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可浅可深,可沉可浮,可曲可直,可言可默。”此言指意要功之谓也。“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著业不得不多,人之名位不得不殊。方明者察于事,故不官(主)于物而旁通于道。道也者,通乎无上,详乎无穷,运乎诸生。是故辩于一言,察于一治,攻于一事者,可以曲说,而不可以广举。圣人由此知言之不可兼也,故博为之治而计其意。知事之不可兼也,故名为之说,而况(比较)其功。岁有春秋冬夏,月有上下中旬,日有朝暮,夜有昏晨,半星辰序,各有其司,故曰天不一时。山陵岑(岭)岩,渊泉闳(洪)流,泉逾瀷(急流)而不尽,薄(泊,浅水)承瀷而不满。高下肥墝(坚硬多石地),物有所宜,故曰:地不一利。乡有俗,国有法,食饮不同味,衣服异采,世用器械,规矩绳准,称量数度,品有所成。故曰:人不一事。此各事之仪,其详不可尽也。
这一段比较复杂,现在的分段是我本人研究的结果,比较容易说得通。管子后人解释经文“可浅可深,可沉可浮,可曲可直,可言可默”,认为是“指意要功之谓也”。“指”,计、考量的意思;“意”,谋、谋划。要取得成功就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和谋划:究竟是浅,还是深;是沉,还是浮;是曲,还是直;是说,还是不说。因为事情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做法有所不同,没有非浅或非深、非沉或非浮的道理。其实,就是前面讲的“静因之道”。用现在话来说,就是要反对教条主义,一切从实际出 发。
“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这句经文是回答为什么“可浅可深,可沉可浮,可曲可直,可言可默”。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存在,连天都不会一时不变,“岁有春秋冬夏,月有上下中旬,日有朝暮,夜有昏晨。”这几句好理解,无须过多解释。“半星辰序,各有其司”,“半星”,半夜之星,指中星;“辰序”,二十八星宿在半夜依次出现,以掌十二个月。按什么次序呢?代表十二个月的地支次序,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颗星宿又各代表执掌某一职分,“各有其司”。“天不一时”,地也不会只出产一样东西,所谓“地不一利”。地形丰富多样,“山陵岑岩,渊泉闳流,泉逾瀷而不尽,薄承瀷而不满。”有山岭岩石,有深渊洪流和泉水湖泊。有时泉水汇入激流还没有穷尽,有时激流逾过浅池,池水还没满出来,因为地势不一样。“高下肥墝,物有所宜”,地势高低不同,肥沃贫瘠也不同。不同的土地适宜生长不同的物 种。
天地如此,人类何尝不是如此,“乡有俗,国有法,食饮不同味,衣服异采,世用器械,规矩绳准,称量数度,品有所成。”各地风土人情,连度量衡都不一样,所以“人不一事”,不同的人不可能都做一样的事。后人解读经文时又插入一大段:“是以著业不得不多,人之名位不得不殊。”著业,从事的行业。士农工商各有分工,十亿人民九亿商是行不通的。社会也一定会有等级差异。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等。当今社会的“仇富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是长期宣传一种扭曲的平等,不讲机会平等,只讲待遇平等。不同的人对社会的贡献不一样,要所有人享受的待遇都一样,是不现实的。当宣传待遇平等时,实际上机会却是不平等的。比如,受教育的机会,就业的机会是平等的吗?农村有多少年轻人有机会出来上大学,有多少农村青年能进入金融行业?一方面他们被告知:所有人都有平等地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村青年得不到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就只能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年轻一代的不满就逐渐积聚,这是非常危险 的。
“方明者察于事,故不官于物而旁通于道。”“方明”,大明的意思。非常明智的人把事情看得很清楚了,所以他们不就事论事,专注于一项雕虫小技,而是掌握了“道”,所以对任何事都触类旁通了。领导人就应该是大明者,不一定要是专家院士,但要懂“道”,有哲学思想。毛泽东当年一再号召领导干部学点哲学,是很有道理的。因为“道也者,通乎无上,详乎无穷,运乎诸生。”“道”这个东西是一通百通,抽象到无上,具体到无穷,任何地方都用得上,任何人都得心应手。“是故辩于一言,察于一治,攻于一事者,可以曲说,而不可以广举。”所以在一种理论上争来辩去,你说仁政好,他说法治好;你说科学救国,他说工业救国。说出来都头头是道,但都是“曲说”,片面之说。无法触类旁通,放之四海而皆准。“圣人由此知言之不可兼也,故博为之治,而计其意。”高人由此知道,一言不可道尽所有的道理,要多听听各种说法,考虑其中有价值的意思。“知事之不可兼也,故名为之说,而况其功。”知道一事不能兼众事,所以要给不同的事物立不同的名称,比较它们不同的功效,然后才能说得清楚。举个例子,如果我要你说出家具的用处。你脑子里不会有清晰的印象,到底是什么家具,有什么功效。一定要给不同的家具一个更具体的名称:这叫床,那叫板凳。你才能说清楚各种家具的用处,床是睡觉用的,板凳是拿来坐的。最后,作者下结论:“此各事之仪,其详不可尽也。”各种事物都有相应的法则,是不能用一句话就说详尽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这也是一种处世之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