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制窍
“心处其道”的道是什么呢?管子没有直接说出来,只是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无代鸟飞,使弊其羽翼”。这是个比喻,后人解释说,“此言不夺能,不与下诚”说的是君主不要去代替下属的职能。本来要不要招一个打字员应该是人事部的职能,现在都要由老板来作决定,这就是“夺其能”了。“不与下诚”,就是说君主(老板)不要跟臣属开诚布公,有的话可以讲,有的话不可以讲。尤其是碰到危机和问题,不能随便和人讲,因为你还没拿出对策来。“谋而后动”,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就到处去说,军心一定会动摇。比如,公司的资金调度出问题了,如果老板跟下属讲,这个公司马上就会乱起来。该知道的让他们知道,不该知道的就不让他们知道。现在有些提法很成问题,比如“决策民主化”、“学术民主化”。你一言,我一语,七人八主意,还怎么决策?学术怎么民主化?《管子》是什么时候写的,还能让学者表决来确 定?
第二层“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这是对君主、领导人的根本要求:事情来了,你自己不要先动起来,先静静地看一下,尘埃还没落定时,看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如果事情刚冒头,还在进行中,还没有落定,走势还看不清楚,你就鲁莽去对付,就一定会出问题。如果你轻举妄动的话,就会“失位”,事情往东发展,而你拼命往西使力,就会白费力气。静观其变,自然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管子的后人进一步解释其中的道理说:“摇者不定,者不静,言动之不可以观也。位者,谓其所立也”。晃来晃去就没有一个固定的观察位置,急躁的人一定不能冷静思考,事物在运动,你也在动,两边都在动,你就不容易看清楚。它动,你静,才能看清它的走向。这里的“位”,就是指观察的位置。这和以前讲的君主要“敏”,不能“缓”,并不矛盾。那是指你的观察和领悟,而这是讲行动。“动则失位”,不要仓促行动。你们要细细体会,搞清 楚。
接下去讲到君臣了,“人主者立于阴”,这就讲阴阳了。我们平时说做君主的是南面而王,坐北朝南。北是阴,南是阳,君主的位置就是阴的位置。“阴者静”,阴和静是一对,阳和动是一对,所以说“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故曰静乃自得”。这是道家思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道家认为万物的自然状态一开始都是静,慢慢动起来才开始有发展。静是正的,动就偏离了正,动了一段时间就一定要回到静,这是道家基本的思 想。
最后,管子后人总结这两层意思,把“心处其道”的“道”归结为一句话:“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无为就是静,就是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但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是要制约住身体的每一个器官,让他们各自都能正常发挥功能。这里的“心术”用到政治上就是“主术”,是用心形关系来讲君臣关系,君无为而治,臣下各尽其职。《管子》讲的“无为”和老子所说的“无为”不完全是一回事。老子的“无为”也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什么都不做。他是说“无为无不为”,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顺其自然,不要太相信人的主观意志。这里没有君臣之分,没有讲谁不做,谁要做。管子的“无为”则是君无为,臣有 为。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而制窍,君无为,臣有为?管子提出“处道循理”,做君主的要无为而治。道就是无为,无为即自然。世界的本体就是自然存在的状态。君主处道,就是要守静,要顺其自然,不要太主观,乱折腾。下面的人就按照不同职守的规则,去做臣下应该做的事情,君主不应该越俎代庖。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一定认同“道就是无为”,但做人做事总得遵循一定的道理。这个道是什么,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究。但上下级之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都应该处道循理。在上者掌握方向战略,在下者各司其职,上下不越位,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才能管好。这大概应该算是管理学千古不变的真理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