二十多枚,而且全部是残币,无奈之下,只挑得一枚稍好的缺角残币存册,可见该钱之难得。
西夏 元德通宝(私铸)
西夏 乾祐元宝(铁钱)
“天庆宝钱”:是西夏钱文中铸工最佳,却铸量不大,存世较珍罕一种钱币。另一种“天庆元宝”钱,钱文楷书旋读,书体端庄劲健,铸工良好,与辽铸天庆钱最大的区别是文字的书写上,辽铸钱文字不工,一眼可识别,现此钱存世也不多见。
“皇建元宝”钱 :该年号在西夏虽只用了一年,但铸钱量较前期钱稍多,一般也能偶见,但小字大样者少见,现今该钱存世已不多见。
“光定元宝”钱 :是西夏最后一钱,比较少见,另有篆书钱与此成对,目前而言,篆书钱为孤品(亦说二品),珍罕无定价。
总之,西夏所铸造的钱币,总体上比辽、金时期所铸钱币铸工精良,铜质上乘,边廓坚挺,型制规整,字体端庄秀丽,书法高雅优美,在我国历代数千种钱币中,也算得上是佳品了,充分反映出西夏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吸收中原文化比较成熟,制钱技术比较先进。
西夏 皇建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