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领袖守则
【牧民·第四章】错(措,置)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下令于流水之原,使民于不争之官(事),明必死之路,开必得之门。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使民于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强民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则国安;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令顺民心则威令行;使民各为其所长则用备;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量民力则事无不成;不强民以其所恶则诈伪不生;不偷取一世则民无怨心;不欺其民则下亲其 上。右士经。
这一章的标题是“士经”。士,事的意思;经,常的意思。士经的意思是国家日常事务,或者说是“领袖守则”。前半段像是经文,后半段像是一句句解释经文。我仍把前后放在一起 讲。
“错国于不倾之地”,将国家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指的是“授有德也”,就是把官职授予有德之人。因为“授有德则国安”,把政权交给有德之人,他们不会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欺上瞒下,里通外国,国家就能安定。“积于不涸之仓”,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仓库里,指的是“务五谷也”,就是要努力从事粮食生产。“藏于不竭之府”,把财货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中,指的是“养桑麻、育六畜也”,就是要种植桑麻、饲养六畜,发展副业。“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努力从事生产,粮食就会充足,人民就可以富裕。“下令于流水之原”,政令下达在流水的源头,指的是“令顺民心也”,就是要使政令顺应民心。“令顺民心则威令行”,法令能顺应民心,就可以贯彻下去。“使民于不争之官”,这里的“官”是事务的意思;把人用在无可争议的事务上,指的是“使各为其所长也”,就是让他们各尽其所长。这样他们做起来顺手,就不会不高兴,也就不会有争议。“使民各为其所长则用备”使人民各尽所长,用品就能齐 备。
“明必死之路”,向人们指明犯罪必死的道路,指的是“严刑罚也”,维护刑罚的严肃性、公平性,不让任何人有侥幸心理,以为犯了罪可以躲过刑罚。“严刑罚则民远邪”,刑罚严厉,人民就不会去干坏事。“开必得之门”,向人们敞开立功必赏的大门,指的是“信庆赏也”,就是奖赏要信实,承诺的奖赏一定兑现。“信庆赏则民轻难”,奖赏信实,人民就不怕死 难。
“不为不可成”,不勉强去做办不到的事,指的是“量民力也”,就是要考虑民力是否能承受得起。“量民力则事无不成”,考虑民力而行事,就可以事无不成。“不求不可得”,不追求得不到的利益,指的是“不强民以其所恶也”,就是不强迫人民去做他们厌恶的事情。“不强民以其所恶则诈伪不生”,不强迫人民去做他们厌恶的事情,欺诈作假的行为就不会发生。“不处不可久”,不立足于难以持久的地方,指的是“不偷取一世也”,就是不贪图一时侥幸,去做冒险的事。“不偷取一世则民无怨心”,不贪图一时侥幸,人民就不会抱怨。“不行不可复”,不去做不可重复的事情,指的是“不欺其民也”,就是不欺骗人民。骗骗老百姓一次、两次可以得逞,但老百姓不可能永远被欺骗。“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不欺骗人民,人民就拥戴君 王。
这一章和前面第三章,中心思想都是“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管子·形势解》中有一句话:“天下之有威者也,得民则威立,失民则威废。”所谓的政治权威,皇帝也好,总统也好,有人拥戴,就有权威;丧失了民心,权威也就没有了。清王朝失去了民心,末代皇帝溥仪下了台,就和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两样,毫无权威。要顺民心,民心离不开“欲”字,所以就要给予,满足人民欲望。给予人民想要的,他们自然高兴;拿走人民的东西,他们自然不高兴。于是统治者就要在“予”和“取”之间平衡,“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不能只取不予,而要以予为取,先予后取。不论是治理一个国家、地区,还是一个企业,都不能杀鸡取卵,而要放水养鱼。当然,予的目的还是 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