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走义理这一条路线的阴阳家,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的邹衍。后代一提到阴阳家马上就想到邹衍。近人侯外庐先生说:“邹衍的基本思想无疑是‘五德终始’论。这是他‘深观阴阳消息’有得的理论,也是他轰动当世‘王公大人’的主张。”《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样写邹衍:“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他对阴阳的变化有深入的研究,但讲的那一套令人感到迂阔怪诞。《终始》和《大圣》这两篇文章都没留下来,每篇都有十余万言,说明当时邹衍的这套学说也是很复杂的。文章中的话都是天南地北、荒诞不经的。就像《庄子·逍遥游》那样,一下子“水击三千里”,一下子又“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了。但别人为什么会相信他呢?他的治学路线,是从“先验小物”做起,注重具体入微的考察,然后推而广之,越说越无边无际。“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纵向上,他总是从眼前的事情讲起,再追溯到黄帝,以往学者讲过的东西都拿来作为印证,紧沿“并世盛衰”的发展线索,铺陈各种灾异现象和制度变迁,一直讲到天地形成之前。横向上,他又喜欢列举种种地理、动物、植物、珍奇物产等知识,甚至一般人见不到的外国奇闻。最后引出他真正要宣扬的五德终始学说,并用地震、干旱、水涝、彗星、陨石等天象来证明。古书上有记载,邹衍有个外号叫“谈天衍”。其实,邹衍的学术观念和方法,就是与占星学结合一体的阴阳五行学说。占星学与天文历算相关,在日月星辰的运行和某些天象,如斗转星移、月食等预测方面,可以“符应若兹”。他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会出现什么样的星象,到时候果然出现了,于是“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他们被邹衍这套东西震慑住,逐渐受其影响。相比较,差不多和他同时代的孔子、孟子讲的道理都对,但没法马上验证,所以没人信。这就造成当时邹衍学说巨大的轰动效 应。
邹衍讲义理,但和《幼官》不是一路。他的主要特色在于解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他认为整个人类历史都是合于天地之行的,而这种发展又被描述成依照五行相生的关系终而复始地循环。所谓“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具有五种德行,每一种德行又支配着某个朝代。比如,禹是土德,夏是木德,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所以继周而起的必是具有水德的王朝。邹衍宣扬:朝代更替的时候,一定会有些奇怪的自然现象发生,这就是“符应”。新的王朝一定要根据自己所对应的五行之德,重新规定相应的年号、服色、典章制度。人类历史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地演变 的。
首先被邹衍学说征服的是各国诸侯,包括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当时秦始皇身边候星气者有三百人之多,阿房宫就是模仿天上的星象建造的。他奉行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自认是取代周王朝火德的水德,改年朝贺都从十月开始,所有的衣服、旌旗全部用黑的,数字以六为纪,所有的符、帽都是六寸,车也是六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乘马也是六匹,“以为水德之始”。司马迁描写邹衍当时的威风:“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邹衍最早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出名。到魏国去,梁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到赵国去,“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正在吃饭,马上放下饭碗亲自迎接,且不敢和他并肩而行。到燕国去,燕昭王亲自拿扫帚为他清扫道路,这是相当尊贵的礼节,拜他为师,特地为他建造了一座碣石宫,坐在学生的位置上向他请教,还写了一篇回家作业叫《主运》。邹衍在各国都受到隆重的礼遇,和孔子在陈蔡之间饿得面有菜色,孟子跑到齐魏两国没人搭理,真是不可同日而 语。